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最初的武侠启蒙应该是在我的小学时代.现在回想起来,对我来说,也许那是段最接近于活在江湖里的日子.成天在教室里搞比武大会,称王称霸,恃强凌弱.虽然那时候的我还不知独孤求败为何人,却已开始朦胧的追求他老前辈以竹代剑的境界,时常拿着扫把也觉得自己威风凛凛,杀气逼人.不过当时对正义和侠的理解颇为差劲,虽然也向往正义,向往大侠的光辉形象,但回想起来,那些恃强凌弱,欺负女生的行为实在和侠字背道而驰.
一年级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次几个班级围剿一个班级的壮观场面.给我印象深刻,实在就是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的翻版.起因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的我热血沸腾,就算事后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也动摇不了移平\"光明顶\"的决心.不过最终光明顶总是攻打不下来的,出来个张无忌似的老师,一下子把六大门派都击败了.这件事在我脑海中落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若干年后我读《倚天屠龙记》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那段的时候,还的把那位老师模糊不清的脸套到了张无忌头上..
在小学即将毕业的时候,由于迷恋一个叫做霸王大陆的FC游戏,我接触了一本叫做<三国演义>奇书,那是我接触的第一本最接近武侠的小说.后来初一的时候,在数学课上强行修炼,被老师当作邪书当众撕毁了.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落得这样得下场也实在不比葵花宝典好多少.
整个初中看了挺多武侠的电视连续剧,虽然现在只记得83版射雕,但那段日子我才算比较直观的接触武侠世界.
我真正武侠小说的修行是从高中开始的,记得是某个考试前夜,翻了金庸的<书剑恩仇录>。其实有的时候人的生命恰如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总是被一些微小的动作不经意的改变。之后我就彻底和武侠搭上了关系。第一次看武侠小说有点像练成长生诀的感觉,虽然以前对武侠世界并不陌生,但却从未想过书中能把那个世界描绘的如此细致入微,人物.心理.招式 甚至花草树木的色彩都变的异常清晰。自己和那个世界是相连的,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再不如之前看电视剧般两不相关了。
高中时代,我读的武侠小说仅限于金庸。总的来说金庸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只是讲自己的故事,不渗透自己的倾向,讲各种各样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乔峰,杨过,张无忌,郭靖,令狐冲,韦小宝每个人都个性鲜明,丝毫看不出谁是谁的影子。不像黄易和古龙.故事和人物性格总有太多类似点。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通常会读完所有金庸的小说,但古龙和黄易的却只读一部分。
进入大学之后,迎来了一段武侠的冰河时期,很长一段时间再没接触武侠,那时候迷村上,迷法国新浪潮,迷Newage.虽然对我来说那是段至关重要的日子.但和武侠没有丝毫关系.重拾武侠是在大二暑假的实习期,通常实习的时候都没有太多事情可做.所以就开始了我的古龙修行.主要看了陆小凤系列和楚留香系列,后来还依稀看了6.7本别的。相对于金庸那句生硬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感觉古龙小说里的人物更有侠的气息,他们通常都热爱生命,主持正义,向往自由,相信美好事物的存在,也许有这样一种内心世界的人才能更接近于侠。只是古龙把这些都写的太过溢于言表,看上去有些浮于表面。觉得古龙更适合做一个诗人或者是短篇小说家,比较喜欢他写的《7种武器》,感觉像寓言。后来大学里看到同学考前做小抄,就会跟他们讲《孔雀翎》的故事。有的时候小抄只是给他们信心,并不一定考试的时候要拿出来看。
大三和大四交界的时候,开始接触迄今为止最后一个我接触的武侠大师--黄易,他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长。曾经看杨德昌拍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杀人逃难归来的混子头目意味深长的对主人公讲“他曾躲在某个房间里一本接着一本的看武侠小说,后来发现小说都太短一会儿就看完了,于是让手下借最长的武侠小说。”当时我想不就是《大唐双龙传》嘛,还搞的那么神秘。然后电影里来了句:《战争与和平》。我厥倒。后来想想也是,那电影91年拍的,当时黄易还没写《大唐》呢。
看过《翻云覆雨》,《大唐》,《破碎虚空》。黄易的小说是写人们追求的境界,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武功只是种形式。这就是为什么浪翻云拜洞庭湖为师可以悟出:因能极于情,故能极于剑的境界。而杨过,面朝大海,凭借蛮劲,也只是徒然增加些内力而已。喜欢黄易的人生态度,热爱生命,对终极生命意义的探求,以及对超越理性的感性的认可。不像金庸,为侠字所累,只是沉迷,纠缠于大是大非之中。
只是黄易和古龙的缺点差不多,把境界之类的东西写的太表面,如果表达能更晦涩一些就好了。
回首看来以上这些就是我武侠生涯的心得体会,武侠虽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但也曾经让我痴迷,欣喜过。现在的我已经工作,已经几乎没时间再看武侠,所谓一入厂门深似海,每天都要面对很多麻烦的人麻烦的事,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拾起武侠小说。很怀念大学里那个可以无忧无虑看武侠的年代。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