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正宗南翔小笼哪家强?出自嘉定南翔还是黄浦城隍庙

2015-7-7 09:53|来自: 解放日报

       有人说,“世界眼光”大多认同城隍庙的南翔小笼;也有人说要吃正宗南翔小笼,必须去嘉定南翔。那么正宗的南翔小笼包究竟哪家强呢?


权威解答:小笼包怎样风靡南翔镇?

  南翔,古名槎溪。传说南朝梁天监四年,也就是公元505年,当地建立白鹤南翔寺(清康熙年间被赐名“云翔寺”并延续至今)。此后,古地槎溪因寺成镇,也以寺得名。不过,这种说法6年前被史学界重新划定了时间坐标。经过缜密研究,科研人员将南翔寺的建立时间,一下子往后延迟了三百多年——唐开成四年,即公元839年,才是南翔寺和南翔镇的真实起源年代。但不管怎样,逾千年的历史,使得南翔历来都是行政区划的“重镇”。1992年,南翔被列为上海市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上海地区习惯将包子称为馒头,根据其馅料,含肉的称肉馒头,豆沙馅的叫豆沙馒头等。据《上海名镇志》记载,南翔小笼原名紧酵小笼大肉馒头,传至今日已有超过100多年的历史。南翔小笼由当年的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始创。黄明贤,原名詹大胜,清咸丰二年即1852年生于杭州的一个农民家庭。詹大胜后来被太平军收养,带至南翔。同治元年,也就是1862年,太平军被击溃,詹大胜遂由育婴堂收养。再后来,古镇名店日华轩糕团店的老板黄某领养了詹大胜,并将他改名为黄明贤。

  同治十年,黄老板病故,黄明贤继承了日华轩。颇具创新精神的他,不仅把糕团店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将其业务拓展至馒头、馄饨和其他面点,并开始试制小笼馒头。或许是天资聪颖和勤奋钻研,黄明贤制作的小笼馒头,很快便成为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点心。

  日华轩的小笼馒头一举成名后,店里的师傅也变得炙手可热。他们中的一部分,或受雇于南翔古猗园制作“黄氏”小笼,或另立门户,开设了同样主打小笼馒头的松鹤轩。与此同时,由于日华轩小笼名气越来越大,整个南翔镇上的不少酒楼,也相继仿制小笼馒头,使之成为风靡全镇的中式点心。

  不久,在上海市区的南翔籍商人闻到了商机,便纷纷邀请南翔师傅前往开店。其中,以城隍庙的南翔馒头店和西藏路上的古猗园馒头店最为出名,而城隍庙那家不论在口味还是受欢迎程度上,都更胜一筹。

正宗南翔小笼 其实是“双黄蛋”


  2014年8月,文化部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示结束,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榜上有名,正式成为国家级“非遗”,这也是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皮薄、馅大、汁多、形美”为显著特色的南翔小笼,其制作技艺从1871年诞生至今,已有140余年历史,而其馅料配制秘方和制作技艺也经历了师徒6代人的薪火相传。不过,或许历史偏要和广大饕餮们开个玩笑——正宗南翔小笼的发展历程,其中一段目前却是“无考”的尴尬。

  据材料记载,1871年,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创建了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1900年,其第二代传人吴翔升在城隍庙开设南翔小笼馒头店,有了在上海闹市经营的这个高标准“起跑线”,南翔小笼馒头开始声名远扬;后因战乱等原因,南翔小笼的第三和第四代传人流失于历史记载;1958年,南翔古猗园重新恢复经营,第五代传人封荣泉改良制作工艺,使南翔小笼重回普通百姓餐桌;1997年,南翔古猗园面点师李建钢成为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的第六代传人。2000年,李建钢制订了该技艺的标准和规范;2002年,南翔小笼馒头荣获“第四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金奖,为这一名点进一步名扬海内外奠定了基础。

  尽管目前对于南翔小笼技艺第三和第四代传人的情况尚无更可信的信息被发现,但城隍庙南翔小笼系其第二代正宗传人开设的事实,却很明朗。因此,这次申遗,嘉定区和黄浦区并未“打擂”,而采取了联合申报的方式,最终使南翔古猗园和城隍庙南翔馒头店,都成为广大食客品尝正宗南翔小笼的上好选择。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位食客对不同地域、不同风味小笼包的偏好与评价,都不会有一样的答案。那么你心中最强的小笼包究竟是哪家的呢?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更多嘉定精彩资讯》》》关注嘉定都市网官方微信

方法一:在微信添加好友,搜索公众账号中查找 “ijiading
方法二:在微信微信 》发现 》扫一扫 以下二维码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