查看:2525 回复:4
发表于 2005-11-13 21:24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宝琴去了哪里?如是诘问地下的曹雪芹怕是徒然。也难怪看书的人要记挂,如此一个“来时惊艳”才貌竟让大观园群芳失色的女子突然像阵烟一样的走了,没有音讯,没有后话,像她留下的十个谜语,有些一猜就着,有些是捉摸不定的,而那些捉摸不定的,或许如她隐性的性格,是不愿与外人道的。好比那些生平无考的诗人、画师只留下旷世奇作,而他们本身却如一张白纸找不到任何生活的痕迹。“质本洁来还洁去”这样的句子只有赠给如宝琴这般的人物才是最恰当的。
明眼人都知道《蒲东寺怀古》《梅花观怀古》是从《西厢记》《牡丹亭》化出来的,李宫裁花了好多言语把这搪塞过去,姑娘们也是会意的,前阵还在为“良辰美景奈何天”嬉戏的林姑娘宝姑娘都装糊涂,也是大家闺秀本色,无可厚非。只是宝琴这句子实在大胆,《西厢记》《牡丹亭》都是自由恋爱的宣言,偏偏在这女子口中道出,可想宝琴的温柔贤淑只是表象的,她传来的不仅仅是诗词那么简单,在她内心底里或者扎根着许多不满男婚女嫁的现状。而这些大观园里的读书女子并非无动于衷,她们都清楚的知道自己寄居在一个什么样子的社会环境,她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无可选择的婚姻,悲剧常常在于看到了彼岸的模样,却身陷茫茫的沧海之中。
曹雪芹在这方面是无力的,他的哲学思路只能在道家、佛家里退而求其次。对于封建社会的体制他纵有怨言也是不说的,维持一个没落贵族的尊严本身就带着不公平的色彩。主仆观念贯穿了之前的整整两千年甚至更久,曹雪芹曾假借贾宝玉的口怀疑过,然而即便是贾宝玉,他有时的行为、思想符合女权,以及文明社会的种种,但是生活起居、骨子的意识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凌驾在奴婢身上的优越。也许这样,才让曹雪芹勾起了遥远的念想,而宝琴,遂在这个念想里偶然成立。
宝琴是否真的许了人家这不重要,总之是她去了。花开一季,落英缤纷的时候也再无牵挂,宝琴的走不沾带尘世间一丁点人情世故,没有聚散送别,没有姊妹思慕的微微,竟像是不曾在大观园停留片刻似的。或许很多人以为是曹雪芹的粗疏,铺开了一张繁密的网而无暇去一一拾补。反正书最后没有写完,种种猜测也不过是要装满“十二副钗”的框子,让学术更加周全罢了。谁让这天底下的小说都要完成人物宿命的,面对读者追问“后来怎么了”?没有后来了常常孤立无援。
淡写宝琴自是手法上的多变,更是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即便在仅存的前半部书里曹雪芹也是把宝琴越画越淡,然后顺理成章的让她隐去。看似摆脱了传统的樊囿,其实只是被引入了缥缈的虚幻中,恰是古典哲学最浪漫也最可怜的终极愿望而已。宝琴走了,是承载了曹雪芹的梦,这场梦也并非完全消极,至少在充斥写实色彩的大观园,在一个个事事不能遂心的阶级等级制度里,曹雪芹是要让宝琴化青鸟而去,去寻找别是洞天的自由。在没有民主意识的旧巢臼里,在惯读《庄子》逍遥游的道家文化传统中,消失匿迹成了寻求“乌托邦”的唯一归宿,宝琴倒是彻底,与她隐性的性格不谋而合了。
人生在世,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忽如。生命历程中的无数佳客只匆匆欢恰然后烟消云散了,再也不需要任何形式的重逢。很多美好的事物往往瞬间胜于永恒,好比会心一笑的灵犀相通。宝琴走了,大约只是这个大千世界和另外一个大千世界彼此擦肩而过,因缘的神奇也往往在于取舍。心之深处,总有那么几个“远行客”,是不会停驻于一处久久的,他们终究会飘然远去,生死不卜,兰舟催发的时候,有份香鼎于心的念头就够了,少许清淡,片刻凝眸,潇洒地走各自的路途。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郁闷 2014-9-5 08:47 |
---|
签到天数: 240 天 [LV.8]以坛为家I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3-9 13:44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宝琴走了,大约只是这个大千世界和另外一个大千世界彼此擦肩而过,因缘的神奇也往往在于取舍。
总觉得一片清冷……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3-6-2 11:38 |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