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8 05:05 |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我们看到了太仓的风流传承
几次"经过"太仓这座小城,却从没感觉太仓之小,而领受其文化之大,这从每一人身上散发出的文化气息与其他城市人明显不同,那就是对读书的热爱。
即是一个出租司机,都曾对我随口说出从不看刘心武在电视上讲的"秦学",美其名曰那是娱乐。非学界中人都有如此高见,这不得不让俺对太仓人肃然起敬!
太仓风流传承至今,离不开太仓为中国贡献的300多名进士,也离不开绝代琴王徐青山与大学者陆世仪等等"甄士隐"一样的隐士;也许,更进一步地说,正是无数的太仓隐士才培养出了些许翘楚人物,譬如吴梅村的大名自然比其父亲吴琨有天壤之别,王世贞之父王忬虽贵为兵部尚书,但不是研究者则很少人知道。
毛泽东曾风趣地说过: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其实,此类话早已有之,即是清代红学家太平闲人张新之说的:"《红楼梦》借经于《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是王世贞笔名一说,几乎成学界公论;衍生小说《金瓶梅传奇》则是另一家之言,当然,这是少数派。所以,有志于小说者,自然也可以写个王世贞版本的《金瓶梅传奇》。
曹雪芹是笔名,目前逐渐引起学界重视,吴梅村初创《石头记》一说也如星火燎原之势在迅猛传播,小子不才,也创作了成书过程的电视剧本《红楼梦传奇》,主要演绎吴梅村生平,特别是"秦淮八艳"故事。
胡适曾言:"大胆假设,小心考证"。也因此开创了新红学,即是目前走向衰落的主流红学——曹学。
胡适红学,已近百年,其大胆假设《红楼梦》作者是曹寅家雪芹一说("实名制"),自然是一家之言,也有其方法存在的理由。
那么,我们今天假设王世贞创作了《金瓶梅》与吴梅村创作了《红楼梦》,也是可以进行文献与文本考证研究的。
当我们把这两个假设放在一起,自然发现一个最大的交集,那就是二位大师都是太仓人!
王世贞创作《金瓶梅》笔刺严世蕃(西门庆),吴梅村创作《石头记》笔淫庄妃(贾母与凤姐),二人皆"负两司马之才。",都是用春秋笔法写历史,如果说王世贞创作《金瓶梅》是写明朝内讧的话,吴梅村创作《石头记》则是写明亡清兴之痛与南明内讧之骂!
二人都是太仓人,文化传承正是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所以,《红楼梦》是《金瓶梅》的净化版,可谓是水到渠成春暖花开,再自然不过的了!
黛玉的《葬花吟》,带有鲜明的吴梅村的"娄东体"特色。我们遍查1644到1764年间,只有一人能写《葬花吟》,这就是吴梅村——李杜后中国最伟大诗人,可谓"后无来者"!
观看洪昇与高鹗等人的诗歌,完全不是《葬花吟》的风骨,可见不是原创作者。 曹家雪芹,更是无此文化底蕴。
从诗歌传承而言,吴梅村"宗唐",钱谦益"宗宋",吴梅村宗的是诗人,而非唐朝帝王,所以我们看到红楼里很少对大唐帝王的赞誉,然而对大唐精英文人,却是如数家珍。
其实这也是明代显流诗潮的传承,后七子和前七子一样传承"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宗唐抑宋,王世贞自然是翘楚人物。
王世贞为父申冤,积极求进,吴梅村给人的印象是软弱,但早年也是敢于弹劾首辅大臣,以致"直声动朝右"。
王世贞晚年"隐居"太仓"弇州园",独领文坛二十年,意气笼盖海内;吴梅村中年即投资人生最大项目,爱上"梅村"之园,但内心深处却是:"胸中有耿耿热血",一直被认为是黄道周与钱谦益之后的文坛领袖。
王世贞晚年好读白居易,有《将军行》等复古之作;吴梅村的《琵琶行》与《圆圆曲》等,更是白居易叙事诗的升华。
王世贞酷爱戏曲,有《鸣凤记》;吴梅村更是有《秣陵春》等三个剧本。可见二人一手写雅人之诗歌,一手写"引车卖浆者"看的的通俗作品。
王世贞之时,昆曲还在萌芽,吴梅村之时,昆曲已经飞进万家,如果说《金瓶梅》是北杂剧特色,《红楼梦》则是昆曲风味,"南北西厢"的不同剧种风味正是这两部小说的区别样板。
以上比较,只是抛砖引玉,请更有学问者进行深入研究,下面则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做些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