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查看:4564 回复:0 发表于 2013-7-6 18:17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7-18 08:47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6 18:1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代名人教子艺术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物教: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特令把他平时用的牛角梳子和用草根做的刷子放在他的陵墓寝宫里,要子孙记住要永远节俭建国。
    家教:北宋包拯为官公正清廉,百姓尊称为包青天。终前自述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者,不得归本家”。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铭教:宋代诗人苏东坡的长子苏迈赴任县太令是,东坡送他一个砚台,上有他亲手刻的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依次求进常若惊;以此进财常若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苏迈牢记父亲的铭教,立志做个为民的好官。
       诗教:南宋诗人陆游,他坐的《示儿诗》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画教:宋朝寇准进京考取了进士,后来做了宰相。为庆祝生日,要大摆宴席。其母知道后让人送去一幅亲手画的一幅画《寒窗课子图》,并附诗一首:“孤灯课读苦寒辛,望你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寇准读后泪如泉涌,撤去宴席,退去礼物。这就是“寇准罢演”的故事。
       谜教:范仲淹的次子结婚,想把婚宴办的体面些,拉出个购物清单让他哥哥到京城去办置。范仲淹看后提笔在购物单上写道:“一人站着一人卧,两个小人地上坐;家中还有两口人,退回娇儿细琢磨。”谜底是个“俭”子(原繁体子‘俭’)。次子看后羞愧不已,该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鞭教:岳云12岁参军作战,一次行军因地形不熟人马都掉到沟里。岳飞命令按军法鞭打岳云,众将求情不允,责打百鞭。岳云后成为猛将。岳飞教子的原则是:“受罪重于士卒,作战先于士卒,受功后于士卒。”
       遗教: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年老得子,却不溺爱。在他病危时,要儿子亲手为他做馒头吃。儿子请教厨师好不容易才学着做好了馒头,而郑板桥已经咽气了。他给儿子留下一份遗书:“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名教:革命前辈林伯渠6岁儿子上小学了。给儿子起个名字,说你就叫“用三”吧!儿子不解,林老说:“用脑想问题,用手造机器,用足踏实地!”
       联教:革命家吴玉章写一幅对联挂在堂前教育子女:上联是“创业难,守业亦难,明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下联是“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以身做则,行行当立好楷模。”
       章程教:作家老舍教子章程:“一是不必非考百份不可;二是不必非考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不失儿童天真烂漫;四是要有健全的体魄。”孩子不必争做“人上人”,虚荣心绝不可有。
    从古至今,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而且十分讲究教子的艺术,至今看来,仍很有教益。
    吟诗示儿  宋代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告诫儿子(子聿),成就学问在于少年时就要下苦功夫,但光从书本得来的知识还是表面的,要彻底了解事物的本质还得亲自去实践。这也是陆游一生做学问的经验总结。我国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黄炎培也为儿子黄大能写过示儿诗:“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求信,行必踏实。”教育孩子为人要发奋、沉着、正直、诚恳。
    以联示教  清代林日宾对其儿子林则徐写过一副训子对联:“粗茶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林则徐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牢记教诲,并付诸行动,终于成为高举反帝大旗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给自己的儿孙们写过一副训子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损其过。”主张长辈要让儿孙们自强自立,不能有所依赖。读后让人深受启迪。
    刻铭训儿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长子苏迈赴任时,苏东坡亲送砚台一方,手刻砚铭曰:“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苏迈表示一定不负父示,做一名勤政廉洁的好官。
    家书教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之子陶晓光欲进成都无线电修造厂,但无正规学历,便瞒着父亲向人索取了一张假文凭。陶行知得知后,立即从外地电告其子将文凭退还,并捎去一封语重心长的家书,信中还撰有一联:“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陶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真实做人的。
    身传言教 北宋名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一生以“俭素为美”,“不喜华靡”,史有“卖田葬妻”之说。他还以自己的慎言、慎行影响着子女,时时告诫子女要懂得“俭则久,久则平,平则稳”的道理。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司马光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向儿子讲述尚廉节俭的道理。他在文中提出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堪称是治国治家的警句名言。还列举了历史上“以俭立业,以奢自败”的例子,希望儿子要身体力行,并向子孙后代都进行这样的教育。
    清白传家  南北朝时的徐勉,历任侍中、尚书仆射(相当于宰相),身居要职,但却不置家产,不买土地,把自己的俸禄都分给亲族中的穷人和生活中有困难的人。当有人劝他应给子孙留点积蓄时,他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希望子孙们能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临终训子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老年得子,却不溺爱。他病危时,要儿子亲手做馒头给他吃。儿子请教厨师,好不容易学着做好了馒头送去,郑板桥已经咽气了,只留下一张字条:“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取名教子  1945年,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对刚6岁要读小学的儿子说:“上学,该有个地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用三’吧!”儿子疑惑不解。林老解释说:“用三者,三用也,即用脑想问题,用手造机器,用足踏实地!”教育儿子勤于思考,勤于动手,踏实做人。
    家训刻碑  宋代清官包拯为官刚正不阿,一生俭朴,被老百姓尊称为“包青天”。他对人对己对家庭要求极严,曾写过一则《家训》,刻在石碑上,立在老家的堂屋东墙壁前,全文如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教育子孙要明白清正廉洁才是做官的根本。
    书诫训示  唐代房玄龄任宰相15年,其女为王妃,子为驸马,位高权重,但他为官谨慎,治家有方。常告诫子女:切不可骄傲奢侈,更不能依仗权势欺压百姓。为此,他专门搜集古今名人家诫,逐条抄写在屏风上,让子女们各取一套,以时时约束自己的言行。
    诗图训示  清代廉官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女儿出嫁无钱置办嫁妆,便以一幅兰竹图代替,并在上面题诗一首:“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这首题图诗,既表达了作者因女儿出嫁无礼相送而不安,又是对女儿的教诲,要她做人要像兰一样清香。
    一字教女  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在京城听说女儿正准备办嫁妆,便捎回箱子一个。女儿打开一看,见箱内空无一物,箱底工工整整地书写着一个大字——“勤”。女儿马上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这“一字嫁妆”从此成为女儿治家的座右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