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查看:1561 回复:1 发表于 2012-9-3 21:09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30 18:26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3 21:0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英美人眼中的中国制造:量多质差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国的经济在突飞猛进,“Made in China”的标签贴满了欧美人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与此同时,“中国制造”的产品形象也深入人心。无论是廉价的运动鞋还是山寨的手机;无论是安全性低的玩具还是质量普通的衣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品牌名字:“中国制造”。
    近日,全球知名广告公司智威汤逊(JWT)发布一份民意报告,报告的研究内容是:英美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印象。结果显示,“中国制造”给英美消费者最普遍的印象是“海量生产”——高达60%以上的英美消费者认为“中国制造”的商品意味着“海量生产”。55%左右的英美消费者认同中国的商品给人的印象是“便宜”;45%的人认为“安全水平低”;35%的人认为“质量差”;35%的人认为“不可信赖”;33%的人认为“低档次”;20%的人认为中国商品“有趣”。相比之下,英美消费者对“日本制造”和“美国制造”普遍持正面看法,同时,不到10%的英美消费者认这两国制造的商品“便宜”。
    调查结果还显示,消费者的年龄越老越有可能对“中国制造”的商品持消极的看法。18-35岁英美消费者人群的世界观较开放,对中国的了解都较为新鲜,对“中国制造”更有可能持积极态度。但总体上还是持负面看法较多。
    据欧洲委员会于今年发布的2011年度《保证欧盟消费者安全》报告,欧盟超过一半被通报的非食品类危险商品是中国制造。该报告同时指出,尽管大部分危险商品产自中国,但该比率“已经从2010年的58%降至2011年的54%”。
    也有评论指出,“中国制造”的恶名是市场需求的牺牲品——有需求就有供应。“中国制造”的商品是根据终端消费者的需求而生。但无可否认,“中国制造”已经在世界消费者的眼里形成了负面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短时间内,我们都无法看到中国商品能摆脱如此臭名。这种负面的感知甚至已经传导到中国自主品牌上。中国商品和政府一样,都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危机。
    这份报告的基础调查完成于2012年5月31日至6月4日,由智威汤逊在美国和英国进行实地研究,采访了18周年岁以上的美国人和英国人各503名。


    该贴已经同步到 pekko320的微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6-7-10 08:26
  • 签到天数: 88 天

    [LV.6]常住居民II

    沙发
    发表于 2012-9-3 21:23:10 | 只看该作者
    惭愧 看见 Made in PRC  一下没反应过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