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7421 回复:3
发表于 2014-5-15 09:43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8 05:05 |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不用解释,大家都知道,凡以“太”字打头,要么是最好的,要么是与皇帝有关系的。“太仓”,顾名思义就是“皇帝的粮仓”。
皇家的粮仓放在太仓,说明太仓是一块风水宝地。
太仓历史人物有:郏亶、龚明之、陆子岗、魏良辅、仇十洲、王世贞、王世懋、昙阳子、赵宧光、徐上瀛、陆世仪、吴梅村、张溥、张采、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毕沅、陆宝忠、钱宝琛、钱鼎铭、唐文治、俞颂华、俞剑华、朱石麟、吴晓邦、吴健雄、陆孝同、朱棣文、顾阿桃、唐飞、朱德庸。
出过3个状元(毛澄、毕沅、陆增祥)、5个榜眼(陆釴、王锡爵、王衡、吴梅村、朱玉麟)、3个探花(徐秉义、汪廷屿、汪学金)、5个会元(邵嗣宗等)、5个解元(赵汴、陆大成、王士骐、王衡、胡溶),两个半宰相(王锡爵、王掞,加台湾的唐飞)。
出过12位尚书(元代户部尚书张文虎;明代礼部尚书毛澄、吏部尚书王锡爵、刑部尚书王世贞、兵部尚书凌云翼、陈洽、兵部礼部、刑部尚书王在晋、工部尚书张辅之等7位;清代刑部尚书王掞、礼部尚书陆宝忠、农工部尚书唐文治、兵部尚书毕沅等4位)、兵部侍郎有王倬、王忬、周广、王积、顾章志、李继贞等,还有吏部侍郎王鼎爵、户部侍郎王原祁、礼部侍郎徐秉义、户部侍郎钱三锡、工部侍郎王廷舆等。314位进士。
出过11位两院院士:吴健雄、朱棣文、唐孝威、黄胜年、邹世昌、吴建屏、顾懋祥、唐孝炎、杨胜利、陆佑楣、龚知本。
可谓人杰地灵、独领风骚!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8 05:05 |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
成就及荣誉
β衰变实验
1957 年用β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对称不守恒。
1956 年之前,吴健雄已因在β衰变方面所作过的细致精密又多种多样的实验工作而为核物理学界所熟知。 1956 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在β衰变过程中宇称可能不守恒之后,吴健雄立即领导她的小组进行了一个实验,在极低温( 0.01K )下用强磁场把钴 -60 原子核自旋方向极化(即使自旋几乎都在同一方向),而观察钴 -60 原子核β衰变放出的电子的出射方向。他们发现绝大多数电子的出射方向都和钴 -60 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反。就是说,钴 -60 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和它的β衰变的电子出射方向形成左手螺旋,而不形成右手螺旋。但如果宇称守恒,则必须左右对称,左右手螺旋两种机会相等。因此,这个实验结果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对称不守恒。由此,在整个物理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核β衰变在矢量流守恒定律
1963 年用实验证明了核β衰变在矢量流守恒定律
吴健雄对β变的一系列实验工作,特别是 1963 年证明的核β衰变中矢量流守恒定律,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由实验定实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对后来电弱统一理论的题出起一重要作用。
在β衰变研究在的其他贡献
关于β衰变的研究对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吴健雄从事这一专门领域的研究多年,被公认为是这方面的权威。她与 S.A. 兹科夫斯基 (Moczkowski) 合著有《β衰变》一书;在 K. 西格邦 (Siegbahn) 所编《α - ,β - 和γ - 射线谱学》一书中,吴健雄也是关于β衰变和β相互作用部分的撰稿人。前面所述两项主要学术成就实际上也都与β衰变研究直接有关,下面再就吴健雄在β衰变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作些补充。
(1) 证实了β谱形状的源效应,澄清了早期β衰变理论中的一些错误,支持了费米理论。
(2) 对β衰变的各种跃迁,特别是禁戒跃迁的全部级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了β衰变的理论。
(3) 对双β衰变的研究。 1970 年,吴健雄等报道了一次在美国克里夫兰附近的一个 600 余米深的盐矿井内进行的 48 Ca 双β衰变则实验。实验选在深矿井内是为了尽量减少宇宙线的背景辐射。
关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哲学方面的实验
1935 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发表了一篇论文,对哥本哈根学派创立的量子力学描述的完备性提出了疑问,他们的看法可归结为一个佯谬。由于对量子力学关于物理量可测度性及几率概念的认识有不同看法,爱因斯坦始终认为应当有一种理想的、确定的、对物理实质有完备叙述的理论出现以代替目前的量子力学数学结构,因而导了后来有“隐变量理论”的出现,即认为量子力学中的“概率”乃是对某些目前未知的“隐变量”作某种平均的结果。因此,几十年来有一些物理学家企图寻觅这些“隐变量”以建立新的、完备的量子力学,但均未成功。而另一些物理学家则否认有这些“隐变量”存在,事实上已有人证明在希尔伯特的某些条件下,目前的量子力学的数学结构是不容隐变量存在的。
吴健雄等早在 1950 年就发表了一篇关于“散射湮没辐射的角关联”的文章,实验表明具有零角动量的正、负电子对湮没后发出的两个光量子,如狄拉克理论所预料,将互成直角而被极化,也证明正电子与负电子的宇称相反,说明与目前的量子力学并无矛盾。 1975 年吴健雄等又发表了一篇题为“普顿散射的湮没光子的角关联以及隐变量”的文章,报道他们测得的在一很宽的散射角范围内到达符合的康普顿散射光子的角分布,其结果与假设电子与正电子有相反的宇称为前提而得到的标准的量子力学计算相符。 J.S. 贝尔 (Bell) 在 1964 年曾对任何局部隐变量理论所能预言的角分布取值围作了限定,而吴健雄等所观察到的角分布在假设通常的量子力学康普顿散射公式是正确的前提下并不符合贝尔的限定,这样也就再次对局部隐变量理论作了否定,从而在更高程度上支持了量子力学的正统法则。
μ子、介子和反质子物理方面的实验研究
从 60 年代中期开始的 10 年间,吴健雄集中力量从事这一中、高能物理领域的实验工作。发表了大量论文,有不少工作富有首创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
μ子物理方面的工作包括: Sn , Nd , W 等元素的μ子 X 射线的同位素移的测定; 209 Bi μ子 X 射线的磁偶极和电四极矩超精细相互作用的研究;近 10 种μ子原子中核γ射线的测定等。
介子和反质子物理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利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内的交变梯度同步加速器产生的强大的 K - ,Σ - 和 粒子流,以高分辨率 Ge(Li) 探测器为工具,用奇异原子方法准确地测定了这些粒子的质量和磁矩。
穆斯堡尔效应的测量及其应用方面的工作
在 1958 年发现穆斯堡尔效应之后,吴健雄就开始对它进行深入研究。他们专门研制了一种闭环氦致冷器用于低温穆斯堡尔效应研究,其温度控范围为 20 — 300K ,对于放射源或库仑激发源均可使用。他们用库仑激发后产生的穆斯堡尔效应,分别测量了钨同位素 ( 182,184,186 W) 和铪同位素 ( 176,178,180 Hf) 的第一激发 2 + 态中的电四极矩的比率,并与转动模型所预期的结果作了比较。在 1978 年,他们进一步用一个 3 He/ 4 He 稀释致冷器使穆斯堡尔测量得以在低至 0.03K 的温度下进行,以研究氧高铁血红素的磁性质与弛豫特性,结果表明在约 0.13K 时该血红素进行磁跃迁;利用这一装量还在诸如收体温术、弛豫效应、与温度有关的超精细场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实验,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
其他实验工作
吴健雄在实验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涉及面广。她尤其注意实验技术的不断改进,曾对多种核辐射测器的开发、改进做出了贡献,例如薄窗盖革计数器、某些塑料闪烁探测器、 Ge(Li) 半导体探测器等。至于所涉足的实验工作,较早斯完成的有某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分析,慢中子速度谱仪研究(多种材料),中子在正氢和仲氢中的散射以及核力范围的探讨,在气体中形成电子偶素时电场影响的研究,延迟符合技术用于测 42 Ca 和 47 Sc 的激发态的寿命,中子与 3He 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高能级发出的内转换谱线的观察、对正电子谱及正电子湮没的研究等等。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8 05:05 |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
吴健雄(1912 ~ 1997),美籍华人,核物理学家,被誉为“核物理女王”。1912年5月31日(阴历4月15日)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太仓浏河镇。物理学界巨擘泡利的得意门生。其丈夫是华裔美国物理学家袁家骝,袁世凯次子袁克文的儿子。
1982年,吴健雄在南京大学作学术报告
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吴仲裔在家乡创办了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由于父母提倡男女平等,从小就能与其兄弟一样读书识字。在家乡读完小学, 1923 年考入苏州市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1927 年以优秀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任这一所小学教师。两年后考入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数学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现南京大学物理学院),1934年,在导师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施士元的精心指导下,吴健雄撰写了一篇题为《证明布喇格定律》的优秀毕业论文, 1934 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受聘到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后进入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1936 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1942年在美国与袁家骝博士结婚,1944年参加了“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 弹),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 1958年升为教授,同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72 年起提任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直到1980年退休,1975年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同年获得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她的国家科学勋章,这是美国最高科学荣誉,1978年在以色列获得沃尔夫奖。
1982年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
1982年5月,匡亚明授予吴健雄荣誉教授称号
员会委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吴健雄以其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崇高的荣誉。1958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这是该大学首次把这个荣誉学位授予一位女性。她还获得其它15所大学的名誉学位。美国总统授予她1975年国家科学勋章。1978年她获得国际性的沃尔夫基金会首次颁发的奖金。
吴健雄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吴健雄生前多次探访母校南京大学及南京大学物理系,并与导师南京大学教授施士元交流,1986年获得南京大学荣誉博士学
1988年,吴健雄与袁家骝
位。1986年,吴健雄、袁家骝夫妇多次来到南京大学,向南京大学全校师生做了演讲。吴健雄、袁家骝为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特在南京大学设立“吴健雄、袁家骝”奖学金”,以表彰在物理实验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吴健雄70岁、80岁生日都在南京大学度过,南大为她举行了隆重的祝寿仪式。1992年吴健雄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创立了吴健雄图书馆,并设立吴健雄奖学金。
吴健雄1997年2月16日在纽约病逝,终年85岁。遵照她本人生前的愿望,吴健雄的骨灰安放在她的故乡江苏苏州太仓浏河镇。吴健雄逝世后,1999年东南大学在其校园建立纪念馆,并创建吴健雄实验室和吴健雄学院。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8 05:05 |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
吴健雄(1912 ~ 1997),美籍华人,核物理学家,被誉为“核物理女王”。1912年5月31日(阴历4月15日)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太仓浏河镇。物理学界巨擘泡利的得意门生。其丈夫是华裔美国物理学家袁家骝,袁世凯次子袁克文的儿子。
1982年,吴健雄在南京大学作学术报告
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吴仲裔在家乡创办了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由于父母提倡男女平等,从小就能与其兄弟一样读书识字。在家乡读完小学, 1923 年考入苏州市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1927 年以优秀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任这一所小学教师。两年后考入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数学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现南京大学物理学院),1934年,在导师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施士元的精心指导下,吴健雄撰写了一篇题为《证明布喇格定律》的优秀毕业论文, 1934 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受聘到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后进入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1936 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1942年在美国与袁家骝博士结婚,1944年参加了“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 1958年升为教授,同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