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929 回复:0
发表于 2012-5-1 15:01
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6-3-16 08:13 |
---|
签到天数: 116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刚说到电影,随即聊到影评,想起了几年前一群疯子在那里闲聊的事情,于是,贴上朋友的一篇影评,不知道JW的童鞋是否会喜欢,有时候吧,总会有种欲诉无从诉的感觉,那么就抛砖引玉吧~~~~~~
认识两个人,素未谋面却总不停“遇见”。
第一个人,莫名其妙地觉得相知。即便隔了世、变了模样,还是能在人海茫茫中一眼触见;即便化了灰、跨了时空,还是能感受到同线的汩动血脉。所以,每当你心有所感的时候,你便知道,那是传来的共振。他给你的“遇见”总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音乐Canon。你虽明知道他想给你什么、能给你什么,但每次拆掉礼品包装的霎那,还是会忍不住惊呼、止不住惊喜,还是会心头狂跳,会热血沸腾,甚至泪留满面。以致于其后每次抚摸那些礼物时,心底总有故旧也崭新的激动。这样的“遇见”,循环往复,可每遍都在呼应着升阶着强调。
第二个人,莫名其妙地觉得相熟。他应已融活在你熟悉的人海中,每日从身旁经过,自己虽看不到,但却总能感觉到,因为,他似乎每世都与你生活在同样的天地里,连气息都是熟悉的。所以,每当你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来时,你便知道,他也来了。他给你的“遇见”总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更像Fugue。同品格的礼物,却总藏在不同的角落里让你去寻。等你寻到,便似乎有些疲惫了,盒子里有你熟悉的东西,于是看着看着就舒服得想打个盹儿,等醒来时,却发现自己是在落泪,再捧出礼物细瞧,心底总是那慢了半拍的感触。
这第一个人,是老柳。而这第二个人,便是李安。
第一个人就不用写在今年的“思想汇报”里了,因为再怎么写都似乎是冗复,也都似乎是词穷。而且,待某人“长征”的总里程数统计出来后、再去聊他也不算迟。:)
于是,这篇“汇报”就集中在这第二个人身上。
说和李安相熟,是因为在他的电影里,永远暗涌着熟悉的东方情结,隽永、绵长,淌在潺潺溪流中的一脉相承,蒸结到云气里落回凡间,也还是润物细无声的绵雨,无论是最抽象的心态思维,还是最直观的起居饮食。等到自己游入陌生的世界中时,又猛然发现,李安电影里的西方依旧也同样能让自己熟悉。于是觉察到他的亲切,如影随形的亲切。
李安是个重情的人,于微,每次回台湾他都会主动联系促成他拍摄《推手》的詹宏志,无论现在身家变了多少,他总能记住助他启途的伯乐;于广,他一定要用中文在奥斯卡和威尼斯上道声感谢,因为他知道,一直关注支持他的观众里,讲中文的最多。重情,这使他影片里的情感也都细腻触人,仍有着东方的含蓄委婉,也同时有着西方的明朗奔放,却总是人类熟悉的心路历程。
李安是个外表润和、内心热烈的人,这和他早年的“家庭妇男”经历不无相关,因此,他的电影画面总是安静的却并非沉默,清丽的却也有诱惑。我们能从画面里认出李安,也只是因为这种熟悉。
更主要的,来自李安电影里的哲思,讲得总是那些我们想避却总也避不掉的矛盾与冲突,无论那些人化与物化、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还是那些文明与野性、理性与感性,都总是我们要不断做出的抉择,甚至简单也复杂到为自己活还是为别人活。以前认为都是巧合,等这次他因《色/戒》在威尼斯诚恳地感谢Ingmar Bergman 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些都不是巧合,也是熟悉,同源于伯格曼的熟悉。
与李安的“遇见”之所以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是因为知道他总会变脸,却未曾想到他会斧砍剑劈、击碎组拼般的换脸。
从前欣赏一个台湾音乐人黄舒骏,他在那首《改变1995》说到:“奥斯卡那天李安用中文跟世界说‘谢谢’?!”每次听到,都会心一笑――原来有太多的人熟悉李安的意料中、情理外,来自于2000年,让李安真正扬眉吐气的《卧虎藏龙》,他的武侠世界。
如果说《理智与情感》与《冰风暴》仍旧是我们熟悉的李安印象、《与魔鬼共骑》也有着熟悉的李安情感,《卧虎藏龙》的确是一次情理之外的邂逅,因为我们不会想到温文尔雅、书生气十足的李安不经意出手便也能搅乱江湖――当然,也包括那片银色的江湖,只需一圈李安剑尾舞出的余波,就让我们熟悉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统统变了模样。
意料之中,我们当然知道李安不会再涉足“江湖”,但一部科幻《绿巨人》就让我们猜测出九万八千七百种的可能全化作了反唇相讥――因为那是情理之外的第九万八千七百零一种。我们不应该忘记,2002年,当李安得知“父亲三部曲”里的主演郎雄病逝后的那句泣不成声的伤感:“郎叔走了,对我个人来讲,是一个时代的消失。”是的,他要开创自己的新时代。
到后来,便有了大名鼎鼎的《断背山》,虽是我们在《喜宴》里熟悉过的另一类情感,但背景却放到了更粗犷的山野树林、人物也换作了更阳刚的西部牛仔,于是,我们依旧是情理外的错愕,因为我们未曾想过会思索出更多,当然,思索需要的时间也更长。我们觉得他已经登峰造极。特别是因为我们终于开始发现,李安的镜头里不仅可以圈得不谙世事的单纯、原来也可以容得下更多“颜”“色”。
我们终于开始熟悉李安的“意料中情理外”。于是,我们已经猜想出来这部《色/戒》应当会看到更多的“颜”“色”――应该说,是心里的《色/戒》(种种原因,无缘赶上本月28日开始的这轮首映欣赏,这次就只能通过那些片花、剧照和报道而在心里“浮想联翩”了),可我们人还没进影院的大门,单凭那些流传出来的“蛛丝马迹”就知道,李安这次又给我们猜想出的“情理外”悄无声色地还了一把“绵里藏刀”。
电影未及公映便引来浩浩荡荡的关注与置疑,其实也是只有如李安这般的重量级导演才配得的“荣誉”。李安拍摄这部影片,他的弟弟李岗说,他把全部的家当都贴了进去,可见李安这次是要破釜沉舟的突破了。李安总说自己得奖越多,压力越大,这部《色/戒》或许是为了迎对 “中年危机”的挑战。于是,他或许并不在意那座威尼斯的金狮的鼓励,但一定在意那份肯定,因为他后来悄悄地告诉我们:在拍摄片场,自己有时感觉都会要崩溃,因为害怕别人会不理解、更害怕自己会被家人抛弃。
NR-17是有些触目惊心,可我们无论是从片花里还是报道中,都知道李安这次的“换脸”依旧是粉雕玉琢的迷人,更何况这迷人里还磨出了一位可人――汤唯是威尼斯影节里获得最多最高评价的新人――便忍不住赞叹李安的慧眼识珠、调教有方;更何况这迷人里还生出了一位“新人”――如此这般诡郁暴戾的梁朝伟,我是第一次看到。
便忍不住去翻看张爱玲的原著――写了近三十年的小说,有人说,张用三十年的时间终于放下了一段感情,也有人说,张用三十年的时间还是铭记住了一段感情。谁知道呢?
但我却知道,张爱玲的悲剧总写不完、写不过瘾,于是便会固执的用生活继续去写。
原著依旧是灰暗的调子、冷寂的华丽,也依旧是犀利的剥解、无情的讽恨。好似与我们“相熟”的李安南辕北辙,可别忘了,我们熟悉的还有李安的“意料中情理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