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乃中国一传统习俗。
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不然也不会有台湾的“非常男女”、上海的“相约星期六”等变相的“相亲节目”。
我在第一年工作的时候认识了我现在的好友,她性格开朗,我和她的友情掐指一数也已3年之多,在这3年中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患难见真情”体现在我们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但让我唯一“鄙视”她的就是。。。。。。她常常去相亲。
呵呵,对于我们这些80年代出生的小辈来说,相亲真的是有些俗不可奈。她曾一个月一连相亲了7次。这个画面让我联想到了《河东狮吼》中的程季常,他在一客栈里就连续相了很多MM。
我也帮她算过,她一个月去见4位男生,一年就48位,My God这个数字让小女子我不得不佩服啊!我重重的“鄙视”她。她跟我说过“千万不要去相亲,相亲很傻的”,我还信誓旦旦的说“我不会去相亲的”。
鄙视管鄙视,不过相亲也蛮有趣的,你想原本没有机会认识的2个人通过双方介绍人的大力撮合,就直奔主题,莫名其妙的就开始交往,日后所发生的事情都要通过介绍人的神嘴才能得以解决,真是想来玄之又玄。
不过说实话,我也很想尝试一下相亲到底是什么的滋味,我想它肯定会有吸引人之出,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热中于这项活动。
于是经过几番周折,某年某月某日,我也怀着无比矛盾的心情去相亲,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我还清晰记得那天好热,我们相约在某地见面,那位先生还摆谱迟到。咱别的不说,就这迟到吧!第一印象就不好了。他从车上下来,示意让我们上他的车,这位先生开车的水平也真不敢恭维,我坐在他的车上感觉很不舒服,第二印象糟糕。
我们驱车来到茶室,还没等坐下,他就在那里狂打电话,第三印象极差,那个时候的我已经开始冒火了,也拿出手机打电话,心想:你不尊重我,为什么要我尊重你,过了一会儿,我的介绍人对我说:“你们要不要出去逛一圈”我故意提高嗓门,惟恐他听不见似的说“我又不认识他,又没有什么话好说的,不去”,他朝我望了望,对他的介绍人说:“没有什么好逛的”,严肃的气氛一下子笼罩下来,他管他抽烟,我管我发短信,当时我唯一的念头就是“闪”。
当然,我第一次的相亲最后以“失败”告终。经过那次“受伤”后,很可笑,我越来越“鄙视”自己这无里头式的自讨苦吃,决心不再听信“媒妁之言”了。
在日本国相亲被称之为“社会交际”,不管国家怎么发达,社会再怎么进步,这一传统的形式相信不会消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