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4728 回复:12
发表于 2009-10-12 20:36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毛主席用洪亮的声音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在国歌声中,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
那一年我的爷爷15岁。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那是见证历史的一刻,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了,那是一种对未来世界的呐喊,一种向世界宣言,中国站起来啦,那是一种民族自豪感!
听爷爷说,那时的生活很艰苦。上学要走很远的路,还要带上干粮,窝窝头、咸菜一类的食物,白面、大米、肉很多家里都很少见。身上穿的衣服也是穿破了打上补丁,缝缝补补继续穿。那时有很多地方没有通电,晚上学习全靠煤油灯或者蜡烛照明,为了节约,他们有时就拿着小树枝在地上写字。日子虽然过得艰苦,但是精神上很富足。念着毛主席的语录,戴着红袖章,拿着红缨枪,雄赳赳,气昂昂。
转眼到了70年代,我的爸爸已经长成了一个高高帅帅的小伙。他是幸运的,因为遇到了美丽的妈妈。我的妈妈在我们那里可以说是远近闻名的校花,又是青年文艺骨干。
爸妈结婚那会,托亲戚买来一台8寸的黑白电视机。那时候,电视机对于家庭来说,可算得上是稀罕物了,谁家看电视,左邻右舍的都会来一大堆人。于是,每天晚上当爸爸把电视机抬到院子里的时候,院子里就会充满了欢声笑语。想想那个时候看电视,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呀!从那个时候开始,生活渐渐富裕起来……
80年代,我出生了。真是名副其实的“鸟巢一代”,虽然才陪着共和国走过了二十几年,虽然没有体验过爷爷和父辈们的那种艰辛,但我们始终不渝的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变化。每每回到农村乡下的时候,我所见到的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青色的砖瓦房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排排崭新的楼房和别墅;没有了老黄牛的叫声,听到的是机器的轰隆声;乡镇企业、村办企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如今的中国更自信,如今的生活更繁荣。
六十年,一份久远的回忆,记忆中的人和事,在今天的回想中散发出不可企及的芬芳,尽管其中也有苦涩和艰辛。六十年,这真是——家国沧桑巨变,人享太平之风。
终于写完了,大家帮忙顶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9-25 05:40 |
---|
签到天数: 61 天 [LV.6]常住居民II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难过 2012-12-16 23:59 |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5-9-1 16:50 |
---|
签到天数: 261 天 [LV.8]以坛为家I
|
|
|
|
|
|
|
|
总体结构还可以,不过有些简单,试着用一件事情展现60年的光辉历程,如衣食住行.......可以立体表现人的物质享受同时表现现代人的心理.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5-18 06:59 |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啪啪啪~~啪啪~~~~~~~!” |
|
|
|
|
|
|
|
写得不错,真情实感,通俗易懂!!
“啪啪啪~~啪啪~~~~~~~!”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8-1-30 10:51 |
---|
签到天数: 126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LZ的语言朴实,基本没有多余的华丽词藻的堆砌,是比较写实的文风
总体结构以爷爷、爸爸和我三代人的生活经历来展现共和国60年的发展历程,不过尚不完整
如果最后能加上那么一段,“时值2009年。。。。。”
那么正好与开头的1949年呼应,60年嘛
可能由于篇幅的关系,文章描述得有些简单,但是已经足够能表现出60年的光辉历程
另外,LZ在表现生活水平提高,60年光辉历程的时候,用的事例比较分散
其实如果都从某一个角度展开,通过三代人的比较,更能体现LZ想要表达的东西
举个例子:比如可以从三代人的各代人学习条件的对比,或者三代人住房条件的对比,或者饭桌上菜肴的变化,或者衣着的变化,更或者是业余生活的变化等等等等
正所谓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这样可能更好些
最终评分:80分(满分100分) |
|
|
|
|
|
|
|
9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8 14:54:14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谢谢朴老师,我以后会更加努力的! 
可惜,回帖帮顶的人怎么只有没几个啊~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5-5-19 20:30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LZ的作品比较简单。但是也用了写作手法,突出了一个对比。
正篇文章,作者收尾太仓促,有点虎头蛇尾。
故,评分如下:
最终评分:75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