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qiuxiazhuren 于 2012-7-4 23:31 编辑
八十年代的时候,上海知青义无反顾的要回来,不仅仅是因为乡情;同样是八十年代的时候,外地人开始向上海涌进,这两种情况中有个共同点,就是上海比外地哪个地方都好,好在哪,经济说明问题。再后来,教育资源也开始向大城市倾斜,拿高等教育来说,同样是高考,外地考生进北大、复旦要比京沪生难的多,这个大家都清楚,211、985高校多数在京沪;然后,再后来,医疗改革后以京沪为龙头的经济发达地区同样比中西部绝大部分地区利益分配到人要高得多。。。。。再者,政策倾斜下、地理位置的地利下,以上海为标志的沿海地区拥有绝大部分内陆中部地区无法比拟的吸引国际、国内金融投资的优势,这里就业机会一个镇可能比贫困地区的一个县的就业机会还要多。。。。。。如果能切身看到内陆贫困地区人家是怎么过日子的,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能读点书的人都想办法进京沪,没文凭的也来淘金,尤其是这些没文凭的粗人,他们思维能说是无意识的,挣不到就偷,挣得少也会偷,这不仅仅会发生在上海,哪个地方都会有这个现象。社会现象是要问根源的,现在这个社会的群体行为表现哪一样不跟经济挂钩,马群怎么走道、如何觅食取决于拿鞭子的人。现在社会应了个古话说笑贫不笑娼,当挣的钱多钱少成为衡量人混的好歹成为是硬道理,才是悲剧。。不仅是上海,哪里都害怕外地人,哪里都不敢不送小孩上学、哪里都不敢夜不闭户,哪里都已经开始习惯性白天都关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