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刀笔论史]大国梦断六百年--郑和船魂   刀笔小吏 发表于 2005-8-12 22:03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5-9-2 13:56
  • 签到天数: 2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11
    发表于 2005-8-3 14:33:54 | 只看该作者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吧?

    历史没有学好~所以不敢妄加评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05-8-3 15:00:35 | 只看该作者
    我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05-8-3 20:04:48 | 只看该作者
    题外话:yeshuwei大人为何取个小号来发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8-3 20:37:30 | 只看该作者
    不要叫我大人,已经有人骂我官僚了。
    我这个主号是用名字的,[yeshuwei论史]不好听吧,还是[刀笔论史]顺耳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05-8-3 21:02:33 | 只看该作者
    路过

    再次路过

    此贴由 不度夕阳醉 在 2005-08-03 21:17:06 最后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05-8-3 22:38:17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很崇尚马克思在历史领域的“必然说”。但有时候想想,很多事情真的很难说是偶然还是必然。
       划时代的历史时候很多都是由太监创造的。郑和与海、蔡伦与纸,这也能用历史的必然来解释吗?(与此高度类似的是东方不败和葵花宝典,黄裳和九阴真经)

       感觉中国人历来不缺乏实现伟大壮举的能力,但中国人却历来缺乏对自己伟大壮举意义的理解。作为防御工事,世界上无出长城之右;世界最长的京航运河,其重要性远比不上比它短多了的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
       没仔细想过其中的原因,初步认为还是由于我们的”“天朝大国”思想背景的作祟。既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么中国人思想中的“世界”实际和中国是一样大的,在我们所能认知的地理范围内进行的活动,自然就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也就不可能实现类似欧洲人那样的全球性历史企图了。
       再往上推,这天朝大国的思想又是哪里来的?个人认为还是受大陆情结(即红色情结,与海洋情结或称蓝色情结向对)影响。历史上,通过通商和战争,我们曾与欧洲那么接近,我国自古以来通过陆地媒介的全球化交流从来没有落后过,落后的是以海洋为媒介的交流。
        中国人对海洋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受固于大陆情结的影响,海洋对于国人就是个神秘的后花园,神秘莫测,但有充满了幻想和刺激。于是朱棣就派个仆人代替自己去实现这个探险的过程,完全就是一种游戏休闲的心态,满足一下好奇心而已。
       而欧洲人不同,民族关系复杂,人多地少,矛盾突出。海洋的开拓程度和通过海洋与邻邦的交流程度对他们是生死攸关的。这就不是玩的心态了,是玩命的心态了。
       基于以上背景,形成种种历史结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这也有助与我们理解为什么在文化和思想上我们总和日本格格不入。日本虽是我们的邻居,但由于地理原因,其实质确实欧洲式的蓝色性格。
       有人说为什么东南亚的一些岛国不像日本看上去那么讨厌呢?
       一方面、由于中国历史上在东亚的强势主导地位,整个东亚的文化实际深受大汉文化影响,一定程度上被我们同化了;日本和我们交流主要集中在唐代等比较开放的朝代。而我们处于开放朝代时的文化又是比较普遍性和世界性的,较少具有典型的民族个性,所以能影响别人的时候缺乏交流,有交流的时候又没性格。因此我们的文化和民族性格一直未能实质性的影响到日本。
        第二方面,蓝色性格的形成不只成因于岛国的地理位置,岛国的地理位置是蓝色性格的特征,其要件却是资源匮乏。欧洲的资源绝对值不算匮乏,但人口多,矛盾杂,对资源的争夺导致了相对的资源匮乏。日本却属于天然的资源绝对值匮乏。而东南亚诸岛由于地处亚热带,气候宜人,资源充沛,所以难以形成真正的蓝色性格。
           

    此贴由 season 在 2005-08-03 22:48:41 最后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05-8-4 08:45:3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刀笔小吏 在 2005-08-03 20:37:30  发表
    不要叫我大人,已经有人骂我官僚了。
    我这个主号是用名字的,[yeshuwei论史]不好听吧,还是[刀笔论史]顺耳...



    YE大人,按照你们一家的猪大人的话说,就是被骂的版主至少是做事的(不过他倒是没有说做的事是对是错哦)
    所以就算有人骂了你,那不是在同僚中间帮你证明了一下么.
    所以你应该更坦然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4-11-3 15:44
  • 签到天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18
    发表于 2005-8-5 12:11:26 | 只看该作者
        season兄司法考试如何了?多来品论作客哟。
        关于郑和的远行,在下再补充几句。
        中国的古代的外交,实际上是“家天下”思想的国际版。中国君主是天下共主,所有的“外国”自然成了藩属,“入朝纳贡”成了唯一的国际准则。
        实际上,周边的小国也乐于有一个强大的宗主充当保护人。所谓的“贡奉”是微不足道的,“天朝”返还给他们的赏赐远远大过贡奉。
        于是,郑和的船队实际上成了宗主与藩属之间的沟通纽带,用天朝的物力去维系这种“大家庭式”的国际关系。
        但这些“小辈”实在太过遥远,当中国政府感觉到所承受的人力物力太过沉重时,很自然地做出了停止远洋活动的决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10-9 16:39
  • 签到天数: 731 天

    [LV.9]以坛为家II

    19
    发表于 2005-8-6 13:43:21 | 只看该作者
      时下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流行的解读之一是“宣德化而柔远人”,推行明王朝的“礼治”外交,同时发展“朝贡贸易”。但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朝却面临着“钱荒”。当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货币流通,但由于铜和银(当时还只是民间流通)的储备不足,因此货币总量不够;再加上当时朝廷南北作战,还要迁都北京,更加剧了“钱荒”。1492年的哥伦布,从西班牙海港出发,向正西的海洋深处驶去。1497年的达·伽马,经好望角抵达印度。1519年的麦哲伦开始了环球航行。这三人远洋探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黄金。据说哥伦布在大西洋航行不到100天的日记里,曾有65次提到过黄金。
      共同的黄金饥渴背后是因为当时欧洲正在闹“银荒”。15世纪,实行金银本位的西欧经济发展,市场的扩大要求有更多的货币来支持商品的流通。同时在对外贸易中,欧洲的金银不断外流,加剧了欧洲国家国内金银的缺乏。
      “于是在16世纪上半期以前,欧洲国家产生了一种炽烈的‘黄金渴望’。”我国经济学泰斗陈岱孙在解释欧洲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时说。
     郑和这么费时费力七下西洋,似乎也只有从“冲着黄金白银去”才解释得通。郑和希望通过国际贸易,用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换回中国急需的贵金属。
      然而不巧的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时候,正好碰上欧洲的“银荒”。欧洲禁止金银输出。所以,从郑和随从的记事日记中可以看到,中国产品换回来的几乎都是珠宝、香料、珍奇异兽等,很少直接提到黄金白银。
      正是由于通过国际贸易换回贵金属的努力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货币的力量》的作者李锦彰猜想,这就是为什么在郑和去世后,明朝冻结了这种官方远洋航行的原因。
      不知道是不是运气不佳,郑和是向阿拉伯地区航行,甚至还抵达了非洲东海岸。但是当时全世界黄金年产量的大约80%都来自西非。
      而笃信地球是圆的欧洲人,却无意中发现了盛产黄金白银的新大陆,不仅化解了欧洲的“银荒”,而且为一个全球化贸易时代拉开了序幕。从经济上讲也许这正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因之一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4-11-3 15:44
  • 签到天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20
    发表于 2005-8-7 15:26:1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读到一则我党官方的关于郑和的宣传资料,当中写道:“与西方海外殖民的暴力方式相比较,明朝的海外事业却要相对和平得多,并不过分渲染武力,也不以殖民征服为主要目标......”
    看了之后,第一个感觉是“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西方的航海以及之后的殖民运动,的确给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明朝的和平航海也并非是摇着橄榄枝的使者。中国之所以不进行海外殖民,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那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的,一个是重农抑商,一个是重商主义,两者相较,高下自然明分。
        在生产力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国家落后了世界一大步,在我读来是切肤之痛,有关报章居然形容为“和平发展精神”,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