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3147 回复:1
发表于 2006-4-15 23:47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胡适先生
说到胡适先生,最早知道的是他的“打倒孔家店”,还颇有几分革命的色彩,想象着胡适大概也是个挥舞着大旗的革命党人。几年前特别推崇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想他终究是个治学之人的。偶尔想起也常会揣摩一个坚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信条的人会是怎样的一种人。再后来偶然读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罗尔纲的《师门五年记》,竟然爱不释手,虽不是什么学术巨著,可却让我受益良多。尤其感动的是胡适和罗尔纲的师生情谊,竟有点父子的情分了。胡适原来是这样一个有情义且平易的人。当然胡适爱的是人才,假如罗氏只是膏粱子弟,大概也难得胡适青眼。后来听说胡适以清华大学的名义资助林语堂留学读书,后来林氏归国去清华还钱才知道原来是胡适先生自己的私钱,而胡适先生是不让外说的,此则佳话终究见诸世人,我则不再感到奇怪了,林语堂也果真是个有才的人。这更证明了胡适先生的眼力。受胡先生资助过的人才到底有多少,最终成名成家的又有多少,我不甚明了,不过我想当看到他们都成名的时候,他肯定为自己曾经的眼光感到得意呢。
近日来读胡适先生的《词选》,原本是为当时高中国学教育而编纂的,从这一点上说,不见得是多么好的选本。不过作为个人而言,里面所选竟然大多是我所喜的,对胡适先生竟多了几分份外的亲切。胡适选诗大多明白易懂,富有意味,有白话的风格。尤其是所选黄庭坚和朱敦儒的几首词都质朴有余,甚至用了当时的口语,“是阿谁先有意,阿谁薄幸?斗顿恁少喜多嗔。 合下休传音问。你有我,我无你分。似合欢核桃,真堪人恨。心儿里有两个人人。”(黄庭坚《少年心》)读来也情致摇曳,颇有趣味。至于选入朱敦儒“闲来自觉有精神,心海风恬浪静。且喜面前花好,更听林外莺新” (朱敦儒《西江月》)也可见胡适先生率真之本原。喜面前花好,听林外莺新,是男人多么美好的梦想。朱氏少年狭游,所谓“惯被好华留住。蝶飞莺语,少年场上,醉乡中,容易放春归去。”(朱敦儒《一落索》)也多是后来悔悟之语。由此想到胡家趣事。胡适家有河东狮江冬秀,虽不能言语相当,可胡适终究没有去故就新,也算不苟于当时的流俗了。有人说那时因着江氏的威猛胡适懦弱。可是我总觉得还是因着胡适的自律和良心。男人再懦弱,在爱与不爱面前都会变得勇敢或无情。而女人表现的“威猛”只能让男人退避三舍,远而敬之。可是胡江终究能执手白头,不是胡适的懦弱,而是心软和感恩。此般男人才是真君子,用朋友的话说叫“爷们”。就像嘉定三屠中,手无缚鸡的文人却不惧怕屠刀,平常他们看上去是柔弱无骨的,可关键时刻表现了真骨气。
世间原本有很多悖论的,害怕虫子的男人可能不害怕屠刀和死亡,害怕老婆的男人可能不害怕强权,凡此都是有的。
扯得多了,说到胡适《词选》,原本是想说胡适原来是主张白话文的。其实我们大家对白话文运动大概是有点误解的,以为提倡白话文就是废除古典,其实这只是庸人对大师思想的曲解而已。胡适本人的白话文运动也是在古典文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古典文学中就有白话,白话不是突然间冒出来的。上面的黄庭坚的词就是一个例子。当然还有更多的例子了。有名的《采莲词》原本就是民间的白话歌谣。后人喜欢黑白为二地看问题。其实这里面颇多陷阱。借着白话文运动打倒一切旧文学,使得世人的古典文学素养大为降低,还煞有介事的归结在胡适的头上,说是对历史的重新反思。此外,评价胡适,不能用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标准。在这一点上,世人往往还不如女子来的通达。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绝不是因着胡的政治地位,张也不会因着胡变成了汉奸就不爱。张爱的是胡的才气,不会因着政治而改变,但说到人吧,张却最终因着胡的任情不专而选择不爱,这般说来女子反不如男子来的洒脱了。
由上面论及胡适的白话文思想和古典文学的关系,突然间想到新中国成立后简化汉字这一运动。推行简体字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普及广大人民的识字能力,对文化的普及是有一定意义的,实现普通大众受教育权利的平等这样的想法也是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的。但是由此造成的的汉字使用的混乱,以及汉字音义形完美统一所具有的美感的丧失也是显而易见,值得反思的。至于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虽不是多么新鲜的事,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下令天下百姓使用小篆取得了成功。所以基于历史的经验,此对也不好做太过于武断和绝对的批判,然而个人的情感上终究是有点难以接受的,也许对一切政治文化上的强权都怀有恐惧的原因吧。并且我始终相信文化有它自身的发展方向,不需要人人为的去改变。记得版本学家魏隐儒先生在讲到元代版本的时候,提到元代版刻流行使用简体字。如下:
元朝中叶以后,坊间刻本使用简体字就非常普遍了。如“無”作“无”,“龐”作“庞”“鹽”作“盐”,“雙”作“双”,“隠”作“隐”,“氣”作“气”,“馬”作“马”等等。建本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古今翰墨大全》、《古今源流至论》、虞氏务本堂刻《全相平话五种》简体字更多。(魏隐儒著《中国古籍印刷史》)
看来简体字的使用并不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的,它有自己的发展历程。也许即便不强制推行,如果需要的话,也会不断地去的发展,并且不会割断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因为推行简体字,繁体字反倒成了陌生的了。而中国古籍大多为繁体字。而现在的学生,如果不是古典文学或历史学出身的,大多不认识繁体字,这样很多文化的精华就不能看到了,甚为可惜。
|
|
|
|
|
|
|
|
云儿好字。朱敦儒的态度就是那样,词亦那样。
前一半好,后一般弱。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