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8 05:05 |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
香涛阁
又名台光阁,是一幢两层楼的亭式建筑。所谓香涛阁,通俗解之乃梅花暗香处,试想,暗香如涛,其梅花之盛,可见一斑。香涛阁建在南园最高处,居高赏梅,别有情趣。现在的香涛阁所在的土坡,是老城墙位置,为元代张士诚拆常熟支塘城建太仓城的旧址。解放后此处一度为部队与民兵的打靶场。香涛阁由江苏省文管会著名古建筑专家戚工设计,完全仿明代建筑风格。此阁耸立坡上,红柱朱梁,风铃叮咚,掩映于绿树丛中。登楼,可俯视全园景色。坡下望之,有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也是摄影留念的好镜头。
门楼
此楼利用了北门街清乾隆年间的蒋厅的木料所建,给人雄壮气派的舒畅感。进门楼内院墙上“素芬自远”四字乃明代大才子文徵明手迹。地面用卵石与缸甏碎片砌成,拼成梅花型图案,这种称之为“花街铺地”的地坪,属就地取材,化废为宝的一种,其地坪花纹往往反映出主人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情趣,乃江南园林的特色之一。院内的一棵榉树有 200 年树龄。门楼西侧漏窗内一棵黄杨亦有 200 年以上树龄,其树梢枝叉正好探出墙院,给人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感觉。
绣雪堂
曾为南园主建筑之一。其匾额为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本邑王世贞手笔。当年著名书画家松江的董其昌、陈继儒曾于明元启七年( 1627 )来南园雅集,在绣雪堂上饮酒弹琴,绘画吟诗。董其昌还在墙壁上题了“话雨”墨宝,后刻石立碑。顺治三年,( 1647 )王时敏邀请吴梅村、白在湄等名流在此弹奏琵琶,叙述乱难,相对哽咽。重建的绣雪堂主要利用了武陵街上鸳鸯厅的拆迁木料,移建至南园的。鸳鸯厅建于明末清初,该厅原为王时敏的第二个儿子王揆宅中的花厅。王揆为“娄东十才子之一”,此厅后归抗倭名将俞大猷后裔所有。再后来成为俞姓的宅第厅堂,称为求世堂。俞家在太仓也属名门望族,可说人才辈出,其主人俞棣云,曾任上海电报学堂总办,是我国电报事业的先驱之一,为我国早期电报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很多后继。他的两子两女都学有专长,在我国的教育、医学、新闻事业中作出过贡献。
[1] 俞棣云长子俞凤宾,为医学博士。他曾与医学界同道发起成立了中国医学界第一个学术团体中华医学会,并出任会长,还兼任过《中华医学杂志》主编,留下了多本医学专著。俞凤宾其弟俞颂华曾留学日本,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与瞿秋白等赴苏联采访,是我国少数见到过列宁、莫洛托夫等苏联领袖的新闻工作者。还曾赴延安采访过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采写了大量有历史价值的新闻报道,是我国早期新闻界杰出的代表之一,被黄炎培誉为“新闻界的释迦牟尼”。小妹俞庆棠曾留学美国,是我国成人教育的先驱,民众教育的保姆。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解放后出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可惜,因过份操劳而脑溢血病故。她病故后,邓颖超、郭沫若等都发来唁电,表示哀悼。俞氏一门能出如此杰出人才,实属不易。今把俞氏鸳鸯厅,亦即王锡爵后人的建筑,移建到南园,改为绣雪堂,既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办法,而且还有文物意义与纪念意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