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查看:3006 回复:0 发表于 2014-5-4 14:33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7-18 05:05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4:33:42 该帖发布自手机版:wap.jiading.com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太仓好人感动青岛 (江苏文明办)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杨建清,男,49岁,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太仓市支行职工。
    1985年6月,在祖国南疆前线上,一封写给山东兵杜兴山的信让负责运送物资的杨建清为难了:这封信在连队中辗转了好几次始终无人领走,信封已经毛边了。知道战争惨烈的杨建清心里明白,这封信恐怕永远不能递出了。于是,他偷偷抽出信笺,薄薄一张纸上是家人满满的挂念。从信里,杨建清得知杜兴山是家里的老大,父母都在农村务农,有个弟弟正面临高考,妹妹还在上初中。长子去世,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同样家在农村的杨建清很清楚。思索再三,他决定以杜兴山的名义给家里报个平安。他在信中说:“现在战事很忙,自己在前线很好,爹娘请放心”。此后,每隔一段时间,杜兴山的母亲李华云都会收到“杜兴山”的来信。
    但在战事结束后,当地民政局转达杜兴山牺牲的消息摆在了眼前,那是杜家最难熬的一段时光。就在这时,杨建清提着两个大包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李华云面前,认下了“山东爸爸”和“山东妈妈”。李华云只记得那几天家里的水缸满了,饭热乎了,再就是田地里的杂草锄干净了。临走时,杨建清说还会常回家看父母和弟妹。直到后来,李华云才知道,杨建清那次探亲的第一站是自己这里,没有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而他和杜兴山,竟然素不相识。
    退役后回到太仓,杨建清尽管收入不高,还有个弟弟没成人,但他经常千里迢迢到杜家,一进门什么都不说,撸起袖子就干活,逢年过节他都要给“山东双亲”寄钱。春节、中秋节,他撇下自己的父母,赶往山东陪着杜兴山的父母过节。婚后,他又带着妻子一起去看望杜母,妻子还被山东的严寒冻伤了脚。杜母看了心疼不已,叫他不要再来回跑了,杨建清则憨厚地笑笑,下一个节日照样跑来。那时候,杜家就像一个沉重的包袱,杨建清却主动把它扛在了肩上,年复一年,李华云夫妻从心底认可了这个儿子。
    杜母的关节不好,杨建清便给老人买保暖衣,买保健品。在战争中杨建清脑子受了轻伤,容易忘事,他就把很多事情记在小本子上。打开那本发黄的小本子,老人爱吃的东西,忌口的东西,衣服的号码,鞋子的尺寸都清楚地写在上面。
    2008年杜兴山的父亲去世,杨建清跑前跑后操办丧事。2010年,杨建清的女儿要出国留学,他特意让女儿赶到青岛向“山东奶奶”辞行。
    27年来,发生了很多事情,杨建清已从当年24岁的小伙子变成了50岁的中年人,结婚,生女,但唯一没变的就是杨建清对杜家的好。
    一封冒名家书,换来了一个照顾自己和家人27年的儿子杨建清。每当想起此事,70岁的李华云就不住地掉眼泪:“虽然亲生的去世了,但是老天爷可怜俺,在俺家最艰难的时候,给送来了另一个儿子,俺知足了。”
    27年来,李华云已记不清杨建清从太仓来到她老家招远看望了她多少次,给她寄了多少次东西,也记不清杨建清到底写了多少封信,打了多少个电话。她只知道,当初的那封冒名家书,把自己的家庭和杨建清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兴山刚牺牲的三四年,有很多人来看望我们。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大家都忙家庭、忙事业去了。27年了,我这半道上捡的儿子,做的事情亲生的儿子都很难做到。建清距离我最远,心却与我最近。”李华云说,她现在越来越不敢看杨建清写来的几百封信,一看就落泪。
    如今,李华云跟着女儿杜兴莉在青岛居住。每当和周围老人谈及家里的子女时,她总会说:“大儿子叫建清,在江苏工作”。
    杨建清的孝行感动了青岛,最近获评2011年度“感动青岛”十佳人物候选人。
    “感动青岛”十佳人物评选活动在组织推荐、社会推荐、媒体推荐的基础上,评选委员会从154个推荐人选中评审出了34个候选人。当地各新闻媒体分别报道了杨建清等人的事迹,这些事迹深深地感动着青岛人,让他们在生活中看到真善美,看到人性的美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