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原创]游忆   丰庄黄老师 发表于 2011-4-3 15:46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8:09:43 | 只看该作者
                  
                           常遇春的脚印

     采石矶真是一个奇怪的地方,修炼成仙的定如和尚可以遗留下自己曾在此修炼的影子——三元洞茶干,明朝大将凡人常遇春也可以留下自己曾在这里作战过的足迹。
     踏着曲曲弯弯的山道,钻竹林,过松影,攀石阶,沿长江一侧,向上攀登。眼前豁然开朗,发现自己已经站在高悬空中的巨石上,前面无遮无拦的江面,江水滔滔东逝,春风柔柔扑面,探头向下望,距离江面十多米,水势汹涌,拍岸轰鸣,脚下觳觫。巨石寸草不生,临江一边有拇指粗的铁链圈着,人不能靠近。难道这是怕人投江而设?
     巨石沿江一边向下凹陷半尺,赫然一只巨人的脚印,深深印在平整的石上。
     这就是明朝大将常遇春留下的脚印。
     采石矶悬崖峭壁,兀立江流,与天门山夹江对峙,“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形势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常遇春26岁投奔朱元璋,自请任先锋。朱元璋连收留都不肯,说:“渡过长江再说。”
     朱元璋在渡江中,前有元军坚守,后有元军大船追击,江上炮火隆隆,险象环生。常遇春飞舸而至,一手拽住迎面刺来的长矛,一手挥搠刺死元兵,顺势跃上采石矶,一战而定。常遇春立下大功,被朱元璋留下委以先锋重任。这一留下就造成了他的短寿,40岁被自己手下刺死。
     常遇春如天神下凡,神勇无比,踩上采石,用力过猛,竟在石头上留下深深脚印。那是一只历史的脚印。后人站在这里,脑海中自然而然翻腾起江面上炮火连天的场面,一将身披烈火,从船头飞身而上。
     我站在大脚印前,正在沉思这常遇春哪里来的这般神力,难道朱元璋这个酒肉和尚真的有那么大魅力?忽然发现旁边树立一木牌,上有一段文字,说的是原来那块雕有大脚印的石块经多年风化,已经掉入江中,现在这个脚印是人工雕刻的。
     看着这段文字,我不觉笑出声来。原来的那个脚印不过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奇迹,人们闲来无事,穿凿附会,把一个凹形说成什么常遇春脚印。现在竟然有人当了真,弄了一个假的在此。
     这个常遇春真如欧阳修评介三国赤壁英雄所说:“固一世之勇也,而今安在哉?”我看 所谓历史,“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想穿了也不过就是供人饭后茶余谈笑的资料而已。


       

此贴由 丰庄黄老师 在 2010-09-30 14:53:21 最后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8:12:3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翡翠兄鼓励,也谢谢冲动兄看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5-19 12:3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23
    发表于 2010-9-29 19:55:27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看过英烈传,我总以为常十万是病死的,原来也是他杀。
    真的感叹小说家的牛皮,关于他的死还用到了玄学,预言了他四十而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9-30 15:09:3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常遇春实在是个小强盗,23岁就上山。他投奔朱元璋,原因是山寨里饭不够吃,朱元璋见这么一员大将,竟然找上别人,心中不爽,所以一开始不愿意收留他。朱元璋说:“你来,无非是为了你们山寨上粮食不够吃。吃饱了,你和你的弟兄们便可以走了。你原有你的主子(山寨上的刘聚),我不便留你。”
         是不是史实,不清楚。
         采石矶脚印,神仙预言他40岁死去,都是小说家胡言。不可信。不过,实在有人信,也无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9-30 15:17:38 | 只看该作者
                      
                              侬道横江好

         进采石公园,来不及瞻仰太白楼游常遇春大脚印,便径直来到横江馆。
         高耸入云的古松树丛中,一块硕大的平台,青石铺地,迎面一间双坡屋顶的房舍,走到这里,不觉肃然仰止,这就是伟大诗人李白曾经驻足的地方。
         馆分一厅两室,窗棂紧闭。我只能从门缝张望,厅中一桌两椅,几条条幅,左右两室各架床铺两张。据《当涂县志》记载,横江馆始建于唐朝,年代久远,虽历经修葺,似乎过于古朴简陋。
         我们立平台上,透过绿树,对岸遥峰远树,依稀飘渺,江面点点白帆,悠然陶然,除了作为点缀偶然出现的一艘现代巨轮外,恐怕如万古不变的滔滔江水,永远缓缓流逝。见面不如闻名,横江馆不过尔耳,渐渐地,失望弥漫心头。
         等到我们回头补游赤乌井,捉月台,三元洞,腿也软了,腰也酸了,口也渴了。山上下来,见江边停着一条木船,便不管三七二十一,踏上船讨水喝。
         那是一条普普通通的木船,恐怕同几千年前常遇春大吼一声跃上采石矶所踩的那艘战船相比,也进步不了多少吧!船舱里一对青年男女,见我们进舱,顿时满脸绯红,羞态可掬。船上除了书,最显眼的要数书上那块镇纸,活灵灵一座横江馆缩影。女孩子笑盈盈捧出一只大西瓜。看样子两人是“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的一对,一千多年前李白诗景的再现。
         我们吃着西瓜,谈论着李白《横江词》言过其实的描写。那男孩子脸上渐渐露出愠怒,伸手一按旁边的录音机,舱中立刻响起呜呜的响声,如虎啸似狼吟,像海啸压顶而过,那是什么声音?我们面面相觑,愣住了。
         这时,云色浓重,风浪渐大,男孩子解缆催舟,邀我们同游江上。
         采石山顶随着船身晃动,渐渐远离,横江馆融入青山,一艘巨型货轮驶过,江涛汹涌澎湃,如连山喷雪,耳旁不知是风声还是涛声,洪钟轰鸣,人心森然,令人不能久驻。原来牛渚河口江底三股急流交叉,即使水面平静,水底亦漩涡暗伏,所以李白有“狂风愁杀峭帆人”之句,男孩子却操舟自如。
         从女孩骄傲的口气中,我们知道,男孩是这里的水文员,在读业大,录音机里是他采集的水流资料。“老师一句牛渚河是研究长江水文的好地方,他就当了真。”女孩子嗔怪地眄了男孩一眼。
         木船在风浪中徐行。身在这幅动态的水墨画中,我心中忽地跳出李白的诗句:“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日三风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我望望那男孩子,想:生活带着古老的痕迹前行,如果李白和我们同在,一定会改道:“侬道横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5-19 12:3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26
    发表于 2010-9-30 19:50:06 | 只看该作者
    恐怕同几千年前常遇春大吼一声跃上采石矶所踩的那艘战船相比。
    语误啦、
    游风景还顾风情,闪亮了下。我的建议,是不是可以用一种如坐下来聊天谈话的情景来叙述,去掉些文绉绉的东西,把读的人不知不觉的带着跟你一起游忆。呵呵,这只是我个人的建议。
           

    此贴由 翡翠乌鸦 在 2010-09-30 19:56:35 最后编辑
           

    此贴由 翡翠乌鸦 在 2010-09-30 20:00:47 最后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10:25:1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乌鸦兄指正。
        真的糊涂了。看着“语误”两字,还愣了半天,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再一看,几乎笑出声来,明朝至今不过几百年,这个姓常的怎么会距今“几千年”。错了,错了!
        谢谢乌鸦兄的建议。
        朋友几个,清茶一杯,坐而论道,遨游天下。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情节安排,不过这样一来,就逼得我把故事编完整,如《老残游记》一般,在下哪来这种本领?像我现在这样写法,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哪里。多自由!看的也自由,高兴就看几篇,不高兴就不看。
        嘉网上爱看这种比较“纯”的文字的人似乎不多。所以我真的从内心里感谢乌鸦兄。
       
        以前还有个“pepe”常看我的文字,自从发现我是“为老不尊的玩意”,发誓“懒得理你”以后,这里不热闹了。我多希望他回来,恨不得敲着脸盆,出去喊呢:“x兮,回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5-19 12:3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28
    发表于 2010-10-2 13:30:48 | 只看该作者
    或许人家pepe跟你是在玩幽默,说不定他偷偷也看。
    语误的出现有时也很有趣很有味。
    谈论下李白,李白诗句里用的词大都很简单很通俗,可是他居然能组织的非常好,让这些俗的文字一下子充满了仙气灵气。杜甫的也是,苏东坡的也是,朱自清的也是,历来的文学家们几乎都有这个本事,能把俗的化成雅的。我们回顾他们的文字,竟然会发现,这些诗歌即使是读给不识字的人听,他们也能听的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10:50:35 | 只看该作者
                  
                            别峰庵里说鲥鱼

         鲥鱼与熊掌、鹿唇齐名,古代被列为八珍之一,可是它出水即死,想吃活鲥鱼只有到镇江金山、焦山一带。据说那里有现钓鲥鱼招徕游客,我们游焦山当然想一快朵颐。
         玩罢幽静的华严阁,寻觅肃穆的定慧寺,漫游高耸的观澜阁……怎么也没找到卖鲥鱼处。走累了,我们便坐在别峰庵郑板桥读书处说起鲥鱼来。
         “三千里路不一日,知毙几人马几匹。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鲥鱼呈至尊。”鲥鱼历来是皇帝御膳贡品,是同权势连在一起的。
         解放前,鲥鱼上网,首先得进贡蒋介石和陈果夫,一是国民政府总统,一是江苏省政府主席。进贡鲥鱼的制度始于明朝,盛于清朝。进贡时,“每三十里为塘,竖立旗杆,日则悬旗,夜则悬灯。通计备马三千余匹,役支数千人。”“州县各官督率人役,运木治桥,凿石治路,昼夜奔忙。”那情景同“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相比,声势浩大气势雄壮不知几多倍。
         统治者为一己私欲,如此劳民伤财,有良知和胆识的大臣当然反对。清康熙年间,山东按察副使张熊麟为此写奏本要求取消这种进贡。不过,在权势面前这种声音毕竟微乎其微。
         “读书人是无法消受鲥鱼的,据说苏东坡到苏州称自己不识鲥鱼而遗憾一生,我们游焦山而未谋鲥鱼一面,也将遗憾了。”一同伴说罢,大家哈哈大笑。
         笑声引来一位陌生老先生的不满:“罪过罪过,你们坐在这里说这种话,不怕亵渎了板桥先生么!”他指指板桥读书处的石刻说,郑板桥也是极会吃鲥鱼的,他说“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当时许多人认为夏令食鲥鱼为宜,他却说鲥鱼与春笋都是三春时令佳肴,以春食为上。三春鲥鱼体内脂肪最为肥厚,此时食用比夏天更鲜美。清代文学家袁枚也说“有先时而见好者,三月食鲥鱼是也。”
         鲥鱼银鳞细骨,体形细而长,“河豚过后无珍味,直待鲥鱼始值钱。”俗话说“拼死吃河豚”,河豚的鲜味引得人们以死相拼,鲥鱼鲜味与之并驾齐驱,可见其美。老先生说,以前他吃过焦山长江鲥鱼,那味道与如今人工喂养的绝对是两回事。鲥鱼平时生活在海里,五六月间才游入淡水中产卵,此时在长江中方能捕到,秋风一起,就见不到长江鲥鱼了。“你们想吃长江鲥鱼,明年来兴许能碰上。”老先生说。
         身后秋风飒飒,落木萧萧,晚秋的风吹在身上凉凉的,令人不能久驻。我想,以权谋鱼的毕竟比清廉的少,凡事都讲机缘,我们来的不是时候,以后机缘到时,再识长江鲥鱼不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11:25:18 | 只看该作者
       
         李白在做官方面很不得意,“而我竟何辜,远身金殿旁,浮云蔽紫闼,白日难为光。”得不到掌权人的欢心,这时,他写出来的文字,是最好看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无拘无束,多自由,但他还是有点失落。
          说实话,我比较喜爱看婉约的诗词,“凄凄惨惨戚戚”,特别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活写出一个娇嗔女子的口吻,有点卖弄,有点责怪,更多的是惊喜,让人听了也舒服。
         “白发三千丈”,“银河落九天”,“白浪高于瓦官阁”……同“欲与天翁试比高”,“坐地日行八万里”都是豪放派,有点“大跃进”味道,还是和谐,软着落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