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15329 回复:29
发表于 2009-12-10 17:38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近日读了张爱玲小说选集《倾城之恋》,书中收录短篇小说16篇。关于张爱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没有权利也没有必要发出议论。诚然,一个作家的作品必然和他的人生经历、性格、品味等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文字中所透出的思维意识和作者在生活中的状态有所不同,无论如何,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文字首先是在头脑中形成的,这就意味着它多多少少是理性的产物。
小说体裁更有它的特殊性,首先是说故事,这个故事如何讲?怎么卖关子,吊读者胃口?怎么开始,怎么结尾?对话、议论、心理描述、情节叙述之间的关系如何?语感如何?……这一系列问题如何处理,是小说成败的关键。然而现在我们在谈论小说作者时,总是偏向于意识形态,这种讨论多了,就给我们一种错觉,即把作品看成是作者为人的直接反映,所以针对作者的反面意见就会直接演变成谩骂,甚至是辱骂。
但是我也不赞成把“为人”和“为文”完全割裂开来,例如张爱玲曾经的亲密战友胡兰成先生,他文字中显现出的油滑、琐碎、花哨估计就和他的为人有关。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并不是全都想好了再写,大多数时候是边想边写,想是积聚,写是流淌,写作是自然流露和理性设计的结合,设想一个性格浮华的人,是写不好“内省型”的文字的。所谓文字中见真性情,是指一个作者把自己的心性、人生体验和经验、看待事物的观点用相适应的写作方式表达出来,所以透过张爱玲的小说文本,仍能看出她的些许性情、观念、态度,但这不意味着我在品评她的“为人”。
书中的16篇小说,没有一个我喜欢的人物,我想张爱玲自己亦不喜欢他们,她的“冷静”也就体现在这里,她把她笔下的人物置放到那样一个混乱无序、荒唐无稽的现实背景中,脱去他们的伪装,直接把他们暴露在(有时是私密的)生活细节中,这样,逃无可逃的现实境遇,悲剧的生命走向就一览无余了。在小说《花凋》中,开头就说女主人公的墓碑,碑文以当时新式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如天使般可爱但早夭的女孩子,但是张文紧接着上面的碑文写到:
“全然不是这回事。的确,她是美丽的,她喜欢静,她是生肺病死的,她的死是大家同声惋惜的,可是……全然不是那回事。”
全然不是那回事!这句话可以说是张文一贯的态度,仿佛在反驳世人异口同声所保持的一个谎言。她说,我来告诉你们是怎么回事--接着她就开始叙述她所看到的现实。
作为一个女性作者,有着那样一个显赫的家族背景,生活在中国新旧交替、内忧外患的时局之中,这些因素给张文以怎样的影响?和同时代的作者如巴金、丁玲等人相比,张的态度就暧昧多了。在巴金的《家》《春》《秋》中,主人公的名字“觉新”“觉民”,以及他们和旧家庭之间的关系,就已然清晰地反映出作者(新型知识分子)寄希望于国民的觉醒和新时代的来临。反观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两篇虽然折射了旧式大家庭的压抑人性、阴暗复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寄希望于儿女们的出走和独立。事实就是如此,家(国)是破了,“新世界”也并不干净多少。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核心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姐妹相互之间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温情,《金锁记》中的母亲曹七巧,“三十年戴了黄金的枷锁”,并把她所遭受的苦难,心理的失衡与变态全都一一赠给了自己的儿女,终于落到“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的地步,半疯癫地走向终老。《倾城之恋》中,兄嫂花光了白流苏的钱后,就开始嫌她吃白食。《茉莉香片》提到了父亲,20岁的聂传庆在父权的暴力胁迫之下,被压抑成了一个暗藏变态暴力的懦夫。然而新式家庭又如何呢?《心经》里面的一对“新式”父女,竟发展成了一种畸恋,但是道德伦常都会让小寒对父亲的爱恋走向一个悲剧的收场,结果仍是要离开家庭。
这一系列小说中,《倾城之恋》的确具有代表性,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恋爱”背景在当时英属殖民地香港,这也是张爱玲小说中一再出现的地域背景,仿佛就暗示了作为个人的国人,必然走向那样一个漂流、孤独、悲哀、面目不清的尴尬境地之中去。其实,白流苏和范柳原都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他们所乘的不过是动荡时局中的一叶扁舟,随时可能倾覆。能“倾城”的,也并不是美人,而是那不可理喻的现实,所谓倾城倾国,只不过是女人作为历史人质的虚饰说法罢了。
现实之混乱和不可理喻这种观点,多次出现在张文中,其实,人生也是不可理喻的,这恐怕源自于张爱玲对一些言之凿凿的东西彻底的不信任,被一个女人视为归宿的婚姻,她第一个不信任,然而她的大多数小说都是围绕着这种不信任而展开叙述的。细读张爱玲小说,其中最重要的坐标便是女性视角,女性和男性之于婚姻的态度之间的分别,连带着才是情感态度的分别,两性之间的误解、摩擦所造成的叙事张力,也是张爱玲小说比较重要的东西。
如果我们把张爱玲放置在同时代的文人中间作比较,马上就会发现她是比较特殊的,相对于和旧时代决裂,将文艺作大旗挥舞的新知识分子,她显得沉默、态度暧昧;但是她小说所透出的东西,相对于古老中国的道德、社会传统,乃至文化传统,其实是惊世骇俗的。为什么她给人以这种印象?我觉得起码有两点原因,第一,她是一个非常清醒的女性作者,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来看,政治文化冲突和家庭成员冲突,很难说谁高谁下,谁更重要。事实上,历史上哪一件灾祸、苦难、战争当初不是有一个貌似真理的借口?而这真理,大多由男性发明,难怪张爱玲保持着一种清醒的不信任了。第二,她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家(而非学者思想家),小说、戏剧是原初意义上的诗,鲁迅也在《娜拉出走以后怎样》一文中说到:关于娜拉出走以后怎么样,易卜生本人没有义务回答,他作《玩偶之家》也不是为了解放女性,“他不过就是要作诗”。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张爱玲不过就是要作诗,就像一朵花开放并没有理由,她就是要开放而已。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这话虽然花哨,但基本是对的,张爱玲小说是一个镜像,里面反映的,是这个世界的痴男怨女,万般复杂的心绪,难以承受的现实之重都能在其中找到它的形影。最后,我想用张爱玲在《谈女人》一篇中,所引用过奥尼尔戏剧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春天总是回来了,带着生命!总是回来了!总是,总是,永远又来了!--又是春天!
--又是生命!--夏天、秋天、死亡,又是和平!(痛切地忧伤)可总是,总是,总又是
恋爱与怀胎与生产的痛苦--又是春天带着不能忍受的生命之杯(换了痛切的欢欣),带着
那光荣燃烧的生命的皇冠!”(她站着,像大地的偶像,眼睛凝视着莽莽乾坤。)
(《大神布朗》)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5-9-1 16:50 |
---|
签到天数: 261 天 [LV.8]以坛为家I
|
原文由 丝易文 在 2009-11-07 21:22:50 发表
看这篇文章,我有种说不清的感觉, 觉得很难过,很乱,理不了
你看不清她而已~~~~~~~~
她就一思想迷茫的家伙~~~读书读傻的类型~~~~~~~  |
|
|
|
|
|
|
|
看这篇文章,我有种说不清的感觉, 觉得很难过,很乱,理不了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6-1-29 07:32 |
---|
签到天数: 42 天 [LV.5]常住居民I
|
原文由 丝易文 在 2009-10-07 18:47:51 发表
笨。。。看生平。。
切,
小丫头片子,又来和哥哥我捣乱~~~~~~~~~~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2-11-20 13:20 |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
|
|
|
|
|
|
这是我上嘉网以来在《书香》看到的最好的评论,是一篇真正的文学评论,只有作者对张爱玲及其文学创作深刻研究以后,才能写出如此好的文字。佩服作者的功力。此文真的太好了。 |
|
|
|
|
|
|
|
顶一个~~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2-11-20 13:20 |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