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3020 回复:7
发表于 2010-9-24 10:12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今天是母亲节,请记住当你唱起生日快乐的时候,却也是“母难日”。母亲为儿女甘愿受苦受难。
她甘愿“迁进”苦难
俗话说“三十四十创家当,七老八十卖家当”。她已经八十有二,到了“卖脱”家当的年纪,正巧动迁 搬进一套市中心住房,“家当”一下大起来。
她是我的老邻居,是个慈祥的母亲,三个儿子四个女儿。
年轻时 ,夫妻两人含辛茹苦拉扯孩子,喝着“酱油汤”将他们养大,如今 有当教师、做老板、搞建筑的,有在国外定居的,个个温文尔雅,小有出息。自己每月二千多元退休金,身体硬朗,生活无忧,整天扎在孩子堆里,嘻嘻哈哈。尤当儿女们聚集在家,她特别开心,精神十足,抹桌扫地,端碗洗菜。做小辈的怎么能让老人家动手呢?于是往往为了洗一只碗你抢我夺,不当心碗盅落地,发出清脆的一声,便引来哈哈大笑,异口同声:“岁岁(碎碎)平安。”
现在动迁了,母亲决定把自己的新房子做在二儿子名下。
母亲安排的事,其实也是上海许许多多老人要安排的事。
二儿子夫妇退休回上海,女儿年薪七十多万,他们怎么会挤进母亲这套小房子呢?在市区买了一套大房子, 一家子住,逢年过节和兄弟姐妹们拎着大包小包往母亲屋里走。
大家又团聚了,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可是都点到为止。大家心里明白:母亲的房子已经有了归属,按照通例,谁得房,谁照顾老人。
至今母亲毫无怨言地单独生活近十年,平时形单影只,整天与电视机相伴,整天昏昏沉沉的,电话铃响也没有人接,就连境外的小孙女打来的越洋电话也如此。近三年来,母亲三次中风,多次大小便失禁,子孙满堂却一个人瘫在床上……
我们去看她,她总是说,现在很好了,比过去好多了,蛮好了,蛮好了!
我们不好说孩子们不孝,只是不懂老人为什么这样做。
她说,只有二儿子年轻时上山下乡。她 认为二儿子受苦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没有本事保护好孩子,现在应该补偿他。当初我们劝过她,二儿子已经进了大企业,有了房子,结婚生子,人在外地,今后怎么照顾你?她没有听人劝, 现在苦了这个老母亲。
到底谁苦了这个老母亲?有人说,是她自己苦了她自己。
可是,我们设身处地为她想一想,如果她不这样做,那么,怎样“卖脱”家当才能改变现在这样的处境呢?
|
|
|
|
|
|
|
|
中国的老人要向外国的老人学习。早点和儿女分开,免的财产分光后,落个冷冷清清。
提倡老来要存钱,有钱的老人,儿女都孝顺,即使这是表面上的,也好。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郁闷 2015-8-31 12:14 |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
錢啊~
萬惡之源
我男人家裡也是分房子
鬧旳快分家了
2個老的 這住一個月 那住一個月
哎~ 造旳什麽孽啊~
|
|
|
|
|
|
|
|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0-9-11 15:49:02
|
只看该作者
半年前写的文字,不知怎么被费兄翻了出来。如果不是费兄,我都已经忘了。当时无人注意,可见这种现象实在多如牛毛,大家见怪不怪了。
鄙人以为这不是钱的问题。
我写的这个母亲手里并不缺钱。她手里至少握着二三十万,房子再小,五六十平方总有吧,照现在房价,至少值百万以上(不过她自愿把它划到二儿子名下)。这些钱至少让一个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年轻人奋斗二十年以上。她的子女也不是没有钱,也不一定把这套理应属于母亲的房子看得那么重。但是,老母亲却受足罪。
我以为,这是这个畸形的“中国式”造成的。现在的社会,把孝悌之类的中国传统美德丢了,想学西方,又没有西方那种健全的全覆盖的福利措施,即使想有,也没有这个经济实力。精神和物质都缺失了,能不出问题吗?于是发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老人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会年老,想想后果,实在可怕。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3-4-4 07:10 |
---|
签到天数: 13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与丰老师共同探讨:
首先,我毫不隐瞒自已的观点:问题不是出在孝悌的美德丢失上,问题正是出在以社会形式而存在的人性的“大信用”上。
起到其先决作用、主导作用和教唆作用的不是别人,正是它。……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大信用的反动,必将导致不单单是孝和悌的荡然无存,而且导致忠、信、礼、义、廉和耻的荡然无存。换言之,此“大信用”改善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均将得到改善。因此,治表不治本,治一治二治三,不治源,都是无济于事的。
其二、西方国家的传统主流的仁爱思想,受其宗教影响,并非减弱,恰恰相反是得到了加强。这里且不说人类的普世价值和价值观与原始的良知是不谋而合的理论,即中国和外国是一样的。其展开是需费时费力的。
只说我的亲身经历:我几乎走遍西欧发达国家。一次,一个六十多岁德国老人为我做翻译,他的小儿子是个刚毕业的牙科医生,在一小城市开诊所,家不在小城市内,为了让小儿子能够尽快买到城市的房子,他这么大岁数还在冰天雪地里跟我外出赚钱。
而在平安夜那天,是交通最繁忙的一天,人们都要赶到老人的家去过平安夜和圣诞节。老年人特别受尊重,老年人说句话,在家里是举足轻重的,谁都不敢哼声的。我的一个外国朋友的老奶奶是个极固执和唠叨的人,老是不称心,但他们一家人还要装着认真听的样子。这和我们过去那种规矩大的家极相像。
另外,美国有部电影《成长的烦恼》也有类似的敬老爱幼的故事情节。
此贴由 oldlip 在 2010-09-22 21:43:05 最后编辑 |
|
|
|
|
|
|
|
6楼

楼主 |
发表于 2010-9-23 17:40:52
|
只看该作者
请教楼上,“以社会形式存在的人性的大信用”是指什么?
我觉得在亲情之间,父亲帮儿子,儿子帮父母,或者全家听父亲的话,还是一家大事由儿子作主,这些都是形式,一种家庭组织方式,什么样的方式合理,它就能存在,不必强求统一。
至于对老人的赡养问题,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的已经故去的老一辈没有遇到的问题,现在的老人却遇上了?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我想这不能说一句老龄化社会就这么简单。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3-4-4 07:10 |
---|
签到天数: 13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原文由 丰庄黄老师 在 2010-09-23 17:40:52 发表
请教楼上,“以社会形式存在的人性的大信用”是指什么?
...
请教楼上,“以社会形式存在的人性的大信用”是指什么?
探讨:社会形式的提法,与社会形态的提法类似。但我接受社会形式的提法,不接受含糊的、欺骗性极强的社会形态的提法。按照我们当前的划分法,社会形态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又分初级和高级)。
当我们现存的社会形式在否定过去人类本质性的东西(初步论之,可以将大信用,暂且理解为古圣贤认为的“信”,其实更应赋予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丰富内容),宣判它是封建社会的东西时,那么这个社会主义的信是什么?它能拿出什么象样的东西?谁能拿出来让我看看?不能。
注:代表的只是本人的观点
1、社会形式与社会形态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就如税负和税赋一样。现政府为了多纳税,定义为税负,不是税赋。
信与信用不是一个概念。信用包含在“信”中。所以明白起见定义为“大信用”。
2、概念性的东西只能咬文嚼字。
3、只能这么说了,太露骨不合时宜。
4、所有观点不可能用几行字作全面的论述,觉得有点道理即可。如有异议,不再作回复,再多问题,只有见面才谈的清楚(也不一定)。见谅。
后面的问题的回答简单多了:1、问题不仅仅是出在一小点上。吓大家一下:出大问题啦!有良知之士仅在这一小点上呼吁与事无补,因为丰先生也认为这已不是个案,已成了社会问题。即然有其根源,大家就来挖掘一下,我的5帖就是随之丰先生第一锹,跟着也来挖一锹,如是,旁无他意。2、国外并非无孝无悌的。孝和悌是无社会形式的,不分阶级的。孝敬老人,同辈友爱,是人类共同的原始良知之遗产。
以上对5帖加以解释。请教不敢受,共同探讨。
此贴由 oldlip 在 2010-09-23 20:44:14 最后编辑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3-5-19 12:38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没有想到我一翻,会引起两位的人性探讨。oldlip先生说,“问题正是出在以社会形式而存在的人性的“大信用”上。”我觉得这句话西式了点。
我认为以社会形式而存在的人性的“大信用”,这个“大信用”一直都没有变,只不过被个别人误导。黄老师写这个母亲甘愿“迁进”了苦难,重点应该是“甘愿”两个字。这个甘愿就是自古存在的人性的“大信用”。所以,我们不能对这个母亲说她有什么错的地方。
你们两位如果真的要去探讨“以社会形式存在的人性的大信用”,恐怕谈到老死也不能谈完全谈清楚的。
只要自己心中有这个模模糊糊的概念不就了事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