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查看:2123 回复:0 发表于 2005-8-20 13:50

该用户从未签到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8-20 13:4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书]陈垣书话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启功先生去世不久,一年前夹生地读过他的《启功丛稿》,在苏州古籍书店买的,当时的意愿原是把它当作书画、金石、学术的工具书,只挑里面我喜欢的词家、画家、史家的故事胡乱地看了阵,有些已经疏淡忘了,唯开卷第一篇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印象深刻。《启功丛稿》的字是陈垣先生题的,这位高足也不忘先师传道解惑之恩,洋洋千言叙述齐了这位国学学者,教育先贤的种种,有些书话,竟是妙谛,对于我等读书初学者,有冰雪浇头醍醐灌顶的幡然省悟。

    一段涉及到文风,陈先生说教书育人不宜用“桐城派”的华丽辞藻;不宜用六朝骈文;不宜引用古奥掌故,想来是对的。所谓因人而施,受众的群体既是普通学生,教学者自然不必买弄奇玄,是为严谨。而陈先生又非常推崇诗情教育,这似乎与前段诸“不宜”有所矛盾,细下想来,不然。诗情者重点在于“情”,诗不过是引子,更何况诗也并非只靠华丽辞藻积来的,而是深厚底子里逼出来的气质。文风的取舍,众家必定殊途,作一不甚恰当的比喻,《红楼梦》里探春、贾芸芸两信,脂砚斋批贾芸的信有“初读令人不解,思之则喷饭”,为什么呢?原来宝玉未娶,而芸哥所拜中有“大人若视男如亲男一般”,这样的文字马屁,亏他想的出。而探春的信是六朝散文格,明末清初风,是读书人之间的风雅,可见读者不一样,写法亦不一样,邓云乡先生《红楼风俗谭》描述此两段仔细,不再赘述。

    培养书趣各家自有说法,陈垣先生读书大抵是浏览的浏览,精读的精读,看似和其他名家也无甚差异,但有个前提是哪些书浏览哪些书精读原本就是门大大的学问,而陈先生精读的书往往手批,手批的好在于思想独立,我最近读《陈寅恪批新唐书旧唐书》所感悟其思想活络,不拘泥于传统史实,注的野史典故也有意思。而陈垣先生则相反,他更注重文字的合理简约,史实的精确性,这倒一反文中之虚礼,亦可见此真读书。而书趣中独立之精神则缓缓养成,性情之不群原本就是见识不群的反射。沉浸与此,可避开红尘扰扰,难怪赵明诚夫妇执迷于《金石录》不出,原来只一趣字。

    我们的革命导师称赞陈垣先生为“国宝”,倒是幽默且真实。启功反复不停表达着对陈垣高山仰止,其师于佛经,史学,家学,西方基督的全通让人察觉此人不可亲近。一本《元西域人华化考》可谓把能读的资料搜了个遍,千百本书通读下来竟还摘取其中精要,儒学、佛学、文学、美术、礼俗、女学六篇差不多就是文化的一大半了,更在于其辨析的精确性,贡献真是小则学术,大则民族团结了。难怪他说:“从来敌人消灭一个民族,是从消灭它的历史文化着手”,读书人之大义,非民族真危难从来不会乱吼乱叫的。而学术态度,此苦行僧似的自掘井自饮水怕是要被那些复制粘贴的朋友笑话了。

    原本想摘录陈垣先生的掌故小事,诸如“北碑南帖”说刀刃与软毫的差异,读书跟风全民读《公羊》或者全京城读《红楼梦》,《淳化阁帖》翻刻拓本的精要。想来却是没意思极了。读书的松弛与文化交涉只可助人谈资,其实无益,倒不如安静地先读着其学生启功的诸篇妙文,待火候到了,再翻来陈垣先生的博大精深,毕竟以我这样的年龄,以我那幼稚的读书水准,是断不敢说三道四的。

       

此贴由 showmers 在 2005-08-20 13:50:54 最后编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