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说民族感情宣泄,我们就谈民族感情!
1,日益高涨的仇外情绪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Nationalism )是1789年由法国教士奥古斯丁•巴洛最先使用,用来指称推翻封建君主政体的一种社会力量。
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最浅的是排外。这也许正好击中了当今中国流行的民族主义思潮的实质,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其主要特征就是排外,而且容不得任何不同的看法,否则就被扣上汉*的帽子。我们能够从正式报刊上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一些暗示,舆论并没有公然地号召排外,但宣传的口径容易让人误解,似乎中国总是得到外国的仇视和不公平对待,每个国人即使不有所行动也应该表示愤慨才是。而在互联网上,每当公开媒体披露类似消息时,立刻就会找来铺天盖地的发言响应,而且,有一些非正式组织利用网络一直不断地传播着这类声音。仇外的对象以日本为多,其次是美国,印尼。而对于日本的仇视,似乎已经深深植入国人的基因了,仇日心理在年轻一代人的比例似乎比那些经历过日本侵华战争的人还多。这些年轻人没有对那场战争的切身体验,甚至不怎么了解那段历史,但谈到日本人时都义愤填膺,发起了许多“抵制日货”的活动。这些年轻人现在有了个专门的称呼“愤世青年”(简称“愤青”)。我曾仔细留意了一下网络BBS的有关发言,据粗略估计,发言中比较冲动的大多看来是40岁以下的人,而且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特别多。他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长在中国改革开放,国力不断强大,生活越来越富裕的时代,基本上吃喝不臭,使用的多是进口的产品,过着高质量的生活。因此有些外国人讥讽说,这些愤青高喊着抵制日货的口号,一边爱不释手地摆弄着日本的摄象机,使用着日本的进口家电,很难和他的主张联系得起来。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应该说,这种层次的民族主义虽然无益,毕竟害处也不大,因为肤浅所以影响也不大。更为令人不安的是,中日国民间的互相仇视和厌憎,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国的经济,政治甚至民间交往。这对于亚太地区隔海相望的两个大国都是不利的。
2,经济发展是国家利益的核心要素
狭隘的民族主义无论产生于何种土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是一种自身民族感情的过度膨胀,从而变得忽视或敌视其他民族。任何有凝聚力的民族都会有民族精神,但这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清楚的分野的,后者有两种倾向,要么更封闭要么更具侵略性。中国自清代中叶以来,政治越发封闭,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的主流社会,变得越来越落后。而落后是要被人欺侮的,政治经济上的弱势和高傲的民族精神,反而导致国家更加封闭。而二战时的纳粹德国,在民族复仇的鼓动下,迅速武装起来,高举种族主义旗帜四处扩张侵略,给世界造成重大创伤,是另一个极端的例证。狭隘的民族主义让我们无法保持正常的心态和眼光对待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偏离了发展的方向。
3,狭隘的民族主义使国家偏离理性的发展轨道
"和日联美"是正确的战略,也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气度,并不完全是当时局势下的无奈选择。中国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重新进入国际主要国家行列,经济日益发展,国势日隆,引起了各国瞩目,必然破坏以前形成的大国间均势,对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产生威胁,在一片中国威胁论调中,很容易成为出头的椽子,成为众矢之的。这也是产生过激的民族主义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国人的经济实力和地位越高,就越发不能容忍别人象以前那样对我们的态度,而因为惯性的力量,其他国家可能越发警惕中国,进而联合采取限制政策。在这样的国际政治环境中,为了发展,国家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方针,这就要求对激进的民族主义的摈弃,要以和平的手段最大限度争取发展的空间,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观点。在民间存在的仇日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也无可指责,但作为国策却不能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待,需要政治家的勇气和远见卓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