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讨论]关于同性之爱   鬼罂粟 发表于 2004-3-15 22:54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03-11-21 07:34:57 | 只看该作者
从小鬼的短篇到森林上的小说,我看这类书的时间可谓不短。朋友问过我,一个男人,看这类书籍,不显得很变态吗?还是本来你就有这方面倾向?我笑笑,不语。一直记得小鬼曾经说过的话——其实每个人,都有双的倾向,只是一个隐于暗,受着所谓世俗礼教的约束。
事实上,同性恋现象存在于古今中外的各种社会。拉丁美洲三大文明之一的玛雅文明、四千年前的古埃及都认为同性恋是人的一种天性。在古希腊,同性恋不但和审美情趣、理智、修养有关,同时与武德也有联系。许多大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都是同性恋。此外,公元10世纪,日本的佛教徒间也有类似于古希腊的师徒关系。18世纪的法国路易十四时代,还曾形成了一个以社会上层人士为主的男同性恋团体。
中国古籍文献中关于同性恋现象的记载俯拾皆是。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中说:“杂说称娈童始黄帝”,此处“娈童”即指同性恋。中国历史记载中的第一个同性恋实例,始于春秋时代的《晏子春秋》,其中记载了“羽人”倾慕“景公”的故事。在韩非子的《说难篇》中,描述了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即“余桃”的典故。《战国策·魏策》中也有关于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的记录。《汉书》记载,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汉哀帝的袖子,汉哀帝不忍惊醒他,遂“断袖而起”。于是,“龙阳”、“余桃”、“断袖”便成为后世同性恋的代词。唐宋至元代,有关的历史文献不多,但到了明清,稗官野史中的记载又丰富起来。当时的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形成一种风气,称为“男风”或“南风”。
西方同性恋平权运动开始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1988年,丹麦率先将同性婚姻合法化,瑞典、挪威、冰岛、荷兰和比利时相继跟进,允许同性恋者在政府登记伴侣关系,享受等同于异性恋配偶的各项权利。目前,包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了《家庭伴侣法》或者《同性婚姻法》,给予同性恋者平等的婚姻家庭权。
世界其他地区的同性恋权益保障也得到长足发展。南非在推翻种族隔离政策后,成为全球第一个以宪法来规定不得歧视同性恋者的国家。日本东京是第一个立法保障同性恋者权益的亚洲城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03-11-21 07:40:26 | 只看该作者
同性恋是在世界范围内、古今历史中一种重要的性现象。这种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的散布面极广,古今中外不论在哪个文明的阶段里,都有它的重要地位;第二,人数很多,根据现代性科学的分析研究,同性恋者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至4%,以此推断,则有一亿至二亿人左右;第三,许多著名人物都有过同性恋的经历。在形形色色的性现象中,同性恋是很能表现出文化因素的影响的。在许多未开化和半开化的民族里,同性恋是一种重要的风俗,而同性恋者往往得到别人的尊敬。在西方的古代文明中也是这样,亚述人中间是有这种现象的。四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也把男性的鸡奸看得相当神圣。同性恋不但和宗教有关系,而且和武德有联系。古代非洲北部的迦泰基人、希腊人的一部分祖先杜仑人、古代黑海以北的西先人以及后来北欧的诺曼人,都曾经以这种立场对同性恋特别下过一些培植的功夫。而在后来的古希腊人中间,同性恋的受人尊崇就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认为同性恋不但和武德有关,而且和理智的、审美的、道德的种种品性都有联系,同时还有不少人认为它比正常的异性恋还要来得尊贵。
中国历史上虽未把同性恋抬到这么尊崇的地位,但其记载也是不绝于史书的。其最早的记载, 是《杂说》 中所谓“娈童始于黄帝”。《商书·伊训》中有所谓“三风十愆” , “乱风”是“三风”之一,“乱风”中包括“四愆”,其中的一“愆”就是“比顽童”。不过有人认为这两种记载都不十分可靠,不足为据。以后,《周书》的《逸周书》中有“美男破老,美女破居,武之毁也”的话,宋代的《太平御览》中则为“美男破产,美女破居”。由此看来,中国的同性恋无论如何在商代和周代已经存在了。在周朝的民间诗歌中, 也有许多赞美男风之词, 如《诗经》中的《郑风》,“子馻e ”一章中有不少内容经后代学者考证,都认为是“两男相悦”之词,其它如“山有扶苏”、“狡童”、“褰裳”、“扬之水”等章,有“狡童”、“狂童”、“狂且”、“恣行”、“维予二人”之类的词句,可能都和同性恋有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都有崇尚美男之风,记载也多了起来。墨子在《尚贤》中说:“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荀子在《非相》中说:“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妖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战国策·秦策》中有一段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晋献公想进攻虞国,但怕虞国名臣宫之奇的存在,于是荀息就建议献公送美男给虞侯,并且在虞侯面前说宫之奇的坏话。这个计策实现了,宫之奇劝谏虞侯,虞侯不听,只好逃走。虞侯失去了股肱之臣,最后亡于晋。由此看来,在那个时代“美人计”的“美人”,既包括女子,也包括男子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03-11-21 07:44:00 | 只看该作者
清代的文人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说:“杂说称娈童始黄帝”。“娈童”是男性同性恋的古称。也许纪昀的说法不可信。那么请看古籍的记载:《商书·伊训》中谈到“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三风之一叫“乱风”,乱风有四愆,其一是“比顽童”,即男性同性恋。《伊训》是伊尹对太甲的训词。成汤的嫡长孙太甲继位后不按成汤的法度办事,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山西万荣县),由自己执政,并为太甲作了《伊训》等训词,太甲学了三年,“悔过反善”,伊尹将他接出复作天子,要他不要搞同性恋。

《战国策·秦策》中谈到“美男破老(产)”:晋献公想进攻虞国,但害怕宫之奇为虞君谋策。荀息建议送美男给宫之奇,荀息说,《周书》有言,美男破老(或:美男破产)。《周书》全文是:“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武之毁也。”

《国风》诗句中的“狂童恣行”、“终鲜兄弟,维予与汝”、“终鲜兄弟,维予二人”,《郑风·子矜》中的“纵我不在,子宁不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中的“娈比诸姬,聊与之谋”,都极像同性恋。如果这些记载还被认为不足以成为证据,那么下面被后人传为佳话的案例应该是具有说服力的。

余桃:

弥子瑕得宠于卫君。卫国的法律规定,偷偷驾驶国君的马车要判刖刑(砍掉脚)。弥子瑕母亲生病,他偷偷驾驶了卫君的马车回去。卫君听说后称赞他说:弥子瑕真是个孝子,为了母亲,忘记了刖刑。有一天,弥子瑕和卫君同游果园,他采了一只桃子吃,觉得很甜,没有吃完,就将余下的一半给卫君吃。卫君说:他真是爱我啊!他自己不吃,送给我吃。(《韩非子·说难篇》:“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

安陵:

坛是楚王的宠臣,江乙劝他说,靠财产或色相结交朋友都不能持久,现在你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使你维持和楚王的关系,我为你担心。坛问他有什么办法。他建议坛向楚王提出,将来陪同楚王殉葬,这样就可以永远得到楚王的宠幸。后来,楚王游云梦,玩得非常痛快。他仰天大笑说:今天玩得真高兴!寡人万岁千秋后,你能与谁有这样的快乐?坛就乘机哭泣着对楚王说:“臣入则编席,出则陪乘,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
泉。”楚王大悦,封坛为安陵君。(《战国策·楚策》)

龙阳:

魏王和龙阳君同船钓鱼。龙阳君钓得了10余条鱼后掉下了眼泪。魏王问他为什么哭。他答道,臣开始钓到鱼挺高兴,后来又钓到更大的,就想把前面钓到的扔掉。臣现在为王拂枕席,爵位也不低,但四海之内,有很多美人,知道臣受宠于大王,必然会穿上漂亮的衣服来找大王,这样臣就同那些鱼一样了。想到这里,臣安能不掉泪?魏王说,你既然有这样的心思,为什么不告诉我:于是魏王向全国发布公告,谁要向大王谈起美人,就犯死罪。(《战国策·魏策》)

晋朝阮藉的《咏怀诗》中曾谈到安陵和龙阳时说:

“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

……………………………

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

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

在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中,记载着汉朝皇帝的同性恋对象,如高帝与藉孺、惠帝与弘孺、文帝与邓通、武帝与韩嫣、成帝与张放、哀帝与董贤。根据史书记载,他们“常与上(皇帝)卧起”。“孺”本义是乳子、童子,后来又用到妻子身上,最后又用到一种特别的男童以至男人身上,即执行“妻道”或“妾妇之道”的男子、以色媚人的男子。

断袖:

董贤受宠于汉哀帝,22岁就被封为“三公”。哀帝甚至想把汉家天下禅让给他。他姿色美丽,深受哀帝喜欢。不久,他就和哀帝“出则参乘,入则卧起”。有一天,他和哀帝一起昼寝,身体压在哀帝的衣袖上。哀帝要起床,又不愿意弄醒他,就将衣袖割断了才起来。(《汉书》)

两晋南北朝的史书也都有同性恋的记载。《晋书·载记》第十四谈到了苻坚:“初,坚之灭燕,(慕容)冲姊为清河公主,年十四,有殊色,坚纳之,宠冠后庭;冲年十二,亦有龙阳之姿,坚又纳之;姊弟专宠,官人莫进。长安哥之曰: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

后来在苻坚前秦政权灭亡时,慕容冲起兵10余万将其围困于城中。苻坚登城遣使送锦袍与冲,曰:“古人兵交,使在其间。卿远来草创,得无劳乎?今送一袍,以明本怀。朕与卿恩份如何,而为一朝忽为此变。”慕容冲答道:“皇太帝有令,孤今心在天下,岂顾一袍小惠。苟能知命,便可君臣束手,早送皇帝,自当宽贷苻氏,以酬曩好,终不使既往之施独美于前。”(《晋书·苻坚载记》)

这时同性恋没有受到社会的歧视和道德的贬薄。以上是正史的记载,裨史和其他著作中就更多了,不在这里一一列举。女同性恋的记载很少,张心泰在他的《粤游小志》中谈到广州、顺德、番禺一带女子结盟、同居的风气,“谓之‘拜相知’,凡妇女订交后,情好绸缪,逾于琴瑟,竟可终身不嫁,风气坏极矣。”说明虽然舆论即使转而不利同性恋者,但同性恋风不减。〔潘光旦 1987〕

在唐代、宋代和元代同性恋的风气似乎时而盛行,时而收敛。但到了明清,久胜不衰。明武宗朱厚熙“宠狎年少俊秀小内臣”,达官贵人则“昼非金(男戏子)不食,夜非金不寝”,文人儒生“溺于男宠,不问妍媸老少,必求通体”。清乾隆年间学者袁枚在《子不语》、《续子不语》、《随园诗话》,朱梅叔在《理忧集》,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赵翼在《檐曝杂记》,张际亮在《金台残泪记》,浮槎散人在《花间笑语》,钱咏在《履园丛话》,羊公道在《随园老人轶事》,陈森在《品化宝鉴》中都有同性恋的记载。而且袁枚本人与吴下秀才郭淳之间有同性恋关系。 [潘光旦 1987,516-543; 石方 1993,401-413]

由此可见,至少从春秋战国到清代,虽然没有明确的同性恋概念和身份,但同性恋想象和活动没有中止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03-11-21 07:51:06 | 只看该作者
本来都是人嘛,其实有什么不一样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5-3-24 16:34
  •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25
    发表于 2003-11-21 07:59:13 | 只看该作者
    各有所爱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03-11-21 08:51:15 | 只看该作者
    我长见识了, 但是拒我所知,在清朝,除了普通的女妓院,还有男妓院,只是名字比较好听罢了,看来当时的风气已经很盛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1 10:09:24 | 只看该作者
    不过说到同性之爱,与很多超级同人女概念中的,其实是有很大的出入的。
    我一个朋友,也是个超级同人女,迷恋耽美小说,迷恋耽美漫画。
    却接受不了现实中两个非美型的男生在一起拥吻的画面。
    她的话“我接受不了这种视觉冲击。”
    其实关于女孩子支持同性恋的莫大原因,来自于日本的美型漫画与动画的影响,但骨子里,却并非如此。因为她们接受的,只是对于美丽事物的相融。

    TO:GACKT:应该是相公堂吧,《品花宝鉴》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描写。有空你可以去网络上搜索一下,不过这书当年是禁书,我第一次得见缘于森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03-11-21 12:43:26 | 只看该作者
    哪里啊,我在新华书店里就看到过这方面的书,还记得吗,上次你请我吃火锅的时候,我不是跟你说我在新华书店等你的,我就是那次看见的,各位有空可以去看看,有的时候书店里也能挖到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03-11-21 17:58:13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人能否定别人的感情~~~

    欣赏那些勇于去爱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03-11-21 18:00:31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我就是因为看了太多这方面的报道和消息...
    于是就喜欢上男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