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葛剑雄: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的教育问题”是发生在中国的,单纯是教育方面的问题;但“教育的中国问题”,就不单纯是教育的问题,而是在中国有关教育的各种问题。 “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 中国现在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在全国各地的媒体和我们日常言谈中,教育是最容易受到批评的。这就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但另一方面又觉得素质教育行不通。一方面减负讲了多少年,甚至教育部也发了文,但是负减得了吗? 2009年,上海参加了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 ),结果排名全球第一,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震惊。这个测试不是上海自己搞的,是人家派人到上海来,而且测试的对象包括最差的学校,是一个全面的测试。我们一直在赞扬人家的教育怎么好,但奥巴马在美国说中国的教育搞得好,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差?为什么我们培养的人在国内发挥不了作用,但到了外面有的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杨振宁、李政道在西南联大读到本科,得诺贝尔奖主要归功于在美国受的教育。同样在我们这里打好了基础,为什么在研究生阶段、工作期间得不了诺贝尔奖呢?这也要问大学吗?我不是为大学推卸责任,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大学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所谓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我想钱学森本人心里也很明白。他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但一生基本上没讲过交大的好话。他很幸运,当初中美关系非常好,所以他可以进入美国最尖端的军用部门,如果是1950年代的麦卡锡时代能进吗?根本不可能。回国之后,国家也为他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三年灾害”、“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生活都得到了保证,同时跟他回来的国家功臣,有人就被红卫兵、造反派活活打死,有的就被剥夺了工作权利。教育再好,需要社会提供学生发展的空间。中国的问题,更多是要问社会,而不要仅仅问大学。 教育出路应合理分流 有人说现在高考一考定终身,要多考几次才公平。大学四六级英语可以不断地考下去,但是好不好呢?也不好。有没有好好做过一个调查,比如说每年高考究竟多少人是正常发挥、多少人是失常发挥呢?永远都会有人认为自己没有正常发挥,比如你说考5次,他说为什么不能考6次,我前5次都没有发挥好。任何制度都有弊病,考试总是有局限性的,这个问题不在考试本身。从客观标准来看,我们应该改善考试方法,但是能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自我感觉是正常发挥呢?最关键的问题不在具体方法上,如果这个压力本身能够通过理性的分流来解决,那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 如果社会本身是健全的,高考指挥棒你可以不听。你不受高考的影响总可以吧,比尔·盖茨当初辍学自己创业,请问如果你们的孩子放弃上大学要创业,你会支持吗?如果家长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指挥棒就起不了什么作用。现在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非常大,社会不解决,难道靠高考就可以解决吗?直接解决社会公正不是靠学校、教育,也不是靠观念,而要靠政府。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大学的毛入学率应该是30%,根据十二五规划是30%多。也就是说,到2020年,理论上会有30%-35%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其他人就是非大学、工作或失业。如果这60%多没有出路,或者说跟那30%多差异很大,会出现什么情况?美国、德国也不是人人都上大学,问题是在上大学之前,剩下的这一部分人各得其所,当然他们的大学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美国的义务制教育结束后,有些孩子不想念书,就直接工作了,有的人想进工厂,有的人自由职业。还有一部分上学的,那也不是人人都上常青藤高校,有些就知道自己的能力只有一点,或者认为读书太苦,上一下大学然后就去工作了,总而言之不太像我们,不管自己本人能力、家庭条件,都一定要上大学、上名校。 现在因为其他途径的出路越来越窄,就只有靠上大学了。农村孩子只有上了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城里人,才有可能有体面的职业。否则他永远只是农民工,即使在城里工作很多年,他们还是不行,很可能他的孩子将来还是农民工。 城里的孩子千方百计也要上大学,因为现在做什么都讲学历。前年我们图书馆要招古籍修补人员,人事处说要本科毕业,我说要本科干什么,中专就可以了,后来我让步说大专。修补古籍难道博士修得就好吗?很多以前没有文化的,修补得也很好,现在希望他有一点文化,专科就够了嘛。现在没有大学文凭,寸步难行。我们图书馆一个干得很好的小伙子,就因为没有大学文凭不能转正。
现在如果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境遇,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大学。大学一多,就必须要名校,于是现在招工就看211、985大学。宪法规定了每个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是简单把教育当作一个权利,而是将教育作为一种个人的出路,但这个出路又是有限的,到2020年也就只有30%多。如果这个社会的青年都已经合理分流了,最后剩下的30%多准备上大学,而他们又很明确自己是要上应用型大学还是要继续研究等等,这样继续地分流,大学就没有压力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可以实行各种考试的方法,可以自主招生,也可以全国统一招生,否则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解决青年的出路问题,不是大学的事情,而是政府、社会的事。社会解决好这个大的前提,使青年人能够在不同的阶段找到不同的出路,才能够保证各级学校是良性竞争,也能保证各种人才得到发挥,也能够使学校、老师尽心尽责让孩子成才。一味将社会的责任推到学校,这对政府来说是不负责任,对舆论来说是误导,对家长来说加重了不必要的负担,对孩子来说扼杀了个性,迫使他们走这样一条独木桥。我认为这才是中国教育的实质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