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4463 回复:4
发表于 2014-6-24 04:27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8 05:05 |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元延祐元年(1314年)至至正十七年(1357年),太仓曾作为昆山州治历时四十三年。探讨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元代苏州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
太仓位于长江口南侧,唐、宋时,还只是个“田畴半辟,民不满百”①的沿海村落。在元代,太仓现县城及附近区域还属昆山县管辖。
历史上太仓的兴衰与娄江有着密切的关系。吴语“娄”、“刘”同音,在太仓境内的娄江,遂讹为“浏河”②。宋代,娄江“潮渐西,势日深广”③。元初,娄江“不浚自深,潮汐可容万斛之舟”④,“近海处阔有二里许”⑤,成为一处良好的港口。
元统一全国后,定都大都(今北京)。这时,长江流域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这儿手工业发达,农副产品丰足,元王朝每岁所需粮食,江浙两省就占近十分之四。虽然元统一全国后,疏浚了旧有运河水系,先后开凿了济州河和会通河,把泗水和卫河衔接起来,以运粮至京都,但因水源不足,河狭水浅,船只不能重载,靠原有的运河水系来运漕粮,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不得不冒海上风险,大部份糟粮由海船北运⑥。
至元十九年(1282年),根据海道都漕运万户(元代所设专管海运官职)朱清、张瑄的疏议,元始祖忽必烈“命总管罗璧暨瑄等造平底船六十,运粮四万六千余石,八月发浏河,次年三月抵直沽⑦。”以后,基本上年年发运,且运粮数逐年有所增加,不到十年,岁运粮食就突破了百万大关。据明崇祯年间张采纂《太仓州志·海运》篇记载: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海运粮一百五十二万七千二百五十石;
元大德六年(1302年),海运粮一百三十八万三千八百八十三石;
元至大三年(1310年),海运粮二百九十二万六千五百三十二石;
元延祐三年(1316年),海运粮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五百一十四石;
元泰定三年(1326年),海运粮三百三十七万五千七百八十四石;
元天历二年(1329年),海运粮三百五十二万二千一百六十三石。
由于元代大规模举办海运,太仓开始了它的兴盛时期。那时,浏河口至太仓约二十公里的河港内“漕运万艘,行商千舶,高樯大桅,集如林木”⑧,盛况空前。太仓也由海滨僻壤成为新兴市镇,镇上“朱门大宅,不可胜计,琳宫梵宇,列若鳞次,”成为“万家之邑”,“东南之富域,四方谓之天下第一码头。”⑨。元贞元年(1295年)以户口计,升昆山县为州。《宋元通鉴》中说,五万户以上至十万户为中州,四万户以上至五万户为下州。而当时太仓人口的聚增,是昆山县升为州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适应漕运需要,元王朝在太仓和刘家港先后设立了行泉府司、市舶司、万户府等专门管理海运的机构,并在太仓南郊建码头,建海运仓。那时,太仓街巷纵横,屋宇参差,店面林立,商贾簇簇,笙歌喧舞,酒旗飘香。元代名诗人杨铁崖、张伯雨、马麟等都曾到太仓游览。马麟曾著有沧江八景诗,其中一首云:“溪头不种桃花树,商贾年年桥上多。昨日扁舟风雨过,无人肯著钓鱼蓑。”可见太仓市容之繁华。
昆山州治迁于太仓也就在这个时期。延祐元年(1314年),参政高叻疏清迁昆山州治于太仓,获准。对于昆山州治迁于太仓的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元代举办海运,使太仓成为当时一个重要港口,商贾辏集,物阜民富,经济繁荣,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活动中有着主导作用等。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8 05:05 |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
元明海运仓始建年代的推测
2010-03-24 浏览:153次 编辑:太仓热线字号:T| T
元朝政府可能在皇庆二年后批准在太仓建造海运仓
由于《大元海运记》的记载只到元皇庆二年(1313年)为止,皇庆二年以后元政府是否决定在太仓建仓,因史料的缺失,目前尚无法确定。不过,据推测,元政府可能稍后还是同意批准在太仓建造大型储仓。推测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第一,据《元史》记载,元朝政府在一年之后即皇庆二年决定将昆山州州治迁至太仓。《元史·本纪》第二十四云:“(仁宗皇庆二年冬十月)辛未,徙昆山州治于太仓。”明弘治《太仓州志》卷四“古迹”亦云:“元昆山州治,今太仓卫治是也。……旧治在马鞍山前。延祐元年(1314年),江浙行省参政高昉以太仓民物富庶,援漷州迁河西务(在今天津武清区,为京东水路咽喉)例,奏迁州治镇民桥西南。“前文已述,将昆山州州治迁往太仓,是至大四年(1311年)海道都漕运万户府与江浙行省一同提出的建议中的一项内容,而《太仓州志》中提到的关于疏请迁昆山州治至太仓的江浙行省参政高昉,就是《大元海运记》中提及的那位“提调官江浙行省参知政事高中奉”。可见元政府在不久后便至少是部分采纳了高昉等地方、海漕官员的建议,“在太仓盖造大型储仓”的提议可能也在被采纳的建议之中。
第二,海运漕粮事业的快速发展,迫使元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港航体系和储运设施,这不是部分反对意见所能够改变的。元皇庆二年以后,至天历二年(1329年)的十余年间,海漕年运量又从200万石的水平跃升到了300多万石,要实现在这样高基数上的大幅攀升,元政府必须理顺港航输送接运体系,加强储仓建设,才能增加平时的粮食储藏,从而克服灾荒、战乱和不佳天气的消极影响,使海漕年运量再攀新高。据元至正《金陵新志》记载,集庆路(今南京市)在这一时期也建立了大型储仓,云:“广运仓:有印。至治元年(1321年),于龙湾起盖东、西、北仓廒四十座。以漕计至重,邦储所资,爰作新仓大江之湄,舟楫流通,地势得宜,诸路赢粮,积贮在兹,海道千艘,便于给支,为号计屋二百间,收受江西、湖广二省、饶州路并本路州、县官民财赋等粮,逐等都漕运万户府装运,由海道赴都。”集庆路是元代海漕体系的重要节点,在那里建仓,可以接收长江中游及附近地区的粮食,“便于给支”海船。同样,太仓是元代最重要的海漕基地,作为海漕的起锚出发港和海船湾泊积聚之所,太仓当然更应该建设大型储仓,以积储漕粮,供给海运。
此外,《太仓地方小掌故》、《太仓县地名录》等地方文献也认为,元代中期以后,太仓地区兴建了海运仓。20世纪60年代由当时太仓的一批文化人士编写的《太仓地方小掌故》之《太仓沿革》一篇云:“延祐元年(1314年),参政高昉疏请,迁昆山州治于太仓,同时置海运仓于今南码头之南仓旧址。”80年代编纂的《太仓县地名录》之《南郊公社》一节“概况”云:“南郊镇原名南码头,在元代中期和明初曾在此设海运仓。”《太仓地方小掌故》、《太仓县地名录》的叙述虽没有注明其史料来源出处,但这两种书都是比较可信的地方文献,估计其说法应是有依据的,值得参考。
总之,就目前所见史料而言,元代太仓兴建特大型储仓的时间应不早于元中期的皇庆元年(1312年),元代盖仓的确切时间还有待考古发掘作进一步确定。同时,据史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又在元代旧仓或仓基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了海运仓。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8 05:05 |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
yuan1398 发表于 2014-6-24 06:06
看来鞑子喜欢太仓人,太仓人真是一条好狗
我们昆山人真是你爸爸 |
|
|
|
|
|
|
|
侬只西头阿卵,一会儿是说自己是太仓人,一会儿说自己是嘉定人,现在有称自己是昆山人,你有几个爹,你妈是干什么的,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