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3742 回复:23
发表于 2005-3-14 14:14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对很多从没来过上海的外国人来说,人视觉上的冲击是巨大的。上海看上去几乎和东京或者纽约相似,种想象中的第三世界人均GDP刚过1000美金国家里的城市。由于一个城市的基础建设一般反应着这城市的内部财富,这几乎是种潜意识的反应。很多人很自然的就开始拿伦敦东京的房价来和上海比,结论自然是上海的房价其实并不高。 为什么人均收入只有那些国际大城市几十分之一的上海可以支撑如此先进的基础建设呢?很多人把他解释为上海居民有很多不反应在账面上的灰色收入。
其实这种解释并不是全错。发展主要靠的是外资流入,特别是从香港台湾美国的资金流入。上海的富裕阶层在1949年都逃离了上海,他们其中的很多人都在其居住地积累的大量的财富(从董建华到贝聿铭,家里背景都是如此)。 然后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又有相当数量的上海人闯荡海外并获得成功(从创办阳光文化的的杨澜和吴铮,到中信泰富的荣智健)。 这些上海人每年从海外汇入大量资金来给自己和在上海的家人置业,或者直接开发大型房产项目。
过去4年里,台湾政局的动荡也引发了另一轮的移民上海热潮为上海输入了大量台资。随着台北房产价格的下跌,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在上海购入地产作为投资的手段。目前在上海长期居住的台湾人口就达30多万。
因为中国庞大的富余劳动力,中国建筑的人工成本极低。 这使上海能够利用这些外资结合中国便宜的劳力建设起一座极为现代化(看起来极为昂贵)的城市。这也是为什么上海能给第一次来上海的人如此大的震撼。
把上海的房产价格和纽约或者东京比很危险也很不恰当。 大多数的国际性大城市之所以发达是因为他们存在很多在国际上极有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在为城市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拿曼哈顿的第五大道来说,随着纽约经济的不断发展这条街在过去的百年里已经被重建了好几次。 庞大的东京背后,是日本发达的电子和汽车产业。
而上海目前还没有一个在国际上富有竞争力并能为上海创造庞大财富的产业。房地产在过去几年里是上海最大的产业。上海出售房地产来获取资金进行城市的建设。 世界上并没有另一个大城市是以这种方式发展的。 我没有说这种发展模式持续不了,而是这种发展模式本身就限制了上海房价不能上涨太快。
其他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一般取决于本地产业所能给当地居住者带来的收入。而上海必须靠出售房地产来换取资金。这使上海不单需要一直对外界维持很大的房产出售量,也不能使房产价格太高(价格太高国际买家就不买了)
长远来说,只有两条路能使上海的房产价格接近于世界上其他大都市。
1。产业转型。从出售房产引入资金的模式转向出口高端产品服务的模式。这需要上海产生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并能创造大量利润的本土企业。但目前形势下,上海的经济仍然牢牢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出现国际型私人企业的机会不大。
2。吸引有钱人。在上海投资的那些有钱人可能有一天会决定永久定居在上海。既然上海创造不了自己的本土富裕阶级,那么就干脆进口一个。 但这可能性仍然不大,因为就历史上来说一般也只有战争和种族冲突能够使大量富裕阶层大规模的移民。 另外上海目前税率极高,很少有有钱人愿意定居在税率高的地方。上海的税收又是中央政府税收的一个主要来源,在可见的未来不太可能会允许上海单独调降税率。
结合上面这些分析,上海的房产价格只会慢慢的和国际大城市接轨,可能会需要20年以上。
目前上海的发展模式在短期内可能仍然可以维持,
引入外资=〉高速建设=〉房价上升=〉引入更多外资。。。
但归根结底仍然不安全,一旦投资人的信心崩溃,外资流入停止,整个上海的经济都会受到重创
而且由于海外上海人的资产一般都以美金为主,这使他们对联储会的宏观调控手段特别敏感。
一旦美国联储会升高利息,他们对上海房产投资的意愿也会下降。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擦汗 2014-7-2 02:35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
|
|
|
|
|
|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5-3-13 20:23:55
|
只看该作者
要我说,中国本土企业没20年在国际上不会有竞争力。
上海宝钢,上海汽车这种企业在中国也算是龙头中的龙头了,年利润也是中国企业的10强。
可他们创造的财富估计连上海一个区都支持不了。
与其等待他们的成长然后靠自己的钱发展,还不如引入外资用别人的钱发展。
先发展起来总比不发展起来强。
关键是要头脑清醒,掌握的好,
用发展起来的钱多支持本土企业,尽快摆脱目前的模式。
泡沫本身不是问题,在泡沫破裂前早日实业化才是王道。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9-10-9 16:39 |
---|
签到天数: 73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我认为还是应先保护民营企业,利用外资是把双刃剑,过分强调FDI,特别在我们这个制度下,很容易形成超国民待遇.很难让私有企业发展起来.国有企业的弊端我们也不多说了,效率低下,已经是公认的,要让中国的经济发展起来,靠老外是行不通的,汽车业这么多年来的市场换技术,什么也没换到.充分发展私人企业才是一个国家的兴国之本. |
|
|
|
|
|
|
|
5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5-3-13 21:03:44
|
只看该作者
同样支持民企,不过我们的制度和现实决定了民企不会在国家经济的关键部门里扮演重要角色,比如钢铁和汽车。至少在最近的将来一段时间内不会。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9-10-9 16:39 |
---|
签到天数: 73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其实现在已经在向私有制转化了 只不过当中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拭目以待吧,钢铁,石油,电信,运输掌握国家命脉的可以慢点转.一步一步来,政府的与民争利,绝对不行.财政部的税制改革,竟然受到商务部和地方政府的反对,不就是让外资失去了税收优惠吗,老外这几年也爽够了,是该同等对待了.该来的都来了,市场那么大,也该多交点税了,少赚点总比没的赚好伐.
印度,越南虽然比较优势比我们还好,但先天不足,一时半会还不够功力.只要再在制度成本上下点功夫,我们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此贴由 ast0741 在 2005-03-13 21:15:22 最后编辑 |
|
|
|
|
|
|
|
7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5-3-13 21:33:30
|
只看该作者
是啊,所谓的国企转制实在是便宜了那批末代的国企老总,凭什么国家的资产一下变成他们的家产。我赞同郎咸平的看法,应该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
不过,我还是觉得钢铁,石油,电信,运输等是不会私有化的。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私营经济活跃于其他一切经济领域。这恐怕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还是很希望出现中国的索泥、西门子、BMW……的。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9-10-9 16:39 |
---|
签到天数: 73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呵呵 我还是比较支持张维迎和周其仁的主张,周教授在北大上制度经济学的课 还是不错的.引入职业经理人换汤不换药啊
要不撒切尔夫人也不会在80年代把英国的国有企业卖掉了.
只要法律规范好,国退民进,是个好办法. |
|
|
|
|
|
|
|
9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5-3-13 21:41:17
|
只看该作者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9-10-9 16:39 |
---|
签到天数: 73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自由市场体制效率的基础就在于私有产权、契约自由与法治。实际上,市场中的企业本质上就是一组由各种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达成的市场合约。市场机制的效率以及经济组织的效率,是由拥有私人产权的各类要素所有者为了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自由选择不同市场合约的行为来保证的。私有产权(一般由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来界定)和契约自由受到限制,价格信息就不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稀缺的信息和资源就得不到充分利用,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价值就必然受到损害。这就是经济学之所以把自由市场体制作为经济效率基准的原因。改革开放最关键的就是完善社会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提高经济效率也使资源的配置更合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点:1)明晰产权界定,2)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MBO的意义就在于与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我国目前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国有资产分布战线过长,在竞争行业中广泛存在,所谓“十个手指头按不住一百个跳蚤”(吴敬琏语),收缩国有资产布局,将之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有利于政府做好该干的事情,有利于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而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需要将股权进行有序的转让,当前主要的转让对象是三种:外商、现有民营企业、管理层,按照国民待遇原则,这三种形式应该是平等的。国有企业转让给现管理层,即进行管理层收购MBO是震动最小的,最有利于平稳过渡,而且可以结合着让企业职工参与持股,容易得到职工的拥护,提高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主要参考 财产权利和制度变迁 科斯 诺斯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 吴敬链
此贴由 ast0741 在 2005-03-13 21:48:45 最后编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