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资讯

房产信息搜索

信息类别:

所在区域:

宅基地置换换出宜居城镇之路:外冈试验

日期:2013-10-23
       嘉定外冈,一边是汽车强镇安亭,一边是经济腾飞的江苏昆山、太仓。几年前,外冈是名副其实的“灯下黑”,50多平方公里的大镇,甚至找不出一栋商品房。
  这两年,外冈的变化有目共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民市民安居乐业。成排连片的高层在外冈拔地而起,20层的崭新高楼不是办公楼宇,而是当地农民通过宅基地置换的安置房。曾经穷得连公务员工资都快发不出的薄弱镇,哪里来的钱为农民盖这样的楼?外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逼出来的路
  “外冈每一处变化,都来自一场宅基地置换的试验。”外冈镇党委书记唐忠,在小镇一待十多年,家也搬了过来。用他的话说,就是想把这场“试验”做出名堂。
  十年前,上海正值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日新月异的时期。旁边的安亭、马陆依靠大工业和民营经济富裕起来,昆山、太仓则利用接轨上海的区位优势,后来居上。
  强邻在侧,既是学习的榜样,但也造成“虹吸效应”。外冈位置并不差,可处在强镇夹缝之中,基础和环境都差了一大截,高质量的企业自然不愿来,人口结构也难以优化。
  搞“宅基地置换”试验之前,外冈穷得有些寒碜。2005年以前,外冈镇综合实力在嘉定12个街镇中排名长期靠后,是全区发展的一块“洼地”。用当地人的话来说,是“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像城市”。一名镇里的老干部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昆山太仓姑娘还愿意嫁过来,到后来没人愿意了,“别的不说,镇里连商品房也没有,就让对面的丈母娘看不上眼。”
  2004年初,镇里一盘算,可用财力基本就是“吃饭财政”,连公务员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改善民生有心无力。
  穷则思变。镇里琢磨,首先要改变传统农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格局。当时外冈农业人口占到85%,可一亩稻收益只有大约200元。最初,外冈希望搞工业强镇,但招不到好项目。
  这条路不通,外冈又回头想把基础做好。于是小集镇建设试点开始了,几百户农民集中居住后,发现没能力再推下去。接着又进行村宅配套完善,改变农村面貌,道路硬化延伸进村到户,卫生间和厨房设备改造,给每户造化粪池、外墙粉刷等,但人们很快发现,这种在原有基础上的修修补补耗资巨大,既不能治本,也不可持续。
  “就像是死循环。”唐忠谈到一次次失败的尝试,“一时落后不可怕,怕的是总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最终成为大城市边上的薄弱区”。
  平衡的秘诀
  2005年,为推动特大城市郊区城镇化进程,上海郊区划出15个镇,作为农民宅基地置换的突破口,外冈镇是其中之一。
  让部分农民通过宅基地换房,搬进新式小区,可补偿安置农民的资金还是要靠镇政府自筹。外冈哪来的能力平衡资金?
  外冈第一轮置换中,经测算,农民集中居住建设成本和出让节余土地收益之间大约有1亿元缺口。为了填缺口,外冈镇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做好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并确保农民得利。另一方面,资金平衡的工作交给企业。外冈镇依靠市场化运作,成立国有和集体控股的项目公司,并与香港专业地产商合资,共同利用节余土地开发住宅项目。
  搞房地产能赚钱,但提到偏远的外冈,开发商们却躲开了。当时镇政府谈了不少开发商,大部分人认为没前途。盖公寓,太远白领不愿来;盖别墅,环境不好卖不掉。而一家港资开发商正打算进军上海,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双方摸索起步。
  第一批楼盘开出来,上海楼市火热,外冈却异常冷清。“那段时间,我有一半工作时间就像房产销售”,唐忠说。第一批6000元1平方米的联排别墅,没人要;开大会时动员干部买房,很少有人相信。于是他带头掏钱,自己买下一套,干脆把家搬到镇上。
  尽管起步艰难,但楼盘还是渐渐卖了出去,而且越卖越好。房价有优势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环境面貌改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大批农民住进新式小区,脏乱差的环境不见了;有了土地空间,一栋栋花园洋房造起来,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吸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过来置业。
  另一种平衡来自土地指标。通过集中居住,外冈减少了农民住宅占地面积,对原来分散的宅基地进行集中复垦、平整和连接成片,形成大规模机械化耕种的万亩良田,耕地面积反而增加了。据统计,外冈镇目前共减少宅基地2799亩,新建农民集中居住用地970亩,节余耕地1829亩。
  8年循序渐进的置换和开发过程中,各方的利益也逐步形成平衡:农民洗脚上楼,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地方财政压力骤减,区域经济实力从“吊车尾”攀升至嘉定的中上游水平;设计开发住宅的地产商也获得了盈利,长期合作的积极性更高。
  一盘棋的棋眼
  郑瑞英是安徽嫁到外冈镇的外来媳妇。宅基地置换前,夫妇俩在两层楼的小院里,与公婆同住。家里没有煤气,要生火做饭,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
  如今在外冈新苑集中居住小区,郑瑞英一家三口和公婆各分到一套房,住在楼上楼下,方便照顾,又相对独立。前几年他们又在附近买了套小房子,每月能收租金1000多元。“楼下的车位快停满了,那是我家的车”,郑瑞英指着窗外说。宅基地置换的政策是一换一,公平公正,先换先得利,农民们抢着要置换,暂没轮到的意见还不小。
  置换的效应也在其他方面显现。之前,郑瑞英和丈夫都打工挣钱,工作不稳定,公婆也渐渐种不动地。现在丈夫还在外打拼,她却做起了居委会的社工,每月有稳定收入,公婆则彻底“退休”,享受城镇社保。
  置换过程中,外冈镇的办法是“宅基地换房子、土地换社保、土地流转增加收入”。目前外冈已有1.1万人进入镇保,退休农民养老金最低发放水平已经提高至1000元。在集中居住社区建设中,按建筑面积的10%为农村集体经济留下店铺等不动产,目前这部分收入主要用来补贴社区物业费。待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后,农户将能按“股份”分红。这样,宅基地置换后,农民有工资收入,也有社保托底,还有土地流转和集体经济收益。
  这就像一盘曾陷入僵局的棋,通过宅基地置换激活了土地这一“棋眼”,农民生活保障和利益的根本问题解决了,外冈的发展空间豁然开朗。
  通过复垦,外冈在葛隆农民宅基地建起1100亩连片粮田,在规模化的现代经营方式下,亩产增幅达到24%。和8年前相比,如今外冈从事水稻种植的劳动力从8400多人减少到596人; 劳均粮食产量由400公斤增加到5万公斤,年劳均收入为3万—8万元。随着宅基地置换继续进行,未来,外冈还将分期建设2万亩高水平粮田。
  过去拼命招商也走不通的工业路,如今通畅了。市郊土地紧张,外冈反倒有了“后发优势”:宅基地换出连片的土地,直接吸引新兴产业入驻,无须腾笼换鸟。去年外冈新增企业注册资金超过23亿元,创历史新高,今年还将有40多个高质量的项目建成投产。
  最大的改变是外冈的整体环境。过去宅基地、农田、工厂犬牙交错,如今农民集中居住在新式小区,工厂在产业园区中集聚,农田同样集中成片。三大块区域互相分离,而腾出来的剩余土地又成为生态建设的空间。目前上海北郊的郊野公园正在外冈建设,安居乐业的起点又高了。
  “外冈的变化,需要时间一点一点磨出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两年看不出效果,三五年初具规模,七八年后才有现在的成熟模式。”外冈镇宅基地置换项目负责人认为,要把这件事真正做完,还需要若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