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原创]游忆   丰庄黄老师 发表于 2011-4-3 15:46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22:13:09 | 只看该作者
            
                               西山晚宴说鲈鱼

     游太湖西山石公山公园出来,太阳已经西下。我们这十几个坐惯办公室的教师腰酸腿软走不动了。导游告知,今夜晚餐有江南名菜莼菜羹、鲈鱼脍。大家知道鲈鱼味道鲜美,是名贵食用鱼,特别是太湖鲈鱼更是天下一绝。顿时像注射了一支强兴奋剂,脚下不觉加快了许多。我素来不爱食鱼,所以并不觉得过分高兴。
     坐上餐桌,听说饭店只剩数尾鲈鱼,留着招待外宾。大家一边埋怨店家崇洋,一边赶忙催导游去疏通关节,翘首以待鲈鱼,神情急不可耐。
     我可毫不在乎,乐得一筷一口,从容品尝先上桌的菜肴。众人知道我懂点美食史,见我吃得不亦乐乎,提议我说说有关鲈鱼的史话,作为补偿,以劳取酬,于是,我便说起来。
     任何事情都要看一个缘字,三国时曹操特别赏识鲈鱼,却与鲈鱼无缘。有一次,宴请左慈,高朋满座,珍馐满桌但曹操却顾宾客曰:“今日高会,珍馐略备,所少松江鲈鱼耳!”松江首受太湖,所产鲈鱼名四鳃鲈,肉白如雪,鲜嫩不 腥,最为名贵。宴会没有四腮鲈,曹操非常扫兴。至于左慈从画中钓来鲈鱼,那是小说家言,不可信。后来曹操千方百计觅得一尾,“今既得鲈,恨无蜀中生姜尔。”又没吃好,可谓终身遗憾。晋朝名士张翰把莼菜、鲈鱼、茭白列为江南三大名菜。他在洛阳做官,秋风一起,想起吴中的鲈鱼脍,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竟然弃官回乡,享尽曹操享受不到的名菜。可见当官不见得有多适意,而品尝鲈鱼却比当官有吸引力多不知几多倍。
     所以,我以为世事之乐不在希望,而在于实行。
     最有名的要数苏东坡的《赤壁赋》,请听我背几句原文:“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没有举网得鲈的行动,也就没有这个名篇了。
     这里地属吴江县,听说东长桥上有一亭子,“东风斜日鲈鱼乡”,亭子叫“鲈乡亭”,美好的事物吸引人,身在鲈乡,当然希望尝尝鲈鱼脍。
     我边吃边谈,忘乎所以,好不舒心。有人问我:“大家共同的希望,一定是美好的,你为什么不实行,尝尝鲈鱼脍?”
     我摇摇头:“鄙人素来不沾鱼腥味。”说话间,筷上的菜肴又塞进口中,美美地嚼着。
     同桌朋友顿时哄然大笑,我莫名其妙,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告诉我,刚才我塞进嘴里的正是鲈鱼脍。一言提醒,再想回味,已经下咽,伸出筷去,发现鲈鱼脍已扫荡贻尽,剩下一点浓汁,我忙倒入碗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0-10-7 14:08:10 | 只看该作者
   
     鲈鱼经常吃,吃不出这么美的滋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5-19 12:3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33
    发表于 2010-10-7 14:58:00 | 只看该作者
    又游游吃,让人嘴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3:34:51 | 只看该作者

        吃喝玩乐,吃和玩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兼而得之,乃人生快事。看《驴游天下》,似乎许多人对此没有体会。可惜可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11:50:04 | 只看该作者

                              泸水滩头说馒头

         金沙江流经会理,来到拉鲊,一改其狂奔怒号的急躁脾性,江水在河床里缓缓流动,显得如此宁谧温雅。
         这里就是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地点。想当年,这里集结万千人马,人嚷马嘶,战旗猎猎,场面壮观。诸葛亮选择这里作为渡口,率军南征,七擒孟获,统一南疆,现在这里是川滇公路的渡口,人们在这里聚散。
         汽车停在渡口。蓝天下,远处,灰褐色的巨大山林气势磅礴,伸向天际;近处,山腰上蛰伏着白石块砌成的平顶小屋;老人坐在山坡上抽着兰花烟,怡然自得的。山脚下,两个妇女忙着地里收获成熟的玉米。一切都那么宁静,就像时间都凝结在那里了。
         我和我的同伴走下车,想寻觅一点有关诸葛亮南征的遗迹。令人失望得很,似乎历史被宁静抹杀了,怎么也寻觅不到当年诸葛亮八面威风的踪迹。我们找到当地人,于是,听到许多有趣的传说,“馒头”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相传,诸葛亮率蜀军追孟获到这里,江中瘴气迷漫,水毒蚀骨,士兵触水即死。诸葛亮询问当地人,得知江中鬼怪作祟,过江必须用人头祭江神。有人主张抓蛮人祭江,诸葛亮坚决反对。他命厨师剁牛羊肉成泥,包面团中,做成人头形象,投入江中。想来鬼怪不辨人头真假,江水立时平静下来,蜀军顺利渡江,降服孟获凯旋。
         这种食品能神奇地降服鬼怪,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纷纷仿效煮食,取名叫“蛮首”,后来改作“馒头”。据说馒头顶上打折的圆圈就是当时模拟人头的发髻而留下的。
         这则传说虽然荒诞,但馒头出现在三国时似乎是可信的。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也说:“馒头谓之笼饼也,疑此出于汉魏之间。”战争期间出现的食品想来不怎么可口,但是,有了新事物,就会发展完善。北魏时,馒头用上酵,变得松软适口,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唐朝出现专营馒头,样子就同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样了。馒头可说是诸葛亮的一大贡献。
         我们在泸水缓慢流动的滩头,听着一个又一个有关诸葛亮的传说。
         据说他在南征平叛中很注意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当地少数民族至今对他极为尊重。基诺族说他们的祖先是诸葛老爹的一支人马,行军途中被丢落的。“基诺”一词就是由“丢落”转化来的。他们种茶、植棉、食笋、饮酒都是诸葛老爹教的。佧佤族说他们造房、种稻是孔明老爹教的……
         当地人对我们说,你们不必在这里寻找有关诸葛亮的古迹,那是找不到的,诸葛亮的传说却很多,人们记着他。他们用手指指心窝。是的,人类历史的进程可能在大地上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但在人们心中却永远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9:19:53 | 只看该作者
                
                                   黄粱梦中说黄粱

         黄粱梦的故事简直可以说妇孺皆知,但是,又有谁知道,世界上竟然确实有黄粱梦这个地方?那是在距邯郸市北10公里的地方。
         走进黄粱梦村,找到黄粱梦古祠,我们随着叽叽喳喳的中学生信步走过炼丹房,穿过中院,可能平时少有人走动,这里无人管理,陈设陈旧,实在也没有什么可看的,三分钟走遍了全程,来到卢生殿。殿内二尺高的石床上,横卧一尊卢生石像。如果从唐《枕中记》算起,卢生的黄粱美梦已经做了足足1200多年。青石雕像栩栩如生,卢生头枕青瓷枕,侧身曲腿,闭目而卧,脸部表情恬静自得,似乎鼻中正嗅着店家小米饭的缕缕幽香,手里正搂着槐安国公主的妖娆身躯。
         我正 同卢生共享着黄粱的馨香,耳旁传来中学生叽哩喳啦的议论声。
         “黄粱是什么?”一个小女孩问。
         “黄粱就是小米,带壳的叫谷子,也就是粟老师的粟。”
         “那为什么不叫小米梦呢?”
         “就叫小米梦,小麦梦,高粱梦……”小男孩话语中充满调侃揶揄,引起一阵哄笑,笑得小女孩满脸羞红。
         “莫笑莫笑。”说话的是个学者模样的老人,“不叫小米梦什么的,是有一定道理的。”
         呼啦一下老人被中学生围住了,我们也跟上去听他边走边说。
         原来谷子在我国至少有几万年食用历史,西安附近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半坡村就曾挖到过盛有谷子的陶罐。谷子起源于黄河流域,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谷子是华北地区出产的,人称黄粱。《枕中记》故事发生在河北,于是人们自然把卢生的梦叫黄粱梦啦。
         谈谈说说间我们来到黄粱梦殿西侧,一方莲池,矮墙环绕,风吹荷香,环境优美,让人有步入天堂之感。我们随学生们围坐在老先生身边,聆听他的讲述。
         “正确地说,黄粱不等于谷子。谷子品种极多,《齐民要术》载有良种86种,清代《授时道考》记载更多,有251种。黄粱是谷子中最优良的一种,穗大毛长,谷米俱粗于白粱,收成少,不耐旱,但香美逾于诸粱,故倍受古代文人青睐。《楚辞》说: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挐黄粱些。意思是舒适堂皇的餐厅里饭菜多种多样,米麦黄粱随你取用。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也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诗句,把间杂黄粱的饭菜端出来,款待阔别二十年的朋友,可见黄粱在主人心中何等珍贵。”
         我们坐的地方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当年为逃避八国联军入侵 北京而路过时修建的行宫,怪不得这里比卢生殿要富丽堂皇。我不懂,为什么同样一个梦,皇帝做梦的地方,就一定比百姓做梦的地方要整洁得多?
         据说慈禧没敢在这里过夜,也没敢提出尝一口黄粱米饭,怕黄粱梦是对清廷的嘲弄。其实,到清代时黄粱因为不耐水旱,又损地力而收获甚少,早已绝种。这时如果慈禧提出要尝尝黄粱饭,即使杀掉所有厨师,恐怕也没办法煮成。
         中学生们听毕,哈哈大笑。我想,卢生梦醒,黄粱绝种,这究竟是历史的前进,还是倒退呢?
         我们走出黄粱梦村,田野里禾苗绿油油的,一派生机,听说这是农科院新推广的良种。唉,卢生果真梦醒,不知他步入炼丹房呢,还是走入田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9:43:09 | 只看该作者

                              在兴福寺吃素斋

         据说有几位自称吃遍天下菜的美国记者,在吃到素馔时,怎么也不相信厨师用胡萝卜竟烹煮出类似蟹粉的美味佳肴,坚持要求到厨房看个究竟。他们感叹说:“吃遍天下菜,吃不遍中国菜。”
         我对素馔向往已久,却无缘拜识。到常熟旅游,因为吃不到当地名菜叫化鸡,准备在兴福寺吃素斋,许多人觉得遗憾,我却异常欣喜。
         兴福寺的素馔大有来历。
         素馔发展到清代,形成三大派系:寺院素斋、宫廷素馔、民间素食。由于受佛教戒杀放生等教义影响,寺院素斋发展最快。《清稗类钞》记载:“寺庙庵观素馔之著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上海为天宁寺,南京为鸡鸣寺……”各寺几经兴衰,如今烟消云散。
         那时常州天宁寺冶开和尚门下月霞应慈法师之邀,住持常熟兴福寺,建“华严学院,培植僧材,把素馔制法带来,使之发扬,独树一帜。
         兴福寺原名破山寺,相传唐贞观年间,有黑白二龙角勇,冲逬成溪,遂成破涧,故名。如今后山尚有破龙涧一景。龙这种东西谁也没有见过,想来此传说过于神奇,信者不多,后来又有更神奇怪事出现,寺内大雄宝殿主柱旁涌出桌面大一块怪石,上面裂纹纵横有致,左看竟是繁写的“兴”字,右看为“福”字。此说有石为证,不由人不信,连唐懿宗闻知也竟信了,立即敕赐大钟和“兴福寺”匾额,从此更名兴福寺。因此,兴福寺素斋又称福菜或佛菜,出类拔萃,成为当时一绝。
         刚参观过那块神奇的石头,我被半是历史,半是神话的记载搅得兴奋不已,坐上餐桌,真是馋涎欲滴,迫不及待,见菜上桌,举筷就尝。
         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坏在期望值过高上,那兴福寺的素斋,我看色味平平,毫不精致。素海参纯粹一碗面团疙瘩;素鳝丝形似鳝丝,火候太过,根根碳棒,焦炭一碗;素鱼片竟然无形可觅,面糊一盆。其他各菜更不知何名,吃在嘴里全是一味,哪里品得出鸡鸭鱼肉味。尤其令人扫兴的是桌上连豆腐汤都没有。
         邻桌有个老者手执鸡腿悠然独酌,不时眄视我们哂笑,更使我们觉得有被愚弄的感觉。
         在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街市,碰到一位热心人,问起才知道,兴福寺素斋倒是有过极盛时期,由于厨师青黄不接,目前还未恢复传统。他叫我们以后再去,一定能吃到真正的福菜。
         我不禁感慨万分——兴衰成败,连兴福寺的素斋也逃不了遵循这一规律。唉,到常熟来何必放着叫化鸡不吃去品什么素斋。
         兴福寺里没有叫化鸡卖,那老者手中的鸡腿是外面带进来的。
         想当年,释迦牟尼初创佛教,沿街托钵,遇荤吃荤,遇素吃素,填饱肚子好修行,哪来条件戒荤吃素。《高僧传》中不乏吃荤的和尚。寺庙并非不可开荤,兴福寺自知素斋处于低谷,掉转头增售常熟名菜叫花鸡,一定会成为旅游一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9:48:06 | 只看该作者

                            在兴福寺吃素斋

          据说有几位自称吃遍天下菜的美国记者,在吃到素馔时,怎么也不相信厨师用胡萝卜竟烹煮出类似蟹粉的美味佳肴,坚持要求到厨房看个究竟。他们感叹说:“吃遍天下菜,吃不遍中国菜。”
          我对素馔向往已久,却无缘拜识。到常熟旅游,因为吃不到当地名菜叫化鸡,准备在兴福寺吃素斋,许多人觉得遗憾,我却异常欣喜。
          兴福寺的素馔大有来历。素馔发展到清代,形成三大派系:寺院素斋、宫廷素馔、民间素食。由于受佛教戒杀放生等教义影响,寺院素斋发展最快。《清稗类钞》记载:“寺庙庵观素馔之著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上海为天宁寺,南京为鸡鸣寺……”各寺几经兴衰,如今烟消云散。
          那时常州天宁寺冶开和尚门下月霞应慈法师之邀,住持常熟兴福寺,建“华严学院,培植僧材,把素馔制法带来,使之发扬,独树一帜。
          兴福寺原名破山寺,相传唐贞观年间,有黑白二龙角勇,冲逬成溪,遂成破涧,故名。如今后山尚有破龙涧一景。龙这种东西谁也没有见过,想来此传说过于神奇,信者不多,后来又有更神奇怪事出现,寺内大雄宝殿主柱旁涌出桌面大一块怪石,上面裂纹纵横有致,左看竟是繁写的“兴”字,右看为“福”字。此说有石为证,不由人不信,连唐懿宗闻知也竟信了,立即敕赐大钟和“兴福寺”匾额,从此更名兴福寺。因此,兴福寺素斋又称福菜或佛菜,出类拔萃,成为当时一绝。
          刚参观过那块神奇的石头,我被半是历史,半是神话的记载搅得兴奋不已,坐上餐桌,真是馋涎欲滴,迫不及待,见菜上桌,举筷就尝。
          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坏在期望值过高上,那兴福寺的素斋,我看色味平平,毫不精致。素海参纯粹一碗面团疙瘩;素鳝丝形似鳝丝,火候太过,根根碳棒,焦炭一碗;素鱼片竟然无形可觅,面糊一盆。其他各菜更不知何名,吃在嘴里全是一味,哪里品得出鸡鸭鱼肉味。尤其令人扫兴的是桌上连豆腐汤都没有。
          邻桌有个老者手执鸡腿悠然独酌,不时眄视我们哂笑,更使我们觉得有被愚弄的感觉。
          在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街市,碰到一位热心人,问起才知道,兴福寺素斋倒是有过极盛时期,由于厨师青黄不接,目前还未恢复传统。他叫我们以后再去,一定能吃到真正的福菜。
          我不禁感慨万分——兴衰成败,连兴福寺的素斋也逃不了遵循这一规律。唉,到常熟来何必放着叫化鸡不吃去品什么素斋。
          兴福寺里没有叫化鸡卖,那老者手中的鸡腿是外面带进来的。想当年,释迦牟尼初创佛教,沿街托钵,遇荤吃荤,遇素吃素,填饱肚子好修行,哪来条件戒荤吃素。《高僧传》中不乏吃荤的和尚。寺庙并非不可开荤,兴福寺自知素斋处于低谷,掉转头增售常熟名菜叫花鸡,一定会成为旅游一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3 11:00:53 | 只看该作者
                            
                                  寻觅西施美女                  

          游艇在蠡园靠岸,我们登春秋阁,玩浣纱溪,游千步长廊,忽然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于是,三个一堆,五个一群,鸵鸟似的把头缩在伞下,面对如云似兽的假山峰岗,我们指指点点,寻找想象中的十二生肖。
          雨越下越大,我们的导游——一位二十岁左右的漂亮姑娘,手执扩音器,用无锡普通话絮絮介绍古代美女西施的传说。雨珠洒在她身上,长发梢挂起晶莹的珍珠,她似乎不觉。我想,这位导游不简单!
          游罢鼋头渚归来,进旅馆,我住楼下。雨不停地下。寒潮到来前的湿暖把蚊虫逼进屋来,打开灯,蚊虫扑面。时交重阳,床上蚊帐已经卸去,这可怎么睡啊?
          正当我徘徊无计,我们的导游笑盈盈走来,手上拿着一盘蚊香:“楼上房间住满了,委屈你们啦!”
          我接过蚊香,有了它,足以与蚊虫抗衡一夜了。
          晚餐罢,洗脸洗脚准备就寝。拿着蚊香,突然发觉没有蚊香架,这可怎么办?时过九点,人生地不熟,找谁去?我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寻遍,始终找不到一件代用品。服务台小姐用嘲笑的口气说,真笨,不会用纸折成瓦轮状代替。看着那弯刀一样的嘴角,我再不想开口,哪里去找纸?
          蚊虫愈来愈多,嗡嗡嘤嘤,“众繁炽而无数,动群众而成雷”。我用被子蒙住头,惹不起还躲得起,眼不见为净吧。可是刚探头喘口气,脸上一刺,伸掌一击,灯下一看,掌心一点殷红,一只蚊子五马分尸躺在血泊中。
          想不到一只小小蚊香架把我难住了。
          在蚊虫骚扰下,游兴一扫而光,剩下的是懊恼烦躁。我坐起身,抽一支烟,默默吟哦刘禹锡《聚蚊谣》:“……利嘴迎人看不得,我躲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渐渐倦意袭人,朦胧睡去。
          突然,一阵敲门声把我惊醒,大概哪个旅客走错了门,我翻个身又欲睡去。门外响起一个姑娘的声音:“请开开门。”看看表,已经十点多,她找我干什么?“笃笃,笃笃。”敲门声特别韧性,“艳遇”?我一阵心跳,颤惊惊起身开门。
          门外站着浑身躺着水珠的姑娘,手里拿着一个铁丝弯成的蚊香架。她是从家里特意远远赶来的。“我怎么忘了呢?看我这马虎劲……”还是无锡普通话,还是笑盈盈的脸,我忘情地握住那双冰凉的手:“谢谢!”
          看着她渐渐消失在雨幕中,我突然想起她在蠡园湖心亭说的话:“蠡园有蠡湖,梁溪河有蠡桥,桥西有仙蠡墩、骂蠡港……这里到处有西施的足迹,只要心地善良,你们就会发现,美女西施就在你身边……”多美丽的导游姑娘!
          第二天去常熟,导游没有同往。大家游兴福寺,攀乌目山,瞻言子墓,觅读书台……每到一处,我总有点若有所失。蓦地,一丝遗憾泛上心头:怎么忘了问一问姑娘的姓名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17:35:44 | 只看该作者

                               邵武遇险美女蛇

          旅游在外,最舒适的是晚上回旅馆洗上一个热水澡,把一身疲惫和臭汗洗净,其次才是享用美餐,休息睡觉。特别是冬天旅游,更需要泡热水澡,“旅游归来洗个澡,好像穿上一件大棉袄。”那种舒坦劲,就像生活在皇宫里。遇上没有热水澡供应的旅馆,我宁愿多花些时间另找一家。
          但是,如果去农家乐休闲,店主为节约开支,往往限时供应热水,甚至不供应热水。十多年前去福建邵武,农家乐还是一个新名称,住农家乐就要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他们最多供应一瓶热水,用以擦脸洗脚,洗澡那是想都不要想。
          我外出旅游最爱住农家乐,自由,家的感觉,没有那么多规矩。
          那年冬天,我去福建邵武借住农家,吸引我住下的有两条:浴室和美女。房东的女儿绝对是西施一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种陈词滥调根本不足以形容万一。单说她的一双眼睛,大大的,丹凤眼,闪着柔柔的光,会说话,秋波如水银泻地入侵我每一个细胞,轻音乐般在全身漫洇开来,让我的心脏放弃了自己的跳动规律,真的是勾魂摄魄。长长的,微微上翘的眼睫毛,忽闪忽闪,随着眼睛波动,像云片在穹窿里抹下几缕淡青,像漆工试笔时涂出的几笔线条,把我的魂紧紧缠住。这样的尤物,能够抱上一抱,这一辈子男人就没有白当了。
          我真的很傻,还问她有没有浴室。她笑盈盈带我去看,拉开淋浴房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好大,白瓷砖到顶。
          放下行李,踏着皑皑白雪,红妆素裹,江山妖娆,心情舒畅,游玩一天。
          我走进浴室,随手打开灯,脱下衣服,走近白色的水池。
          哎呀,不得了!水池里一条二米多长的眼镜蛇正抬着身子,吐着信子,呼呼作响,直勾勾地望着我。
          听说只要人一动,这种蛇就会扑上来。我怎么也不敢动,腿直颤,也挪不动步,赤条条站着。
          我想敲窗叫人,旅馆里店主夫妇收拾完店内杂务,关门到隔壁搓麻将去了,只有那个美女在看电视。叫她来,美女救英雄啊?再说我这样岂非亵渎她。
          水池里那条蛇沿着池壁游动,头一抬一抬的,努力想蹿出水池。蛇每一发力,我的心就猛地一跳。幸亏池壁高,蛇刚蹿到池边,就滑了下去。
          门外传来美女的询问声:“先生有什么事吗?”
          “没……没有……”
          门把手微微动了一下,小心翼翼的,似在试探。
          “别进来!”我一声断喝。
          我一抬手,发现墙上热水龙头,猛地打开,大股热水冲下。那蛇猛一窜,扭几扭,不动了。
          当晚,我把蛇剥皮清洗,一口酒,一筷蛇肉,一番风味令人终身难忘。
          酒醉使我懒得理睬半夜里多次的敲门声,一觉睡到天亮。
          邵武回来,美女和毒蛇一直萦绕心头。那蛇一定冬眠在下水道里,遇到热蒸汽,游进了浴室。可是,我在浴室同毒蛇对峙,无声无息的,美女怎么会适时敲门呢?半夜又是谁敲门呢?联系到店主夫妇出门,独留女儿在家,这个意思还不明白吗?这大概就是农家乐的“乐”所在吧?
          这样一想,心头又是一惊,幸亏自己把持得定,没有让毒蛇和美女吃了;可是,反过来一想,如果那天我把毒蛇和美女一起吃了,多开心……如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