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教育,中医教育是否也算呢?
吕炳奎(1914-2003),上海嘉定人,十五岁初中毕业,拜嘉定县名医汪志仁为师,勤奋刻苦,十九岁即挂牌应诊,不久便成了方圆几十里有口皆碑的年轻名医。抗日战争爆发不久,血气方刚的吕炳奎弃医从戎,毅然投身抗日队伍。他于1938年变卖家产组织嘉定外冈游击队,是当时上海郊县三支抗日武装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之后还领导苏北海防纵队,曾缴获了敌人一艘坦克登陆艇,成为解放军历史上拥有的第一艘现代舰艇。
吕炳奎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并留下了腿部的残疾。现代京剧《沙家浜》和电影《51号兵站》就是根据他的经历创编的。
新中国成立后,吕炳奎又重返医林,担任了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兼党委书记。江苏省率先组建了全国第一所中医院和中医师资进修学校。在省委书记推举和老中医的极力要求下,吕炳奎亲自挂帅,出任校长。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中医人才,编写了全国第一部中医系列教材。1956年,吕炳奎受命出任卫生部第一任中医司司长,成了中医界的最高领导,被广大中医同仁亲切地称为“中医司令”。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刮起了一股歧视、排斥中医的歪风,面对这股歪风,吕司令拍案而起,奋起抗击,慷慨陈辞,据理力争,英勇地保卫中医国粹,保卫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珍贵的历史遗产,立下了不朽之功。1958年,吕炳奎主持起草了《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毛泽东主席在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标志着吕司令领导指挥的“中医保卫战”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吕炳奎自1933年悬壶,迄今60余年,门生遍四海,桃李满天下。一生救人无数,以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闻名于世。尤其擅长治疗温病、肾病、肝病和疑难病,在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独到的建树。1984年,为致力推进民办中医药的发展,不顾晚年高龄体弱的他创办了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并建立分校34所,培养了3万多名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自胡军编著《生死判官誰來當》 题外:发现嘉定是个和中医蛮有缘的地方,上面说到的吕老,是新中国卫生部第一任中医司长,感觉应该是副部级吧,主管中医。而目前卫生部主管中医的副部长也是嘉定人,希望嘉定的医疗水平能越来越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