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11107 回复:46
发表于 2004-7-31 12:31
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6-9-14 08:58 |
---|
签到天数: 127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雍正皇帝在历史上一直倍受争议,从他的继位和死亡都给后人留下不解的迷团。在民间,雍正一直是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出现,他自负、颠狂、杀人如麻,与秦始皇、隋炀帝齐名。但从史实看来,他却是一个励精图治、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好皇帝。为什么反差会这么大?当然也并非空穴来风。
雍正一生大致可分为两段:一是康熙在位时,他与诸王子的争权阶段;一是登上皇位后的治国阶段。
康熙末年,名为盛世,其实内忧外患,外强中干。国库空虚,仅有存银50万两,经济上已到了崩溃的边缘。贪官污吏横行乡里,大肆侵吞库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皇室里的争权斗争却愈演愈烈,争夺皇位可分为四个集团:一为长子胤缇,二为太子胤堤,三则是四阿哥胤祯和十三阿哥胤详,四为八、九、十、十四阿哥。四个集团的争斗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也很少见,其露骨、狰狞、血淋淋的争斗场面让康熙这位大智大勇的皇阿玛也难以驾驭。所以造成了后人对雍正继位的种种猜疑和非议,有人说他杀了康熙自立为王,有人说他篡改了康熙遗书,我们暂且不去理会事情的原委,但看他做皇帝的功绩。
雍正从血淋淋的战场上冲杀出来,身上的血迹未干,便开始了另一场战争。他从圣祖皇帝手中接过来的实则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经济、军事、吏治、河工都要一一从头开始。他继位时没有急于排除异己,而是着手恢复经济,再推行改革。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身简事繁,勤于政务。在他当政的十三年中,没有去过一次承德避暑,多次南下及外出视察,现在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历代皇帝批阅的奏章中,以雍正为最。并非外面传言他只会寻欢作乐,猜忌旁人,一天晚上翻好几道牌子。
雍正是“康乾盛世”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他振兴了康熙末年的颓废,开创了乾隆初年的局面,如果拿他和英明神武的圣祖皇帝相比,有些地方并不逊于康熙。
1、 雍正更勤勉务实。康熙到晚年的时候一直沉浸在一种虚幻的的景象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他都不愿去正视。雍正却不同,他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能清楚地意识到国库空虚,国力不足,吏治败坏,人民疾苦。更是亲力亲为,赏罚分明,他意识到对山西巡抚洛闵的处置有过,随即在封他为“天下第一巡抚”之后灭他九族,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被一些虚幻的东西迷惑。在西北的战事上,他更是忧国忧民,一方面要保证前方战士的供给,另一方面又考虑到不增加人民的负担,自己筹措粮饷。在人才的选拔上,更是任人唯贤,不管出身怎样,只要能为国家效力,便能得到重用。
2、 性格刚毅,雷厉风行,一切以大局出发。为充实国库,增强国力,他抄了王府和大臣的家――其中就包括曹雪芹;为重整吏制,清除腐败,他大开杀戒,一个个朝廷重臣成了阶下囚,刀下鬼,如立过赫赫战功的年羹尧;为推行新政,实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他得罪了天下几乎所有绅士和读书人,政敌遍布朝野上下,成了历史上少有的孤家寡人。但后人终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说。
3、 在传位问题上,雍正经历过夺位时的残酷争斗,所以在他有生之年把这个问题处理得相当妥当。其实他早就拟定好了继承人,但不早早公开,怕的就是重蹈胤堤的覆辙。但他还不放心,决定传位给弘历以后,把稍有一点野心的三子弘石赐死,并把一帮老臣杀的杀囚的囚流放的流放,好让弘历继位后不至于受到太多的打击,这一点为乾隆盛世的开创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在他执政的13年里,他巩固了皇权的地位,强化了中央对边疆的统辖,出兵平息少数部落叛乱,吏治为之一新,他临终时国库存银扩充为7000万两。他身后骂名滚滚来的原因只不过是民间的一些以讹传讹,我们应该以公正的眼光来对待历史。
此贴由 天才—岳 在 2004-07-17 19:16:43 最后编辑 |
|
|
|
|
|
|
|
郁闷的说,竟然都对乱世不感兴趣 
各么再换个话题,黑导你说说什么吧。 |
|
|
|
|
|
|
|
惭愧惭愧,对五胡乱华十九国和南北朝我也同样不太熟悉,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印象,所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个时代,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可说是一场可怕的噩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国的老百姓能享受到的和平和安定太少了。宁为太平犬,莫做乱世人。 |
|
|
|
|
|
|
|
这帖子好像冷清了很多。
对于乱世我不太熟悉,因为没有比较稳固的一个阶段,缺少一些较为明显的制度性特点,人物的戏剧性相对较强,还是洗耳恭听各位方家高见。黑导兄请了 |
|
|
|
|
|
|
|
season:前两点还可接受,但第三点似乎缺乏证据:开放并不是少数民族的天性,难道满族不是少数民族的象征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明,我也就不多说了(也许自己也说不)。 并且,诗人的多少似乎与高级公务员的多少无法比较,诗人的多少说明唐朝民众物质生活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高的(当然,是相对于当时),这正是唐朝的先进之处,而清朝的诗词方面的缺乏一是其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思想越来越受到禁锢,以及与满清对汉族的压迫统治,以及其文学流派的发展都有关系,这并不能证明些什么。
历史上有才能有政治管理能力的贤人数不胜数,每个朝代开朝的皇帝更不会不是能力出众者,但一个国家的强盛(可以看疆土,可以看时间)并不仅仅是看这个的,或者说根本是只占极少部分原因,南朝开国皇帝刘裕在我看来就并不比其他任何明君差多少,可结果呢?
好了,开始将乱世。提到乱世,我首先说下我最感兴趣也最喜欢的时代,南北朝,论乱首当其推南北朝。南北朝,一个人才辈出,文人骚客辈出,英雄枭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更是有我最欣赏的皇帝,北魏开朝皇帝----拓拔圭。
开好头拉,黑导来说说吧  |
|
|
|
|
|
|
|
黑导兄舌战群儒,强!
个人认为,清初之强显然不如唐初。但清初几代领导人的能力决不在唐之下。
1、从数量上看,清初康雍乾祖孙三代及其手下一大帮能员都是能力出众的佼佼者。而唐初了李世民外,其他领导人大多平庸。且贞观朝的很多名臣都有相关戏剧作品,使其人物更具传奇性,人们对其平添了一些主观的倾向。
2、从客观条件看。唐前,隋朝的统一虽然短暂,但其奠定的基础是不能忽视的。隋藏富于国的做法虽然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最后的崩溃,但客观上为唐积累的大量的物质财富。国土的统一,政治体制的贯彻,都给唐做了很高的垫脚石。另外,和清前的李闯动乱相比,唐前的社会动乱主要是军阀混战,相对农民起义来讲,更具政治理性,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程度显著轻微的多。因此唐是具有很大的先天优势的。
3、唐朝官员的政治管理能力不如清。唐代思想的开放洒脱源于统治阶级少数民族血统的天性,这对推动社会有很大进步。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相比清,唐的统治阶级不论是领导人还是官僚,都缺乏一种职业政治家和公务员的政治素质。在唐找几个诗人恐怕遍地都是,但要找具有理性实证精神的高级公务员,恐怕还是不如清的人材更旺盛些。 |
|
|
|
|
|
|
|
怎么一下子冷清拉,难道各位只对清朝感兴趣吗,讨论完了就结束拉  |
|
|
|
|
|
|
|
雍正是中国史上最勤劳的皇帝之一 李卫当官里,老唐演的  |
|
|
|
|
|
|
|
黑色魔导士:刘邦什么的出生问题只是野史与正史的笑话而已。班固的《汉书》开篇确实记载着“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 ”只是对此我们要分清作者的科学观以及当时的作者所处的环境。这可不是我们后人应该嘲笑的地方。另外,拿这与《四库全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比,就不伦不类了。《四库全书》是在改原著,删剪的东西会影响后人的观点的。说句客观的话,要说什么书有什么历史地位,个么至少先要读过这书或者了解这书含盖了哪些方面,后世一些“大家”是怎么看待这书的。你的其他比较也有这种转化论题的倾向哦。
讨论中国的盛世就不能和当时的国际比,这没有可比性的。不如和历代强盛时期比较一下。
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个有所长。不过个人以为清朝的小说拿的出手的也是那几部清末的讽刺小说。那清初有什么传世的文化力作呢???
经济:这个清朝的经济如何?不了解。只是可以肯定的是:相对历朝而言,不够富裕。
军事:清朝初期的历次著名胜利战役大都可以用内战形容,并非武力外扬,只是扫自家的屋子而已。换句话说:这只能说明当时清朝社会局部的动荡。另外,清军的战力如何?尼不楚条约是否就是退让的表现?
清初确实不弱,但离一流的盛世好像有点距离的。
呵呵,我以为表述自我历史观点不是搞辩论,别人来一句就要否一句。不知这里有没有学历史的,曾听人说起中国通史研究最透彻的不是中国人,而是小日本,呵呵,不知是否真实。自己觉得经过文革之后,好像没几个客观研究历史的学者了,研究历史旮旯的满多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