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一游。
苏州河上太爷庙
市中心中山路桥西侧,苏州河(上海第一大河,亦名吴淞江)上的第二个渡口叫陈家渡。
小时候,我去“浜北”(现长风公园一带)捉蟋蟀,总要从这儿过河。老船工对过河人是“承包”的,手一招,他便划来接。身边方便投一分钱做渡资,不方便时,老船工亦不计较。夏天,到河里游泳,一个猛子扎下去,捞起不知从何处漂来的西瓜,我就坐上渡船,与老船工分享。
陈家渡的来历要从渡口附近的周太爷庙说起。
周太爷叫周中鋐,清雍正年间任松江知府。民间传说,他在任上调动成千成万民工,兴修吴淞江,钱粮不够时,宁愿拖欠上缴皇帝钱粮,也绝不少发民工一分一厘。河道修成,他被逼投河自尽。据史书记载,他驾舟指挥大坝合拢时,被激浪冲下河殒命的。写书的总是按照上司的主旨编写的,所以,老百姓更欣赏民间传说中的周太爷。
为了纪念这个好官,百姓们自发为他建庙。官方叫它“周太仆祠,老百姓叫它周太爷庙。
周太爷庙有三怪。光绪年间设厘捐局,庙里住官员,国民党时期,庙里住过兵。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庙里住过两个尼姑,一个二十来岁,一个才六岁,古佛青灯,晨钟暮鼓,香火兴旺。解放后,青年尼姑嫁了人,中年尼姑进厂当了工人。庙里不住和尚住尼姑,可以说是周太爷庙的一怪。
第二怪是老爷不“出会“。是庙总有”老爷“,有老爷,逢年过节总会有人抬去“出会”。据说,庙修成后,周太爷托梦给爱抬桥子吹喇叭的人,你们要出会,就必须把我修过的大河小浜都兜到。周太爷修过的河多得数不清,十天十夜不睡觉都兜不过来,人们只得知难而退。
第三怪,门前插双桅杆。庙宇门前竖一根旗杆并不奇怪,周太爷庙前竖的是两根旗杆。据说,周太爷庙十分灵验,“岁时报享,祈祷皆灵”,道光皇帝等对此多次作过御批。有个财主,儿子患绝症祈祷周太爷,病好了来还愿,周太爷托他一梦,要他在庙前竖旗杆两根。庙门临吴淞江,河道呈s形,潮势汹涌,船只难渡。财主从杭州运来两根巨木,在庙门口一竖,顿时潮平水缓。
周太爷庙在吴淞江“浜北”,浜南周家桥一带的百姓去烧香十分不便,附近陈姓人家择潮水平缓处设立渡口,接送过河人。陈家渡由此而来。
如此为民工着想的一个人,他的庙宇现在竟被拆掉了。是不是那些拖欠民工工资的人干的?或者那些死了也想出风头的人干的?不得而知。
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动船代替了人工摆渡;七十年代末,渡口架起古北路人行桥;本世纪初,大桥飞架南北,汽车、行人,非机动车分道行驶,成为苏州河上又一道靓丽风景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