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6154 回复:14
发表于 2012-4-28 18:41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7 11:47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今天是962路(德平路-外高桥保税区)段最后行驶的一天,中午时分,坐着962路,从杨高北一路威斯路出发,到拥有800年文汇历史传承的高桥镇小玩一下。
高桥地区,原属昆山县临江乡,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改属嘉定县。元、明隶属不变。清初高桥镇属依仁乡,仍隶嘉定县,雍正三年改隶宝山县,乾隆二十四年曾设宝山分县县署,宣统二年属高桥乡。民国17年属高桥区隶上海特别市。建国初,仍属高桥区隶上海市。1956年属东郊区,1958年属浦东县,1961年并入川沙县。镇区水运以界浜为主,西接高桥港通黄浦江,东接浦东运河,横贯镇区。
高桥的得名来源于桥的名。名翁家桥,跨黄潼港。清初清浦港淤积,集市南移,遂兴高桥镇。镇处黄浦江下游,镇呈“凸”字形。东西长1.1公里,南北纵深1.4公里。
图为高桥西街一景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7 11:47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4-28 18:42:29
|
只看该作者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7 11:47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4-28 18:43:27
|
只看该作者
沿着高桥西街一路向东,你便会发现各种古色古香的建筑保护下来,供人们参观。
去年10月28日对外开放的钱慧安纪念馆就是一个例证。钱慧安(1833-1911年),初名贵昌,字吉生,号清路渔子,一号清溪樵子,室名双管楼,上海浦东新区高桥镇人,为海派代表性画家之一,“城隍庙画派”代表画家。布衣,于沪上邑庙一带鬻画自给。钱慧安是海上画派的杰出人物之一。清代咸丰年间即以肖像和人物仕女图饮誉上海。有“钱派”之称。其作品《听鹂图》,《柳塘牧牛图》为故宫博物馆收藏。
钱慧安又是一名著名的美术活动家。他热心倡导并积极参与文士结社活动。宣统元年上海豫园书画善会成立,钱慧安被推为首任会长。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7 11:47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2-4-28 18:45: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6-24 22:32 编辑
在高桥镇西街,两座民宅对街而建,一幢是靓丽的中西合璧的钟惠山住宅,在它对面还有一座古朴典雅的中式传统民宅,这就是位于西街167号,坐南朝北,既朴素又显得很陈旧的凌祥春住宅。该宅建于1918年,是砖木结构的中式房群,其中晒台是水泥混泥土结构。共三进:第一进是面临西街街面房屋,共五间平房。中间一间是墙门间,东侧有一个小弄,可直接进入里面的天井和主楼。第二进是一间大客堂和东、西两个正房间,上下共有6间。课堂名叫“三德堂”,使该宅的主楼,两边各有两间厢房,都是平房,上面建有水泥阳台,与第一进之间围成一个前天井,正中有一个门楼。第三进是五间十分高大的平房,作为厨房和住宿等用。第二和第三进之间也有一个小天井。宅院占地1.8亩,共有25个房间,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整宅房屋高大、美观、实用。山墙采用小圆形具有本地民居的特征。凌宅显著的特点是门窗、廊檐都有木雕等装饰。宅主专门请了当地著名的工匠对正中的门楼进行装饰并配以各种水泥石雕,内容丰富,很有诗意。如:“姜太公80遇文王”、“昭君和番”、“乌江自刎”等等。人物‘、车马栩栩如生,刀枪器具鲜明可见。无论是太公的悠悠自得,昭君的美艳倾城,还是项羽的浩气冲天,都雕塑得惟妙惟肖,令人赞叹。可惜在十年“文革”中均会在“红卫兵”的铁拳和榔头之下,岂不惜哉!房主凌祥春,1886年生于本乡的西凌家宅,其父母在高桥镇北街开了一家灯笼店以维持生计。因家境贫寒只读了三年小学,13岁去上海学做皮鞋生意。由于勤奋好学,聪明能干,为店主及师傅们赏识。以后逐渐成长,自己在上海大东门的如意街,开起一家名叫“义丰”的皮鞋店,生意日益兴隆。凌祥春32时,在高桥镇西街买地造屋,用银3万元,建造起这幢私人宅第。解放前仅出租一部分房屋给一家姓王的房客居住。每年在大伏天,房屋的门窗、梁木均用桐油涂抹,所以房屋保存较好。但是凌家时运不济,在抗战前后,他13岁的儿子因患白喉症亡故。以后,17岁的儿子又在高桥染上瘟疫,因恐日本鬼子知道后要予活埋,故不能及时送上海医治,不幸病故。凌祥春连丧二子,因而对日寇恨之入骨。同一时期,他又发现在重庆皮革店的助理经理贪污钱财,就把上海的店铺关闭,携妻带子去重庆自己经营。两年后又遭日机轰炸,店家被毁,只得带着小重回老家高桥。家境从此衰落,生活发生困难,才将宅院多余的房屋陆续租给他人居住。到1958年房改以后老宅已被多次改建,原貌损坏就较多了。凌祥春生性敦厚,乐于助人。族内同胞及邻里乡亲,凡有困难者,均予以尽力相助。其兄凌富春,是一名聋哑人,由他养老送终。有一名做茶叶生意的安徽友人,染上了鸦片毒瘾,弄得一贫如洗。他出资帮助其戒烟,再送其返乡。老家西凌家宅有一座私塾,东面有一条河浜,没有桥梁,他建造了木桥一座,便利学生就读,也方便了周围群众。1950年土改时他将自己的19亩土地送交给乡人民政府。他将自己的孙子凌鹤皋送去人民解放军88师文工团,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鹤皋回国后因溺水而不幸逝世。他又将小儿子凌福生送去参军,福生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凌祥春病故于1953年。凌家人、房二者的变迁,使人十分感慨!他辛勤坎坷的一生也使后人深为感叹和敬重!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7 11:47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5楼

楼主 |
发表于 2012-4-28 18:48:40
|
只看该作者
凌宅内景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7 11:47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6楼

楼主 |
发表于 2012-4-28 18:50:00
|
只看该作者
钟氏民宅位于高桥镇西街160号,它是上世纪20-30年代号称高桥首富的钟惠山所建。钟出身贫寒,自幼吃苦耐劳,从师学艺做泥水匠。因手艺好,为人勤恳老实,深得东家信任。从包小工程逐步发展到自创“钟惠记营造厂”于沪七浦路。适逢一次大战,列强无暇东顾,钟在上海营造不少里弄石库门房屋,是以发迹。 20世纪20年代末,在镇西街建五开间四合院新住宅一座,占地3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20万银元。该建筑三进深、二层楼,中西合璧。砖墙立柱,抬梁式混合结构。在南北向主轴线上建三进深正厅、正宅、内室,堂屋所有柱子用水泥钢筋竖立,在正宅前面左右对峙。入大门为第一进院,第一埭南房,为二层门埭楼。南向沿街设统阳台,铁花栏杆、木把手。正厅宽阔,水泥圆柱,方砖铺地坪,厅前置落地长窗,上半部为“口”字形方格子,中间嵌花式玻璃。两侧有厢房,每进均在中轴线上建仪门、石库门,门楼上雕刻“竹苞松茂”字样。每进院落正屋前后设门楼和开井,且在正屋与厢房间增设小天井。墙四周有“走马楼”,使房屋四通八达。建筑物两侧设长达20米、宽2.5米的长廊(备弄),使房屋内部明亮通畅。门窗木料用柳桉,扶梯把手用香樟木,地板用柚木,均用铜锁。两侧筑高围墙(封火墙),立面白粉墙,水落管包在墙内,不外露。屋面为青平瓦。其用料之讲究,工艺之精致,规模之宏伟,堪称高桥地区之最。钟本身懂行,又亲自监工验收,要求近乎苛刻。钟惠山发迹后,不忘其本,仍保持艰苦朴素本色,生活十分节俭。一身粗布衣裳,一条作裙长年束与腰间。这朴素的装束帮了他忙。一次,绑匪窜至七浦路营造厂内,一进门就大声吆喝问“钟老板在哪里?”绑匪怎么也想不到这老头儿竟就是名闻遐迩的百万富翁。钟惠山料知情况不妙,答上话后,见机从后门出走。他在一次大战期间,见机行事,造了大量房屋,有的租地造屋,有的买地造,之后战乱平息,中外人士纷纷抵沪,需要住房,于是出售,获利倍增。他识字不多,而能抓住机遇,不失为有远见,有敢闯精神。他在为独子娶媳妇时,因钟家弄至天仙弄是一条泥泞小路,特地筑起一条砖石路,方便了乡邻。其他为民做的好事也不胜枚举。钟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66岁去世。棺椁用阴木制成,“文革”期间被发掘,尸体历30余年而不腐,须发犹存。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7 11:47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7楼

楼主 |
发表于 2012-4-28 18:52:07
|
只看该作者
钟氏民宅位于高桥镇西街160号,它是上世纪20-30年代号称高桥首富的钟惠山所建。钟出身贫寒,自幼吃苦耐劳,从师学艺做泥水匠。因手艺好,为人勤恳老实,深得东家信任。从包小工程逐步发展到自创“钟惠记营造厂”于沪七浦路。适逢一次大战,列强无暇东顾,钟在上海营造不少里弄石库门房屋,是以发迹。 20世纪20年代末,在镇西街建五开间四合院新住宅一座,占地3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20万银元。该建筑三进深、二层楼,中西合璧。砖墙立柱,抬梁式混合结构。在南北向主轴线上建三进深正厅、正宅、内室,堂屋所有柱子用水泥钢筋竖立,在正宅前面左右对峙。入大门为第一进院,第一埭南房,为二层门埭楼。南向沿街设统阳台,铁花栏杆、木把手。正厅宽阔,水泥圆柱,方砖铺地坪,厅前置落地长窗,上半部为“口”字形方格子,中间嵌花式玻璃。两侧有厢房,每进均在中轴线上建仪门、石库门,门楼上雕刻“竹苞松茂”字样。每进院落正屋前后设门楼和开井,且在正屋与厢房间增设小天井。墙四周有“走马楼”,使房屋四通八达。建筑物两侧设长达20米、宽2.5米的长廊(备弄),使房屋内部明亮通畅。门窗木料用柳桉,扶梯把手用香樟木,地板用柚木,均用铜锁。两侧筑高围墙(封火墙),立面白粉墙,水落管包在墙内,不外露。屋面为青平瓦。其用料之讲究,工艺之精致,规模之宏伟,堪称高桥地区之最。钟本身懂行,又亲自监工验收,要求近乎苛刻。钟惠山发迹后,不忘其本,仍保持艰苦朴素本色,生活十分节俭。一身粗布衣裳,一条作裙长年束与腰间。这朴素的装束帮了他忙。一次,绑匪窜至七浦路营造厂内,一进门就大声吆喝问“钟老板在哪里?”绑匪怎么也想不到这老头儿竟就是名闻遐迩的百万富翁。钟惠山料知情况不妙,答上话后,见机从后门出走。他在一次大战期间,见机行事,造了大量房屋,有的租地造屋,有的买地造,之后战乱平息,中外人士纷纷抵沪,需要住房,于是出售,获利倍增。他识字不多,而能抓住机遇,不失为有远见,有敢闯精神。他在为独子娶媳妇时,因钟家弄至天仙弄是一条泥泞小路,特地筑起一条砖石路,方便了乡邻。其他为民做的好事也不胜枚举。钟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66岁去世。棺椁用阴木制成,“文革”期间被发掘,尸体历30余年而不腐,须发犹存。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7 11:47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8楼

楼主 |
发表于 2012-4-28 18:54:02
|
只看该作者
当你站在老镇中心的高桥港南朝北望去,沿河就可看到一幢独立、高大,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其造型、色调、布局、结构,都独具一格。外型青瓦粉墙,给人以庄重、淡雅和恬静之美,充分反映浦东民居的特有风貌。这就是坐落在高桥镇西街133弄3号,南临港河,北靠西街的黄文钦。黄宅具有以下特点:造型别致。古宅的南北两侧有高高的圆形山墙,高过屋面及屋脊。为避免山墙的墙檐过高地超过屋面,山墙采取缓缓跌落的大圆形造型,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和屋面错落有致,富有美感。与一般的徽式民居的马头墙有所不同,突出地展示了江南民居特有的风格。庭院布局严谨合理。整宅由周围的围墙组成封闭的空间,为三进深的中式房群。其中有大中小天井隔开。第一进是南大门,东西有两间平厢房,上面有水泥阳台,构成一个前天井(现已拆除)。第二进是一正两厢的楼房。正厅有三间,中间客堂内挂有“润德堂”匾额一块。两厢各有两间,中间是中天井,楼房前后有走马楼相通。这是主人及家属居住之处。第三进由五间平房组成,北临西街,房后有花台,还有一垛围墙,20世纪50年代已被拆除。两边各有两间厢房和第一进的楼房相连,中间形成一个后天井,内有水井一口,供全院人员使用。整宅各有天地,前后房屋有分有合,比较实用。建筑工艺十分精良。上下门窗、廊檐、栏杆等均有木雕图案等加以装饰。门罩、门楼、屋檐尽头处,都有砖雕布置,题材丰富,令人驻足。观赏之余,回味无穷。宅主黄文钦是本地人氏,生于1858年。早年在上海苏州河畔的乌镇路、栗阳路等处开设数家竹行,俗称为“黄家竹行”。从闽浙等毛竹产地,打成竹排运往上海。时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上海建筑业兴盛,黄家逐渐致富。该宅始建于清末民初,大小房间共25间,面积共约有1000多平方米,至1921年才全部完工。住宅建成后,黄文钦又在镇北的慈善街建了一所“黄家祠堂”,也是一幢二进深两侧边厢的建筑,十分考究。内植花草树木,两棵老桂花树年年花香四溢,为本地群众所熟知。黄热心助学。抗日战争前,该祠堂作边日新小学校址。黄文钦逝世于1943年,享年85岁。解放后该祠堂成为高桥文化馆和图书馆的馆址。黄宅由于入住房客较多,原有的建筑多有损坏。至2003年老镇[拆房子搬家]时,主人的房产仅存300多平方米,亟待修缮,以重展古宅新姿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7 11:47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9楼

楼主 |
发表于 2012-4-28 18:55:18
|
只看该作者
万寿桥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7 11:47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绒绣是用彩色绒线在特制的网眼布上精心銹制的手工艺品,它有日用品和艺术欣赏品之分。具有形象逼真、色彩丰富、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等艺术特点。
绒绣源於欧洲,19世纪末传入上海。高桥是个千年古镇,不仅歷史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手工技艺高超,“三刀一针”颇负盛名。故绒绣传入高桥,即在此生根开花,发展成為家家参与、人人动手的谋生手段。
20世纪80年代,高桥成為全国最大的绒绣出口基地,其花样多达15000种,為国家创汇达400多万美元。绣制组织遍及周围九乡一镇并辐射周边六省,绣工多达数万人,高桥成為远近闻名的绒绣之乡。绒绣艺人曾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出席全国工艺美术大会。绒绣艺术精品曾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有的作為国歷赠送外国元首,享誉国内外。
目前,“高桥绒绣”已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產保护名录,高桥镇政府为了保护和传承绒绣技艺,斥巨资设立本馆,并赋予展示、製作、销售、保护、传承等五大职能,希望绒绣这朵奇葩能在高桥重放异彩。
本馆在筹办过程中,得到广大“绒绣人”的鼎力相助,在此深表谢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