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993 回复:2
发表于 2002-5-1 09:30
TA的每日心情 | 无聊 2015-7-27 09:19 |
---|
签到天数: 20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几个月搬一次家已经成了李枚的习惯。“不搬家,我倒觉得不习惯了”。一年前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小李,如今在中关村海龙大厦打工。为了节省费用,她和几个姐妹合租郊区的平房居住,然后又挤进楼房。一年之内她们频繁跳槽,也就跟着无数次地搬。小李自嘲地说,没有户口,没有依靠,没有保障,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这种漂泊的生活方式。
像小李一样,漂泊中关村的外地打工大学生还有很多。他们中不少人干着自己热爱的职业、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缺少的是一份属于这个都市的身份证明和一个稳定的“家”。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内目前有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数不胜数的电脑公司,据说有10万无户口大学生在此打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海淀区的多家管理部门,然而由于这个群体的流动性很大,确切数据实在难以统计。
中国人民大学97届一位毕业生说,她的同班同学,毕业时有一半人不得不回家乡,但是现在他们大多数又回到北京,而且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这位当年分配在京城一家党政机关工作的同学说:“他们挣的钱比我多,生活过得比我好!”
中关村曾经只是北京海淀区的一条电子街,在短短10多年时间里,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关村成了创造奇迹的代名词,也成了许多年轻人追寻梦想的地方。
80年代的“两通”、“两海”,90年代的四通、方正、联想,2000年的新浪、网易、搜狐……一代代崛起的新秀,一浪接一浪的创业大潮,中关村把一批批北京高校的毕业生吸引到这里。许多外地的大学毕业生为了找到一片能够施展自己才华、展示自己价值的沃土,甚至抛弃了户籍、档案的羁绊,想方设法地来到这块生机勃发的土地。
余群,一个来自江西的医学院学生,毕业时被分配到宁波工作。父母希望他也能像两个哥哥那样回到家乡,留在父母身边工作,可他就是觉得在老家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结果,余群不顾家里的强烈反对,毅然辞职,到深圳去当医生。
一年后,余群回家乡探亲时,他已经换了几次工作,赚了一笔钱。留在家乡的同学听他讲述在外闯荡的经历,十分羡慕他。等他探亲结束时,10多个“心动”的同学也跟着出来闯天下。毕业4年,余群南下过深圳,北上过沈阳,他走了很多城市,换了10多个岗位,最后辗转来到中关村,目前在一家电脑公司当销售经理。他说,中关村对自己的诱惑力太大了,做电脑不到中关村永远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小张漂泊中关村,是因为遇到了户口指标这个“拦路虎”。毕业时由于没能弄到北京户口,现在,他也说不清自己的档案到哪里去了。不过,在他频繁跳槽的时候,档案和户口似乎都没有成为他的障碍。现在他应聘到中软公司,做电子商务部的销售工程师。能到中软集团这样有名的大公司工作,收入颇丰而且职业稳定,这对于很多打工大学生来说是满意的。但小张对于先前流动的生活毫不后悔,他说,一点儿也不害怕公司炒自己“鱿鱼”,那样可能倒是一件好事,换一个工作环境往往会发现自己的潜能。
当然,北京再好,也难找到家的温馨,漂泊的感觉时常会袭上心头,尤其是在失去工作的时候。从江苏来的尹礼中,今年春天就遇到了一个令他刻骨铭心的“黑色星期”。他被迫从一家电脑公司辞职后,觉得“两眼一抹黑”,不知道下一步路该朝哪里走。一样是打工大学生的女朋友不停地劝他从头开始。现在,他自己办了一家小公司,正在体验给自己打工的滋味。
尹礼中租住的是一套装修较好的两居室,家具电器一应俱全,但他的心中没觉得那是自己的家。下班的时候,他从来都不说“回家”。好多次,他都望着租住楼房的屋顶发呆。能在北京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这才是小尹心中“家”的标准。
一群外地大学生,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执著地在中关村漂泊着。
|
|
|
|
|
|
|
|
我同意你的看法!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我尊重你的选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