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1930 回复:19
发表于 2004-11-25 23:58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4-24 08:40 |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0年代的XDJM我们不再是28佳人了吧,可曾记得自己如何走过了青春,叙之:
老规矩,我先说
我曾经相当的憎恶世俗的圆滑,说过要继续肆无忌惮的说话和大笑,要继续肆无忌惮的唱歌和看漫画,要继续保持张扬爱恨分明的棱角在青春的天空。可现在我相信存在就是合理的道理,说着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要适应环境的真理。呵呵,我看见了我在改变。
我骄傲的走过了青春,因为我一直一个人,我没有父母的怀抱一样在成长,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我失望的走过了青春,因为我一直一个人,我没有找到平淡的爱情和钟意的她,一人在家,心头惶惶。
|
|
|
|
|
|
|
|
我也是70年代的人,呵呵……
70年代的人蛮尴尬的,比起我的表哥表姐,我的生活无忧是幸福的花朵,比起我的表弟表妹侄子侄女,我的思想激进但缺乏行动力……
70年代的人读琼瑶阿姨的书,为了爱情哭得你死我活;
70年代的人知道小平的三起三落,对他的崇拜绝不亚于我们的父辈对毛主席的热爱;
70年代的人知道铁臂阿童目,知道圣斗士,知道花仙子……
70年代的人还是会带着面包出去旅游……
70年代的人相信爱情的神圣,对每段感情都小心呵护……
70年代的人还喜欢用MD和MP3来听欧美怀旧金曲,呵呵……

要说的太多了……
此贴由 亲亲小妖 在 2004-11-16 10:55:41 最后编辑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23 10:19 |
---|
签到天数: 13 天 [LV.3]偶尔看看II
|
70年代的兄弟姐妹们,不要想的太多!
你们应该想一下,10年前60年代的GGJJ们,也是在这样感慨,可是他们现在日子还不是一样要过! |
|
|
|
|
|
|
|
看来这里70年代的人还是太少了,
连这样有趣的话题都讨论不起来……
可悲的嘉网……
 |
|
|
|
|
|
|
|
60年代执政当权,
80年代大把花钱,
70年代…………
我们出生的七十年代,正是中国十年浩劫之后经历巨大变革的一个特殊年代,七十年代出生的我们更是一个特殊群体,尤其是出生在七十年代初的人。因为我们经历了国家从封闭到开放、从政治运动到经济建设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交替,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历史进程。那个时候我们英姿勃发、充满理想,我们出生在文革末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曾见过帖满街道的大字报,当过“红小兵”。使用过母亲一点点积攒的粮票、布票,提着空瓶去小卖部打过酱油,偷吃过大人藏起来的“麦乳精”和“宝塔糖”,沉侵过“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时代精神,虽然那时总是喜欢在学校的课桌上划一条“三八线”,宁死也不和女生说话,但那时我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到天安门去,我们最崇拜的楷模是张海迪大姐姐和老山前线浴血奋战的解放军叔叔们,我们爱不释手的是那一本本窄窄的小人书,最期盼的是学校每年一次的“春游”和六一儿童节能穿上白球鞋、蓝裤子,我们唱着《小草》那“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旋律快乐的成长。我们最喜欢的是《森林大帝》里的小雷欧和《铁臂阿童木》里的阿童木,我们没有经历过上一代人的苦难,并不理解他们在看《蹉跎岁月》时为什么会流出眼泪,我们也不再象上一代人那样总是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但我们的时代却同样充满跌宕而不平凡。
七十年代,我们在母亲和祖国的阵痛之后吵闹着诞生。我们比上一代人少了一些激情和奋进,却多了一份宽容和关爱,我们不再将生命赋予种种崇高的目的。不再高喊解放世界三分之二劳苦大众的口号。不再忆苦思甜,满怀改造世界的远大志向。但是,时代给予了我们最质朴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我们懂得用青春和生命见证,也参与了国家和民族一步步走向强大与繁荣!
1976年秋,我满三岁的那一年,一个晴朗的星期天,妈妈给我穿上干净的灯心绒外套,拉着我的小手,全家人上公园照相。为了把最好的秋色收进镜头,爸爸用120相机取景时故意避开帖满花园的大字报,就在快门启合的同时,公园的高音喇叭传来一个无比沉闷的声音——“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我们的导师、慈父,毛泽东同志逝世……”。霎时间,刚才还晴空万里的世界立刻雷声滚滚、乌云密布,我看见妈妈捂着嘴,眼里不断流出眼泪,还以为妈妈被我踩痛了,却发现周围的大人们一时间全都哭成了一片……。那一年,更为惨烈的是在唐山发生的7、9级大地震,一片废墟之中,二十四万人失去了生命……
1978年,5岁半的我提前走进了学校成为一名小学生。老师帮我戴上“红小兵”的袖套,告诉我,你们就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就在那一年,爸爸所在的部队接到集结命令,即将向广西的边境开赴。临行前,爸爸安慰着不安的妈妈,拿出一份报纸略带激动的告诉妈妈:邓小平复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
1979年,我上小学二年级,因为我们的家在部队大院里,那一阵,我看见最多的是部队一次次的“战斗动员大会”。曾经“同志加兄弟”的越南在我国边境挑起了战争。大批年轻的军人向党旗宣誓后开赴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关于战争,我这个小孩子以为就象小人书里打日本鬼子一样,但我所熟悉的那个经常给我糖果的叔叔后来就再也没能看到他回来,妈妈说他牺牲了……那一年,一部日本电影《追捕》在中国上映,杜秋和真由美的患难爱情深深打动了当时中国的年轻一代,使新的一代中国人开始重新了解了那个一衣带水的邻邦。那是中日建交后的第七年。
1981年的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们全家被一阵铺天盖地的欢呼声、锣鼓声吵醒,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于是我好奇的趴在窗户上向外看去,只看见全院的叔叔阿姨们都欢呼着跑了出来,人人都无比激动,有的人拿出面盆在敲打,有的人拿出鞭炮在放,有的人把收音机开得大大的,里面传来一阵阵激昂的国歌。原来,是中国女排赢得了世界杯的冠军……那是一个容易激动和欢腾的年代,后来我只记得那几天全国到处在举行盛大的庆祝游行,然后听说整个中国的鞭炮和白酒全部脱销。压抑了一百多年的“东亚病夫”为这场卓绝的胜利欣喜若狂、彻夜未眠。
崭新的八十年代,在中国被人提得最多的是“理想、奉献”四个字,而妈妈却总是拿出积攒了很久的肉票、布票叹气:“唉,用不上了”。爸爸从上海出差回来,魔术般的变出四块黑色的“糖”,我狠咬一口,觉得象是加了糖的中药,苦苦的,却很好吃。爸爸哈哈大笑,告诉我这叫“巧克力”,那个时候,妈妈经常敲打我,不好好读书,将来就象某某一样,当个体户卖瓜子去,我只知道,那时最值得关注的新闻就是《人民日报》上,邓小平提到了一个叫“傻子瓜子”的个体户。
1983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说是大事,其实在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了,那就是一部中港合拍的电影《少林寺》在全国上映,片中男主角觉远——18岁的李连杰成为老、中、青三代人的偶像,全国随之掀起一场浩大的“武术热”,以至我们经常用课间十分种的时间“比武”,也常常听说某天夜里某个地方有“劫富济贫”的事件发生,那时学校里也常常听说因为打架斗殴的学生被开除或处分。
1984年,我们家用积攒了三年的290元钱买了一台12寸的“飞跃牌”黑白电视机,那是我们大院的第一台电视机,每天晚饭后,全院的大人小孩们都涌进家里看电视,以至于爸爸不得不考虑多置几棵凳子。虽然只能收到一个台的节目,但也就是从这台方寸的小小匣子里,让我们知道了《大西洋底来的人》和《排球女将》,为《加里森敢死队》里的“酋长”那手飞刀绝活敬佩不已,接下来还收看到了在美国洛衫基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我还记得,中国在那次奥运会上拿到了历史上第一块金牌。随后的日子里,来自香港的《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电视剧在中央台播出,广东话的主题歌被人们足足传唱了好多年。也就是那一年的春节,我们除了吃饺子,还多了一个节目,那就是围坐在火炉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一年,英国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走出人民大会堂的时候差点跌倒,她刚刚通过谈判,无奈的同意将强占了150年的香港交还给中国。
自1985年开始,人们惊讶的发现,中央领导人在所有重要场合出现时穿上了西装,同时人们还从电视和短波里听说了一个新鲜的名词“全盘西化”。那一年,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报道:红色中国流行“西装热”!与此同时,全国的各大高校和市民中掀起一阵英语热、出国热……。“开放、搞活”是那个时候叫得最响的口号。一下子打开大门的中国让人有点目不暇接,满街都是日本的汽车,美国的可口可乐,女孩们小心翼翼的穿着时髦的“垃圾裙”,涂着不太显眼的口红上街,人们还第一次在商店里看见长长的肉色丝袜和三点式女郎的挂历……然而,这一切都无法让我关注,我们最害怕的是每天站在学校大门口那不苟言笑的教导处主任,他的手里总是攥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剪子,任何一个敢于留“大背头”,穿喇叭裤上学的家伙都有可能被一把按住,剪掉裤腿或者剃掉长发。那时,我们还常常被班主任在放学时留下来检查书包,看看是不是窝藏有那本神秘的手抄本《少女之心》。
1986年,我进入高中,参加了市里的少体校,队友们拉着我来到电影院,美国大片《霹雳舞》正在上演,好容易挤出售票处的重围,就在我们目瞪口呆的陶醉于那如电如虹般的迷人舞姿的时候,一队大学生组成的游行队伍从影院门口经过,后来我才知道,学潮爆发了,但这仿佛还是离我和我们家很远很远,我只清楚的记得爸爸的单位一遍遍的开会,严令党员干部禁止参与社会上正如火如荼的“抢购风”…….就在全国那铺天盖地的抢购热潮中,我“抢购”了我最喜欢的第一盘崔键的红色摇滚录音带,那首“一无所有”让我喜爱至今。
1987年夏天,校园的夜晚清风拂面,围墙外面的动荡和不安统统与围墙里的阳光少年无关,骑着自行车斜挎吉他的小伙子们常常能赢得女生的青睐,我们把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传唱于整个校园,政治课上,校长亲自来到每个班级,把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危害讲了一遍又一遍。那一年,我们大院有人去了深圳回来,拿出他在中英街那里买的“双狮”手表给我们看,告诉我们特区发生的一切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说深圳的面条居然卖到3块钱一碗。对我来说,只觉得3块钱一碗面的地方很可怕!
1988年,我们当时称为“南朝鲜”的那个半岛小国举办了第24届奥运会,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国由此开始走向世界,成为整个亚洲关注的焦点,我们脑海中那“水深火热”的南部朝鲜是这样的富裕。88年,城市里的各个单位单位开始鼓励“第三产业”,据说这也是开放搞活的内容之一,还有很多待业青年从派出所拿到盖着大红印章的边境征去往海南岛,据说在那里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远远高过处长、局长。那时电视上频频亮相的是一位又一位的农村“万元户”,而且有一个地方令全国的农民朋友们心驰神往——大邱庄。那年,我们家里已经每周都能吃上三四次肉,妈妈还给我买了我生平第一件皮夹克,人们也渐渐开始用收入来衡量每个人的身份。那年,一部普通而又普通的电影《寡妇村》居然在全国各地引起轰动,创造了当时中国最高票房记录。
1989年,夏天快到了,空气因气候的变化似乎正在不断的升温、灼热,我参加军体校的青少年射击比赛,拿到了15+60的第三名,高中即将毕业,马上就要面临高考,这一年应该是我人生中最重大的转折时期,也是我所经历的一个非常时期,街上陆续出现了一些久违了的大字报,晚饭后,家长们在绘声绘色的描述南斯拉夫发生的剧变和全国粮票停止流通。那年,相互敌视了多年的“修正主义”苏联开始和我国恢复交往……。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就在我准备向班里的一位女同学递出情书的时候,学校被游行的大学生队伍包围了,大学生们围坐在校园里一遍遍的唱着国际歌,有个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学生在慷慨的演讲,可他说的我一句都听不懂。回到家看电视才知道,天安门广场坐满了绝食请愿的学生……街市上频繁的出现打砸抢……戒严部队正向北京集结……这一切还是与我无关,我最向往的是能够学到电视里淘金那套节奏铿锵的青年现代舞。
1990年,中国人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现在想起来,那是当时最辉煌的时刻,中国获得了团体金牌第一。电视上除了转播亚运,还通报一些在“两高通告”之后仍负愚顽抗的贪官的下场。九十年代开始了,我的少年时代结束了……!
1991年,我们身边的庞然大物——苏联解体了,美国成了地球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海湾战争爆发,美国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把伊拉克军队全部赶出了科威特。张艺谋的电影《秦俑》在北京上映,《爱你没商量》和《编辑部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葛优、宋丹丹。北京街头的羊肉串涨到了两毛一串……民航局发布消息:取消机关介绍信购票制度,今后普通群众可以凭身份证和钱取得乘机资格。那一年,我们听的最多的是教授练摊、沿海走私成风、以及谁谁谁到俄罗斯倒日用品发了大财、大邱庄的禹作敏被判了二十年……
1992年是改革开放14年之后又一个巨大飞跃的年头,那一年小平同志南巡,中国一下子开放了大批的内地城市。大学毕业生不再定向分配,放开手脚的人们更加疯狂的涌向热腾腾的沿海特区,那时的海南岛和广西北海市被人提的最多,听说在海南,一张土地的批条被人转手炒卖几十次仍然炙手可热。“大款”和“傍大款”这类词句在电视、报刊和人们的口中被重复了几百万遍,那时最令人羡慕的是坐在出租车里用蜂窝式移动电话谈买卖、很多曾经的个体户终于堂堂正正的注册了民办独资企业。在上海,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蜂拥到证券交易所。人们不再关心任何国际风云和大小事件,只关心街坊邻居是不是都做起了生意。92年的北京小伙子们都流行穿一种酱红色水洗料夹克衫,那年,香港的“四大天王”来到北京演出。报纸还报道:西单购物中心昂贵的拿破仑XO一次就被人买走四十几瓶……(以上转帖) |
|
|
|
|
|
|
|
楼上的转了那么多东西,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么?
呵呵……
再怎么同感,也不会全篇都是吧?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4-24 08:40 |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8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4-11-17 09:00:14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楼上的,其实网上关于70年代的东西不少了,有电台的,有文章的,其实我这只想听到属于你自己的,转载的我自己也会的 |
|
|
|
|
|
|
|
刚想夸6楼的记忆真好...却发现最末行:.......以上转帖..
倒~~~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