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1191 回复:5
发表于 2002-6-10 13:14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实话闲说之二
解读余秋雨
平生自好就是爱看点儿书,年少时的武侠书、言情书,看多了金庸、琼瑶、梁羽生,便有了呼鹰狩犬、意气风发的激情岁月。间夹不时沉淀出的绿肥红瘦的清照式的海棠春景,两相轮回翻覆,以品味几回侠骨与柔情的强愁情节。后来结婚生女,完善了人伦的一场应景,渐渐与书相隔冗长。弹指十年,物景俱非。在匆忙于求生的奔波之中,也便曾渐远了品书的人生格调,在孩子的咿语中寻求与付出人性的可贵。然而,十年之后,重拾书文,其恰恍如隔世。匆促间与书文竟已体味不出那份“落霞与孤袤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相融境界来了。
那天妻子买回一本《余秋雨文集》,厚厚的一大本,其间收集了秋雨先生的五本散文集子。想来不大可能是正本,因为书商书刊、出版社俱不可信,尽管如此,却惟有文字才是不可贬赎的真实。于是,平和地冲一杯茶,平和地点一枝烟,平和地坐在久违了的书桌前,拧开台灯,翻看神往已久的秋雨先生的作品,细赏那捻熟而久违的文学情感。
对于文化人格的推敲,上至孔孟,中接程朱,下乃至王国维等。历代大师警醒了许多可贵的应时文章。草草读罢,却总因时已不再,在认可与不认可的反刍中,便出现了白居易诗中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复杂的迷朦感。当然,其间有的是距离美。遥想的美文与情感在距离的屏障之前,就频频出现不真实的感觉来。
拜读了秋雨先生的文化感受之后,一种认同感于不知不觉中油然升起,仿佛是拥持了走进中国文化库的密钥。文字美、意境美、人格美……在饱经历史付于的沧桑之后,重回了我们面前。文化若苦旅,其所揭示的真实,以及由文化自身所引发的几经背叛,重创了曾经优美的存在。最终在潦倒之后,重新站起,走入人类,溶入群体人文中。
厚厚的一大本集子,着实令我观赏、揣摩了良久。不得不佩服秋雨先生对于文化这一巨大的命题所作出的超越众人的审慎的评议,城市文化、人文文化、人格文化……。对于社会心理的认真剖析入木三分。看书学做人,沉浮十截的迷惘,在秋雨的书中终可见本我的轮廓。
好象有了一些为自己重塑未来的朦胧感觉,在对秋雨先生的警醒的作品作了一些初浅的阅读之后,我还真有那如夜航船突见航标灯的惊喜。
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是累积了二千多年的沉淀,参入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倾向。使历代文人总显得与社会在总体意义上的脱节。便总也有曲高害和寡的感觉。尽管文人们也曾抗争于俗流,兴建什么魁星阁之类的建筑。事实上只是凭吊一番古意罢了。文明与蛮荒的较量,在许多场合都是以野蛮对文明的蹂躏为现实结果。文明的一次次败退,既是统治阶级的需要,也是在根本上摆不脱奴隶社会统权意识的复辟。于是,踏入官场的文人不再是文人;还没能踏入者则为能有进阶之身而苦撑苦拼。秋雨先生的散文在追仰古风的浩然正气中时时加了入了对文化进程中的研判,同时点明了文明开化的崇文学风是一切辉煌时期的充要条件,这正是大家同感的。
余秋雨的随笔文化,同时让人感受中国历史文化极具多层次的品味:小桥流水的柔美,大漠风沙的粗犷,沧海变幻的无情……在秋雨先生笔下,透过赏析的滤色镜头,其美各显其中,意境悠远。《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等美文既让人感到历史的悲哀和无奈,却又让人感受文化在二千年来的不可烟灭的一如春草般断续枯荣的不死情节;城市格局与人的素质落差,然而社会主流与城市进步的可瞻性。历史承载过去却又寄望未来,前人的启盼后人审视使我们不得不慎思今天。
读秋雨散文,有着一种孤寂中的沉迷,有着一种入世与出世的思想互换。如佛学、如道学更为儒学,语调平朴而精华隽永。
读秋雨散文,在静夜里点一枝烟。
读秋雨散文,泡一杯淡如君子之交的清茶.。
读秋雨散文,在良夜拧亮你尘封已久的书桌与台灯,一个人,只你一人若遗世独立。静静地,看那些文字,看那些历史,把玩那些难以割舍的情节。
* 江南水乡 * 2000/07/23 草
|
|
|
|
|
|
|
|
不知道你的书里是哪五本,要知道余秋雨已经是江郎才尽了。从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到山居笔记,已经有了退步,而后的霜冷长河几乎是一钱不值,以至于只能用外国人的文化来哄我们了(不好意思,那本书忘了名字)。
从他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的特点,软弱,无助,除了在一旁发牢骚,从来不提解决问题的办法 |
|
|
|
|
|
|
|
跟着凤凰台中东跑了一圈,拿着历史书上的阿育王哄我们
什么文化苦旅,住着旅馆,还有凤凰台那群漂亮的女主持MM作伴
叫我提箱我都不会长歌呜天地抱怨
余老师才饿了一饨就在书中唠搔发个不停
哈
纯粹的文化炒作而已
 |
|
|
|
|
|
|
|
哈~
《文化苦旅》也许还有些价值。
我的老师们一直很推崇他。。。。也许他们这个年纪的人才能懂得余秋雨?
当然媒体的炒作是太厉害了些。。。总之。。。不很喜欢。。。。 |
|
|
|
|
|
|
|
生平只会写些散文的文人总是不太正经!  |
|
|
|
|
|
|
|
其实,余的文章是有一定的底蕴的,有人认为他的东西如蛋炒饭。除了别人的东西(大多数是别人的)之外再加解自己的,然后由媒体炒一下。就成了所谓的佳作。不管怎样余秋雨还是值得一读的,他要比那浙江大学文学院的老先生要好的多。上海人还是看些陈子善的东西吧。文学的轨迹在他的手里得以重见。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