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4-7-18 08:12 |
---|
签到天数: 60 天 [LV.6]常住居民II
|
“不婚族”日渐庞大 白领女性渐成离婚主体
时间:2005/08/23 来自:北京晚报
近年来人们发现,越来越多届于婚龄的都市女性迟迟没有跨入婚姻这道门槛,而这群人中又以“白领”居多。日益增多的不婚现象已俨然成为一道都市风景,一种盛行于全国的流行通病。
一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中国单身人群正日渐庞大:1982年中国的单身户是174万户,到了1990年有800多万人没有婚配;1990年前后,北京的单身男女在20万以上,而现在仅南京市这个数字就达到了40万,北京和上海两地已经冲破百万之众。另有一组上海人口情报研究中心关于沪市婚姻的演化数据:1980年结婚人数为18万对;1990年是12万对;1997年是10万对。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数据还是在婚龄人口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出现的,而其中单身女性的比例有明显上升趋势。
社会学专家指出,这些递减趋势从某个侧面说明,晚婚甚至不婚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女性已经不再把结婚生子看成是人生必经的历程。
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激烈的竞争使女性的独立自强意识日益强化,有相当部分“白领”女性在物质上已经不用依赖男人,在事业上还获得了超过男性的成功。她们或一身名牌,衣着光鲜,拥有自己的公司、房子、汽车,或满腹学识,谈吐优雅,却唯独少了来自亲密爱人的关爱。她们不是不想爱,而是找不到爱。
不婚是一种生活态度
据社会学家测算,一个30岁的女研究生,若按传统标准择偶,其选择面只有0.2%,而按三不计较(年龄、学历、婚丧离异不计较)择偶,选择面也只能扩大到18%。但问题在于,就是女性不计较,男强女弱的习惯定势也让绝大多数男性难以接受。
现实也正是如此,在一个网站的问卷调查中,72%的男性表示自己不愿意与能力高出自己很多的女人结婚。当然,女性不婚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难有机会结识理想中的异性、不想因结婚丧失在事业上的发展机会、留恋于潇洒自由的独身生活而不愿被婚姻束缚。
都说没有婚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于是,与“不婚族”的出现刚好相反,现在某些城市又掀起了低龄女性早婚潮,虽然早婚的队伍并不算壮大,但无疑又给正届于或已经过了婚龄的单身“白领”女性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有人说,不婚是一种生活态度。
无论不婚是出于都市女性的自愿还是被动的选择,也不论背后有多么复杂的现实原因和社会因素,她们都被人们整齐划一地冠以“单身贵族”、“不婚族”等新式的头衔,不婚甚至成为现今社会新人类、新生活方式的一个时髦标志。
婚姻无疑是人生中一道重要的大菜。然而如今,这道菜在人们心目中的滋味却是越来越难以言表。很多女性甚至宁愿承受社会的非议,也要放弃品尝它的味道。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几位不婚族和社会学家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
社会学家指出,爱情与事业其实并不矛盾,也不一定非要恪守哪个先哪个后。对于现代都市女性而言,最好是在顺其自然的同时,明辨不同时段中事业爱情的轻重缓急,在理智的思考后作出最适合自身的选择,以获取最大的平衡。
理想主义的守望者
与其他的不婚族相反,有一个叫娜娜的女青年,其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爱情和家庭的。但是,她既不愿意游戏人生,也不愿意凑合日子。社会学家认为,娜娜的婚恋观显示出都市女性在繁杂社会中特有的冷静。就这一点而言,女性比男性更纯情、更耐得住寂寞。但是,这样的守望要建立在健康、正确的择偶标准上,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在容不得半点轻率的婚姻态度的同时,还要懂得:婚姻于双方既是利益又是负担。
女人不婚现象已经成为一些时尚小说猎取的题材。
莫名的恐惧让她远离
小周和男友已经谈了七年恋爱,但是却没有想结婚的念头。她说:“婚姻对于我来说,是个很难迈出的门槛。身为女人,我最重视的是爱情,如果因为结婚而失去爱,我宁愿不要妻子的名分。”
都说怕结婚的男人多。事实上,许多女人也有这种心理。因为婚姻这种东西对女人来说,一旦进入就不容反悔。不少白领女性不愿结婚,是害怕那些婚姻带来的繁重家务活、生养孩子的义务、照顾丈夫和老人的责任,有的则是怕结婚后感情不能长久,给自己带来伤害,有的对自身或对方不够完美过分担忧,有的害怕感情还不成熟时结婚以后会不幸福。总之,女性对婚姻缺乏信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都声称自己有“婚姻恐惧症”。
中国白领:你的婚事要靠父母“御驾亲征”
有人说,这个连保鲜膜都随时有可能是过期产品的时代,不更新就意味着死亡。“今天你相亲了吗?”成了白领间流行的问候。都市白领这个原本婚恋市场的“绩优股”群体,如今却集体遭遇结婚难。由此,出现了父母代找对象以及白领交友俱乐部等种种新的相亲形式。
可能是因为爱情越来越现实,大多数白领对美好的爱情看得已经很直白了。爱情短暂而美丽,可为之付出的痛苦却很多都是长久的,在这样紧张的现实生活中,几乎没什么时间让人静静享受爱的甜蜜和离的悲伤,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不相信爱情的存在了。但其实,再崇尚新潮与前卫的现代人,真正愿意过独身生活的也并不多见。正是这种渴望与恐惧的并存,遵从了大多数事物因现代文明发展的规律,相亲在21世纪也变得无比摩登起来,甚至有些面目全非了。
“包办婚姻”渐抬头
中国统计局的人口数据显示,1997年到2002年间,中国15岁以上未婚人口总数增加1630万,其中北京的未婚人数增长了76万,北京地区的未婚男女比例为1.5比1。
男女双方经父母或朋友介绍后,经过“家长(或朋友)约见”———“独立约会”———“热烈拍拖”等阶段后最终结合。这种被称为新式父母“包办婚姻”渐有抬头之势,并以崭新的姿态出现,成为当下一些都市男女所信任与青睐的婚姻方式。
子女躲在幕后未来亲家先见
“先相父母,后相子女。我是先相看父母,父母稳重大方的,儿女也错不了;父母举止轻佻的,儿女也悬”,在北京中山公园后河沿———家长替子女相亲的地点,这位一口京腔的大妈对记者说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家都是老实人,儿子也优秀本分,不喜欢那些穿衣服露肚脐的。”
父母出马,替子征婚,代女相亲。这种白领婚事信息交流的活动,去年年底率先在北京龙潭公园兴起,随后扩散到紫竹院公园、中山公园、颐和园等多家公园。
婚事信息交流的程序通常为:家长们先挑选,再交谈,觉得合适,双方互留电话号码。回去后,由男方家长主动给女方家长打电话,女方家长征求孩子意见后,告知男方女孩的手机号码,然后孩子们自行约时间面谈。
与此同时,近期类似活动在全国各大城市纷纷涌现:除杭州万松书院外,上海妇女联合会巾帼园里出现了“家长聊天会”,深圳也有“未来亲家联谊会”。
进入21世纪,许多旧事物被抛弃,青年人都追新奇、追浪漫,但“相亲”这种认识异性的传统形式却依然在新一代的青年中流传。大凡到了一定年纪,却没有固定男女朋友的人,多少都有过几次相亲的经历,而且相亲的次数往往与年龄成正比。
据一市场研究公司针对北京单身白领进行的调查显示,81%的单身白领曾通过朋友或同事的介绍进行相亲,47%曾与父母推荐的异性见面,10%参加过征婚活动。
调查同时显示:选择面太窄、工作太忙、对配偶要求较高、对未来婚姻感到恐惧、重视事业忽略生活情趣、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异性交往以及社会环境七大因素制约了白领青年的婚配。
93%的受访者认为,白领择偶难的原因是“生活的交际圈过小,生活环境过于单一”。而“工作单位男女比例失调”的提及率也达到50%。此外,分别有39%和25%的人提到“周边缺少合适的文化或娱乐场所”和“家在外地,缺少亲友的督促和关怀”这两个生活环境因素。
工作太忙碌社交圈狭窄是众多青年未婚原因
工作太忙碌、社交圈狭窄正是造成众多适龄青年未婚的重要原因。在经人介绍、相亲、婚介所、报纸征婚等传统渠道之外,网络交友、电视交友、都市交友俱乐部等带着更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交友方式也应运而生。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交友越来越普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出现了专门针对都市白领而设计创办的交友网站。一家交友网的资料显示,他们的15万会员全部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金领人士,平均年龄27.7岁,男性会员占71%。
子女工作忙无暇相亲、社交圈子狭窄造成了都市青年男女的结婚难,而结婚难促成了家长们相亲,他们交换儿女的个人资料、照片、电话,感觉子女彼此合适的就让孩子们再自己接触。对于这种现象,婚恋问题专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婚姻家庭室王震宇主任认为:“整个社会已经多元化,父母帮子女找对象也算是一个补充。但也应该看到,年轻人的观念已经变化,两代人观念已然不同,父母的喜好和儿女的喜好不见得统一。年轻人观念开放,有的干脆愿意做单身贵族。”
选择网上自己解决问题的一般都不大认可父母替找对象,因为“恋爱的事别人无法代替”。但是交友俱乐部还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今年在京沪穗等7个大中城市,“零点调查”公司和“指标数据”对2252名14至60周岁的当地常住居民进行了入户调查,结果发现只有7.6%的人认为俱乐部交友将取代婚介。
征婚广告陷阱多
社会大环境也是造成一些大龄白领择偶难的重要原因。65%的人认为“征婚广告陷阱过多,无法信任”,还有42%的人认为“现在的热心红娘与过去相比越来越少”。由此看来,与亲戚朋友介绍的异性见面,扩大交际圈,对绝大多数单身白领来说是非常需要的。而且一些白领认为,相亲不仅提供了更多接触异性的机会,而且目的直接、双方条件相当,可以提高效率。
白领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都觉得越来越难以包容别人,也难以轻易爱上别人,总希望对方硬件软件都具备,事业精神双丰收。可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人呢?中国的白领一族,你的婚事不能总靠你的父母“御驾亲征”吧?!(方禾 胡秀娟)
“愁嫁时代”来临望君珍重
“玫瑰之约”、“非常男女”、“非常速配”一类热闹非凡的娱乐节目,目前似乎已成为众多单身白领交友聚会的途径之一,但是成功的范例毕竟是少数。白领们打开中国白领交友网,自由寻找自己那一份缘分的拼图。在北京,还有一些有心的酒吧经营者用纸鹤飞鸿的巧妙方式为非常男女牵线搭桥。还有汕头的旅行社以“玫瑰之约”命名夜色千人牵手大型户外活动,把边游边玩结识异性朋友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报名者异常踊跃。有人称:我们已经不情愿地来到了一个愁嫁的时代。这才有了约会“相亲”方式的层出不穷。
曾经为不少人月下搭桥的婚介口碑却每况愈下,海口市公安局仅在上半年就侦破一起受害人达5000多人、诈骗金额200多万元的全国罕见的婚介诈骗案。这个诈骗集团犯罪嫌疑人请专人针对社会各群体的生存需要、社会心理需要和感情需要,进行虚假广告的编写工作。等钱一到手,“婚托”就与受害者断绝联系。在被骗的受害人中女性又占了百分之八十之多。这些女性不仅在经济上受损,精神和情感上受到的伤害更严重,无形中又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
白领女性渐成离婚主体
在新浪网进行的一项“中国女性婚姻满意度调查”中,女性最看重家庭的安全感,重视夫妻的感情。10多年前在中国离婚似乎是男人的“专利”,而根据专家最新调查表明,如今在广东、珠三角地区白领女性成为离婚的主力军,而处于35岁至39岁的女性离婚率已接近1%名列“榜首”,比10多年前增长2.6倍多。
在广东家庭期刊集团主办的当代家庭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广东婚姻家庭研究会专家公布了最新的“广东女性离婚人口变化及思考”调查,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学者李银河提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和文化急剧变化的现代化过程,传统的非核心家庭关系将逐渐转变为核心家庭,中国家庭如今更注重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婚姻的质量会相应提高,但离婚率提高也不可避免,将逐步与现代西方家庭一致。她表示,这样的家庭并不一定就亲情淡薄,反而会更注重夫妻情、亲子情,而老人也逐渐被社会化托养,这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应该理性看待。高学历女性离婚率高
广东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婚姻问题学者郑晨曾和同事开展了一项从性别角度分析离婚率的专项研究,近年广东省离婚人口有明显增加,离婚率缓慢上升,女性离婚率大幅提高,尤其是经济发达城市离婚率高。相反,男性离婚率却有所下降。同时,广东省离婚人口趋向年轻化,其中30岁至44岁的青壮年离婚人口占了半数以上,他们的离婚率最高,但从性别角度来看也有不同,女性在35岁至44岁离婚率最高,而男性在55岁至64岁的离婚率最高。使得很多家庭出现不稳定因素。
为此,郑晨建议,可以通过增加社会调解机构方式缓解离婚率高涨,提高婚姻质量,防患于未然,避免“结了再离”。学者何清涟曾说过:“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中价值层面被颠覆得最彻底的就是婚姻与恋爱观”。中国社会由流动性不大的熟人社会已经过渡到了由陌生人构成的社会。交际圈流动性比较大,表面看交友机会很多。但实际上,工作压力加大、工时延长,恋爱的空间却并没有大幅拓展。
“以结婚为目的,请与我交往!”这句日韩剧里常见的对白,或许过不了多久,也将成为我们身边的流行语。
无论是爹娘替子女征婚或是发生在办公室的恋情,或是网上征婚或是一见钟情,我们都衷心地祝愿有情人找到自己心仪的伴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