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1127 回复:13
发表于 2002-9-1 15:35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3-5 09:15 |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在文学史上有很多动人的相遇,比如一个作家与另一个作家的相遇,一本书与一个天才的相遇,在这些相遇里,他们相遇的意义更多停留在精神的层面上,并且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达到心灵的息息相通。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又有了一次相遇。有意思的是这次相遇的是诗歌和网络,我们从传统的意义上进行分析,诗歌是人类精神的载体,而网络则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物质的控制能力。当精神与物质相遇的时候,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便呈现出来。
网络作为一个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功能的交流平台,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简单快捷,并且信息之间具有优良的互动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它使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省略了很多不必要的冗长细节。同时网络也具备一定的遮蔽功能,它改变了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即使是文字之间的交流也因为网络的缘故而使文字失去了个人的书写特征,变得整齐划一,从而缺少了最直观的判断。在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作为事件主体的人是隐藏在网络之后,在这个被遮蔽的虚拟的世界里,人的个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解放,使人处于一种更真实的状态,除去了生活中受道德或者法律规范制约的伪装,达到了理想的去蔽功能,认识这两个不同的方面是认识网络的基础。
在这个认识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开始讨论网络对于诗歌的意义。
70年代末以来,诗歌一直以民间的、自发的方式存在着。在80年代中期,《今天》、《他们》、《非非》、《倾向》……这些民间刊物承当了中国诗歌真正的光芒,相比较而言,官方的刊物显得缺乏活力,并且失去了他们本应该有的色彩。也因为这些原因,让一些诗人和有良知的评论家提出了一个让官方略微有些尴尬的命题“诗在民间”,并且由此兴起了诗歌的寻根运动。进入九十年代后,我们也必须承认诗歌是不景气的——如果我们把九十年代末期诗歌的稍微热闹也省略的话(比如:以洪子诚、程光炜为首的“知识分子写作”与于坚、韩东、杨克等人“民间写作”的相互抗衡。1999年《诗林》第1期“70年代出生诗人专辑”,99年5月,《外遇》诗报在深圳推出“70年代版图”等一些活动为“70后”的出世造势,以及随后的黄礼孩在广州两度推出“中国70年代出生诗人诗歌展”,并公开出版《'70后诗人诗歌选》,沈浩波、朵渔等编《出生于70年代——中国新锐诗选》等标志性事件)。在此期间《星星》曾经转载过周涛的《新诗十三问》,并且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讨论,在这场讨论的中心有一个问题,新诗是否还有发展空间?如果有,那么它将走向何方?在经过漫长的讨论之后,似乎并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方向性的结果。令人高兴的是在进入新世纪后,诗歌开始苏醒,随着网络惊人的发展,诗人和准诗人们开始在网络上耕耘诗歌这块薄田。
坦白的说,网络诗歌还没有形成气候,也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基本上还处在自娱自乐的阶段。作为一个严肃的诗歌读者或者寻求文学史意义的批评家面对网络诗歌的时候总有一种经典性的质疑,这种质疑来自对技术的怀疑和时间经典意义的忠诚。很难想象一个严肃的批评家会对只有几年历史的网络诗歌作出经典的结论,文学史就是一部作品的淘汰史,它不断的淘汰一些曾经认为经典的作品,而随着历史的无限展开,这种淘汰是非常残酷的。在网络诗歌的这个发轫阶段,我们不应该对网络诗歌有太多的苛求,应该持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我们现在做的仅仅是一些开创性的工作,至于它有没有意义,意义又在那里?这些应该交给未来的批评家。网络诗歌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最致命的是网络诗歌变成了诗人和准诗人之间的自娱自乐,它所强调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几乎是在诗歌的写作者之间进行,而在这个圈子之外很少有人关心。一般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一个批评者。这些我们从一些诗歌论坛上可以找到证据,比如在“或者”“诗江湖”“唐”“橡皮”“失忆”等论坛上几乎看不到只评只看而不写的参与者,这预示了一种危险的倾向,诗歌成了诗人自己制造的消费品,这与传统诗歌的现状也是相符合的。
众所周知,网络具有广阔的选择空间,这种无限扩展的选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诗歌的诗学价值的没落,或者说网络诗歌的诗学价值现在并没有确立和得到体现。对大部分的诗人来说,网络仅仅是一个工具,它并没有赋予诗歌以新的诗学价值。当然,我们也并不对网络诗歌的诗学价值确立抱太大的希望,这种改变我们可以仅仅把它看作是一种传播工具的改变,而这种工具的改变我们可以给它打上时尚的标签“网络诗歌”。非常可笑的是,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可以把诗歌分成“甲骨诗歌”“竹简诗歌”“纸上诗歌”“网络诗歌”,显然这样的划分是站不住脚的。对网络诗歌的判断必须依赖它所提供的文本,说到这里,我们又不得不提起“下半身”。我们先来看看“下半身”的标志性口号——“只有找不着快感的人才去找思想,只有找不着身体的人才去抒情。”那么,到底什么是下半身写作呢,按照沈浩波的解释是:①一种形而下状态,②一种诗歌写作的贴肉状态,③追求一种肉体的在场感。“下半身”可以看作是最直接的网络诗歌的宣言,我们透过这些肉体的面纱,可以看清一些本质的东西——以肉体上的“下半身”反抗文化、传统、诗意、抒情、哲理、使命。但是我们必须说反抗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实际是一种话语权力的占有,发迹于网上的诗人急于占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公开的话语空间。对于“下半身”我的理解是沈浩波等诗人企图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获取大众的关注,从而为网络诗歌获取它应有的尊严,并且为建立网络诗歌的美学价值和诗学价值做长远的准备,必须承认,他们的目的达到了。网络诗歌所获取的关注多多少少和“下半身”有些关系,比如说大型诗歌月刊《星星》也开始做诗歌网络版了,并且进入了正规的出版发行渠道,这对网络诗歌的发展无疑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网络诗歌的诗学价值已经确立起来了。
网络从本质上来讲,仅仅只是一种传播工具,当诗歌和网络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诗歌也就随之发生了一些改变。在这里我想讨论的是,这种改变究竟是传播学意义上的改变,还是诗歌的诗学意义走向的改变?我们知道一个事实:当代的诗歌读者的阅读取向并不依赖与诗人的创作,而充满了自娱自乐的意味。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是将就读者还是保持诗歌写作的独立性的问题,毫无疑问,读者的取向将会严重影响着网络诗人的写作。网络诗人将写作的指向开始指向个人的内心,强调个人的体验,这种拒绝性的姿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网络诗人的无奈。网络的开放性释放了网络诗人内心的紧迫感,网上发表的宽松和快捷的交流让网络诗人体验到了写作的快乐,尽管这种快乐仅仅存在网络诗人之间,是一种小范围的快乐。在享受了这些快乐之后,网络诗人也获得了一定的声誉,体验到了成就感,在这种成就感膨胀之后,网络诗人不再满足于这种半地下的状态,他们以他们的诗歌的名义要求文学界给他们正名,要求获得相应的权利,这种要求导致“网络诗歌”与“网络诗人”成了大众化的概念,而且具备了相关的实质性内容。对可触摸的纸张的真实感的向往导致近两年诗歌民刊再一次的蓬勃发展,很多诗歌论坛有了属于自己的纸刊;对正规出版物的迷恋,致使网络诗人开始利用传统的传播工具来表达自己的声音,这种现象说明网络诗歌多多少少还是缺乏一些自信,或者说部分网络诗人其实并不满足于在网上写一些东西,而是要求更多的东西,网络对他们而言仅仅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进入光明前途的跳板。
我们还应该强调的是“是诗歌遇上了网络,而不是网络遇上了诗歌”。这句话看起来象是一句废话,实际上它强调了一种潜在的转移性,表示了一种默默无闻的流向。它包含了诗歌的自我调整和发展,而这种发展和调整是怎么发展的,是怎么调整的,又是怎么实现的,它是依赖诗人还是依赖读者?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对诗歌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属于传播学的问题。
02.08.22稿
附:写完这篇文章心里真是很不安稳,感觉很多细节的东西还没有说透,也没有很好的扩展开来,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东西甚至还没有提及,比如网络诗歌的民间性问题。在这篇文章里只是提纲性的写了一些基本的东西,但求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来关心网络诗歌的理论建设。文中不到之处,还望方家指教。
|
|
|
|
|
|
|
|
现代诗歌,或者单就网络诗歌,实际上就只是自娱自乐的东西。很多都只是只言骗语的文字垃圾。许多写诗歌的人(包括我自己),要的只是一时的感情抒发,倒不一定要有众人的附和之言。属于甘愿无人喝彩的阶段。 |
|
|
|
|
|
|
|
先生谁人我不识,只为有诗还读得。
长篇累牍欲为何?君是高贤我是贼。
凑数:)
|
|
|
|
|
|
|
|
楼上老大不相识,只与其名常谈得
偶尔惊怒又为何?即为独孤何凑合?
|
|
|
|
|
|
|
|
“偶尔惊怒又为何”此话怎讲?
我在这帖中有怒意了?
哎……知我者甚少:(
希望楼主别受他“舞蹈”影响。 |
|
|
|
|
|
|
|
不是这贴,是偶尔他贴。。。。。。。
没明白。。。。。。
何谓舞蹈?
武道也不会
没明白。。。。。。
此贴由 端木宏一 在 2002-08-26 20:42:01 最后编辑 |
|
|
|
|
|
|
|
误导是也!
怎么别处的问题也拿到这里来谈?
谈诗论词吧。 |
|
|
|
|
|
|
|
借此地的诗词谈别出的问题一下下。。。。。。
叹世论雌。。。。。。。可不可以? |
|
|
|
|
|
|
|
现在根本就没人真正用心写诗了,更何况网络中……文繁冗拖沓了点!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