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查看:684 回复:2 发表于 2005-1-29 22:10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1-21 20:3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20:4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嘉定历史]之"嘉定三屠"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嘉定三屠

    发生时间: 公元1645年
    所属年代: 明代
    发生地点: 嘉定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一向被并列为满清入关后的两大暴行,也作为汉民族的灾难和耻辱被长久地记忆在人们内心深处。对前者,因为王秀楚 《扬州十日记》流传甚广,人们对其的了解略多,谈的也不少。而对后者,则相对比较含混和模糊了。

    当然,关于“嘉定三屠”,后人也留有实录,只不过不太为众人熟悉而已。

    提到“嘉定三屠”,还需从剃发令说起.



    对于让汉人剃头从满制,清王朝本是相当谨慎的。弘光朝投降,豫亲王多铎进入南京之后,曾有这样的公告:“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明季南略》),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0度转变。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政局出人意料的进展迅速,江南半壁臣服,除了东南西南,满清基本已控制了整个中原,安抚之策已达到目的;二是汉人官员的推波助澜,一些业已归顺的官员们虽换了主子,倒也不甘寂寞,或自动剃发,以示忠心不二,或上书建议,以媚上谋取赏识。满清感觉名正言顺地入主中国的时机已成熟,疑虑之心消除,同年六月,多尔衮颁发了“留发不留头”的严厉剃头令,称:“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向逆命之寇,必责重罪”。

    剃发对当时的汉人而言,心理上是难以承受的。“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可损伤”,这是千年以来的伦理观,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是一种侮辱。因此这项政策不仅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抵制,也激怒了下层民众。于是,本已逐渐平静的江南又骚动起来了。

    如同当时江南很多城镇一样,南京投降后,嘉定也曾“结彩于路,出城迎之,竞用黄纸书“大清顺民”四字揭于门,旋缄邑篆并册籍上于郡”。乙酉年六月二十四日,各地相继骚乱,地方官和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嘉定总兵官吴志葵响应,逐走清政府派来的县令,占据了城市。当时,李成栋正在追剿占据崇明的明军残余势力,闻讯从吴淞回兵镇压,嘉定第一屠开始了。

    七月初一,两军会战,因为吴志葵的那点正规军已经投奔崇明去了,当地的“乡军”虽集合了十几万人,但都是平民百姓,熙熙攘攘,拥挤堵塞,属乌合之众,毫无纪律,更谈不到组织和战斗力了,李成栋虽只有不足五千兵力,但均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兵。一开战,李成栋以骑兵冲击,乡兵即四散奔走,自相践踏,被打的落花流水,大败而回。李成栋以大炮攻城,“终夜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铅屑,落城中屋上,簌簌如雨”。初四嘉定城破,李成栋下令屠城,放部下大肆劫掠屠戮,明人朱子素的笔记《嘉定乙酉纪事》载“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故僵尸满路,皆伤痕遍体,此屡砍位能非一人所致也。”大屠杀持续了一日,约三万人遇害,“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嘉定乙酉纪事》,下同)。 李成栋则“拘集民船,装载金帛、子女及牛马羊等物三百余船”,满载而去了。

    杀戮的恐怖并未吓倒民众,李成栋一走,四散逃亡的民众又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义士率五十人进城,纠集民众,又一次占控制了嘉定。“乡兵复聚,遇剃发者辄乱杀,因沿路烧劫,烟焰四路,远近闻风,护发益坚。” 李成栋遣部将徐元吉镇压,因嘉定居民闻风逃亡,这一次的目标主要是城郊,“数十里内,草木尽毁。时城中无主,积尸成丘……民间炊烟断绝。”尤其是外冈、葛隆二镇,因为组织乡兵进行了抵抗,几乎被烧杀殆尽。此为嘉定第二屠。

    抵抗的余波还在继续。八月二十六日,绿营把总吴之藩造反,此人本是吴淞守军将领冯献猷部下,随冯投降了李成栋,但这是一次无望的起义,很快就被覆平,李成栋恼怒,嘉定也再遭浩劫,连平息吴的造反外带屠戮平民,嘉定城内外又有两万多人被杀,这是嘉定第三屠。

    经过嘉定三屠,从此“远近始剃发,称大清顺民云”。野蛮的血腥终于压制住了反抗的余波,李成栋因为平定江南卓著,被允提拔为江南巡抚,但不久他又调往东南平定南明隆武朝,可谓战功累累,只不过江南巡抚这个更有诱惑力的职务被另一降将刘良佐替代了。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李成栋降清之后,作为多铎的先头部队,充当过攻打扬州的前驱,“扬州十日”他同样有份,只不过已无法考证其在扬州城究竟有过多大份量的屠城作为了,可以说李成栋实为不可饶恕的民族罪人。至于其后来投明反清,无非是感觉老被当枪使,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永历的许诺更有诱惑力而已,事实上在他归降永历之后,也一度把持过南明军政大事,但败亡的更快。此等反覆小人,败不可叹,死不足惜。

    以朱子素的《嘉定乙酉纪事》结尾作结:“以予目击冤酷,不忍无记,事非灼见,不敢增饰一语,间涉风闻,亦必寻访故旧,众口相符,然后笔之于简。后有吊古之士,哭冤魂于凄风惨月之下者,庶几得以考信也夫。”



    史载:在满清的三次屠城中,嘉定城内民众无一投降者,死亡者达二万余人。

    诗曰:“捐躯死国难,视死忽如归。”

           





    此贴由 shenxi25 在 2005-01-29 20:44:12 最后编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05-1-29 22:10:04 | 只看该作者
    了解 、残烈,所以顶记,为了死去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05-1-29 22:08:47 | 只看该作者
    尽管事件本身不人道,但从其军事效果来看,还是有效的。之前的蒙古人,之后的清,和后来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对誓死抵抗城池的屠城都是一种军事上的心理战。
        古代中国攻城时,必留一条通路,这样是为了避免守敌背水一战作困兽之斗。人民解放军优待俘虏,也是为了瓦解敌军死命抵抗的士气。包括所谓的“杀降不祥”等,都是出自瓦解敌军士气,以防其抵抗到底的意志。
        尽管表现方式不同,但外族如蒙古、满清、日本的屠城起到的也是上述的作用。对于放弃抵抗的城池,一般不进行有组织的屠杀,只对抵抗的城池实施,且一般屠杀程度也因受到抵抗的程度不同而不同。 扬州和嘉定受屠程度很深可能主要也是因为其抵抗的程度较高。至于南京大屠杀,虽然对日军侵华战争没有过研究,但整体印象上自从南京大屠杀后,日军受到我国正面的顽强抵抗似乎也少了很多。
        因此从本质看,上面两种截然相反的对敌之道,其用意和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自身的军事行动向敌人发出一个军事抵抗机会成本的决策选择,to be or not to b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