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1973 回复:2
发表于 2007-7-5 00:22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野草莓
拍摄于1957年的黑白电影《野草莓》是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代表作之一,现在看来虽然伯格曼在此片中用了很多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拍摄,但是此片最后整体所呈现的风貌却清新感人,朴素自然,犹如一段旅程,使得我们在这段旅程中看见自己,看见人生。
故事梗概:老医生伊萨克在自己79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荣誉博士学位,于是决定自己驱车赶往颁奖地点,并顺路捎带了儿媳,半路上,伊萨克去看望了自己童年生活过的地方,看望了自己96岁老母亲,回忆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他还又捎带了三个要到意大利去的年轻人,并且出了一次车祸,把一对正在吵架的中年夫妇的车给撞翻了,于是伊萨克的车里又多了一对争吵不休的中年夫妇,但儿媳因为受不了他们的争吵而把他们赶下了车,最后伊萨克赶到了颁奖地,参加了颇为隆重的颁奖仪式。
梦
影片的画外音以伊萨克口吻来进行叙述,视角也是伊萨克的,开始时,伊萨克用平静而不乏自负的口吻介绍了自己,他谈到自己即将得到的荣誉,他的家族,他的亡妻,这给我们一个错觉,似乎伊萨克是个内心平静祥和的老人,但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梦中,我们却能看到纠缠于伊萨克心中的阴影,那就是对迅速衰老的面容,身体,慢慢走向死亡的恐惧,在梦中,伊萨克站在空无一人的街角,蓦然,伊萨克发现头顶的时钟没有指针,街角前背对着站了一个男人,伊萨克上前去,男人转过身来,伊萨克看见它皱成一团的脸,随即男人瘫倒在地,化成一滩水,前面跑来一辆无人驾驶的马车,里面掉出一具棺材,伊萨克赫然发现那棺材里的尸体就是自己,尸体睁开眼睛,慢慢逼近……影片开头这个梦是影片中唯一可以称得上是阴森恐怖的段落,黑白影像中,梦中的光影竟显得阴森可怕,街道建筑物垂直的线条,锋利的阴影边线都营造了如同意大利超现实画家契里柯画中的意境,没有指针的时钟,融化的皱面人,棺材里的尸体都是伊萨克内心中对死亡的恐惧,是他内心的镜像,似乎无始无终的时间里,人渐渐走向衰亡,你愈是逃避这事实,死亡的阴影就会在潜意识里愈加逼近你。
这种以梦的手法,比较隐含地表达人物心理层面的真实,和对过去的追忆,影片中还有几处,伊萨克回到故居时,和伊萨克最后所做的那个梦中,伯格曼安排伊萨克直接走进自己的回忆和梦中,这种近距离的接触,其实是拷问,审判,原谅,抚慰这个曾经十分自私暴躁的老头,在影像叙述中,伊萨克又重回少年时代的情景,已经订婚的堂妹被另一个堂哥所引诱,曾经是阳光明媚的故园,热闹的家庭,伊萨克心中交织的最初的爱与恨又一次重回眼前。最后那个梦里,半路搭车的中年男人成为一个审判者,他宣判伊萨克无能,自私,无情,并且告诉他这是他故去的妻子指控的,接着他领伊萨克重新来到那个情景面前,伊萨克的妻子正和别人私通,他揭露了伊萨克内心的秘密,并且还隐晦地指出伊萨克在一次外科手术中故意谋杀了妻子。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伊萨克即使是回到青少年时期的情景中,面容依然是苍老的,伯格曼为什么不让青少年时期的伊萨克进入情景,而是让他缺席,让苍老的伊萨克进入自己年轻时的回忆?这难道不破坏回忆整体的氛围吗?老伊萨克和年轻的回忆相接触,所造成的间离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逝去的时光不再来,这只是个幻梦!
希腊导演安哲罗普罗斯的电影《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中有过向伯格曼这种手法致敬的段落,片中的导演A就是在旅途中重返故园,直接走入童年的回忆之中,年轻的妈妈牵着满面尘霜的儿子的手。伯格曼对后世的影响,可见一斑。
旅途
伊萨克前往颁奖地的旅途,实际上是给自己的一生作个总结的旅程,也是反思,悔过,与亲人和解的旅程,在这个旅途里,人的一生的几个阶段都用一种幻梦和现实交替的手法被呈现出来,伊萨克的梦与追忆,和旅途中遇见的一对中年夫妇,三个年轻人,以及他的儿媳,就是以这种目的出现的。
虽然伊萨克开始时说过这样满足的话:“我的一生还是很幸运的,以赚取面包的辛劳开始,为了对科学的爱而结束。”但是他的内心深处还有很多他自己都不敢面对的角落,对亲人的薄情,青少年时期的爱情阴影,为了科学研究冷落了家庭,妻子的背叛……最重要的,是死亡的阴影迫使他要面对这些内心的沟壑,自己驾车去颁奖地,也许就出于这样的目的,儿媳的随行,却包含了对公公指责的目的在内,当她在车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是个自私暴躁的老头,不愿意帮助亲人,在慈善的外表下有一颗固执透顶的心灵,我想这深深地刺痛了伊萨克,但这也是他接受现实的开始,他惊异的表情活像梦中的皱脸人,这更促使他重新追忆,反思自己的一生,半途去探望故园,看望母亲,就是一种主动寻求自我救赎的途径。
也许,对一个人日后的情感命运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童年,固执自私的老伊萨克寻求自我救赎的第一站,就是进入自己的童年情景,在片中,伊萨克在画外叙述到:这野草莓生长之地……就是故园,阳光明媚,如诗如画的故园风光里,伊萨克首先看到了堂妹萨拉的背叛,她爱上了堂兄西夫里,接着就是一家人为叔叔庆祝命名日的聚餐,伯格曼没有将回忆蒙上一丝浪漫的灰尘,而是逼真地再现当时的欢乐情景,并让年老的伊萨克亲眼目睹,这种荒诞和逼近的记忆,促使伊萨克面对心中最初的恨与爱,欢乐与痛苦,到了原谅一切的时候了,但是已年华老去,死神的阴影却日益逼近……这时,伊萨克就在故园里遇见了那三个旅行的年轻人,两男一女,女孩酷似当年的萨拉,三人的三角关系也对应当年的堂兄妹,生命似乎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循环往复,所以接下来的一场戏中,伊萨克停车加油时,他受到他当年帮助过一个加油站工人的赞扬,他说伊萨克是“世界上最好的医生。”中午吃饭的时候,伊萨克显得很高兴,话很多,两个小伙子在争论形而上的问题,当他们因争执不休而征求伊萨克的意见的时候,伊萨克没有回答他们,反而开始朗诵一首诗,而颂诗,近乎于不可追问之回答,包含着对生命的困惑和爱,包含着永恒之美。
半路上,伊萨克开的车差点撞上另一辆车,那辆车为了躲避伊萨克的车而开到路边沟里翻了车,里面钻出一对难为情的夫妇,丈夫对伊萨克道歉不止,因为车祸是因为他们在车内争吵而没专心开车造成的,于是伊萨克他们就帮助他推车,但是车子彻底坏了,夫妇俩只好上了伊萨克的车,这对夫妇从翻车里钻出来没多久就开始相互讥讽相互伤害,妻子讽刺自己的丈夫松弛的肌肉和伪善的态度,丈夫讥讽妻子情绪的多变,自己也分不清什么时候是真什么时候是假,两人在车里正说着,妻子突然愤怒地打了丈夫一巴掌,这时伊萨克的儿媳再也受不了了,就把这对夫妇赶下了车……在这场戏里,其实大家都受不了那对夫妇的争吵,为什么是儿媳首先发难,我想,这对夫妇恰好映照了伊萨克儿子和儿媳的感情纠葛,他们亦陷入这种相互伤害和折磨的境地,但谁也离不了谁,在人生的这个阶段,极易产生一种厌烦一切的情绪,儿子和伊萨克一样,都选择了热衷于事业而冷落于家庭,这样就造成了爱的缺失,既伤害了爱人,也影响了下一代,所以儿媳见到伊萨克的老母亲时,猛然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那是一种冷漠的恶性循环,伊萨克老母亲极其冷静而理性的头脑没能给伊萨克应有的爱,伊萨克青少年时期的爱情阴影又促使他把冷漠传递给爱人,传递给下一代。
在这段追寻生命要义和寻求自我救赎的旅程中,我想伊萨克一定发现生命历程其实是个圆圈形的轨迹,童年,青少年时期的质朴和快乐,中年时的心事重重郁郁寡欢,到了老年,却要走向一种回归,并在这种回归中安然步入生命的终点。
形式语言
从我看到的三部伯格曼电影《喜悦》《夏日插曲》《野草莓》来看,影像的形式感是均很强烈的,非常讲究,可以说,黑白影像在他那里是一种驾轻就熟的语言,就像作家用他的笔写作一样,而伯格曼用摄影机来写作。
在《野草莓》中,每一个场景的拍摄角度,氛围营造都有一定的表意指向,比如在开头的梦中,非常强烈的光照在街道的建筑物上,这使它们投下的阴影显得锋利而恐怖,黑和白之间的距离拉得非常大,有一种歇斯底里的不安,而伊萨克就孤零零地站在街角,一个长镜头跟随他在街角来回地走,接着又切至伊萨克脸部的特写镜头,一束光打在他脸上,使他的脸苍白臃肿,一种冰冷而又不安的氛围在这个场景中荡漾。
但是当伊萨克和儿媳开车渐渐驶离城市时,用了自然光,摄影机俯拍,逐渐地展现一种平静的开端,然后,一种阳光灿烂的田园风光呈现眼前。
当伊萨克们在路上时,风景作为一种背景出现,盈盈的湖畔青草,远处的湖和山峰,近旁的松树,这些元素像是仔细安排的组合,其实这应该是黑白摄影的功效。而在伊萨克后来所做的那个梦中,画面中先是黄昏一大群倦鸟归林,后是伊萨克站在松树下的婴儿摇篮旁,风吹动树枝和头发,一枝张牙舞爪的松树枝横过画面,光线一直很黯淡,飘忽的弦乐响起,一种幽暗的,使人迷惑不安的氛围油然而生,暗示伊萨克已经接受自己行将死去的事实。后来伊萨克参加颁奖回来,儿子与儿媳已经和好如初,伊萨克睡在床上,也有一束光打在他脸上,只是这光比开始时明显柔和,就像一个安睡前台灯的灯光,在他最后的梦中,年轻的堂妹牵着老伊萨克的手带他来到湖畔,有明丽的日光,所有的孩子都笑闹着登上小船,堂妹又带他来到湖的另一边,父亲正在钓鱼,母亲在看书,在他们周围是平静的水,天,云,山,光线又变得柔和,此时幸福安宁的竖琴响起,老伊萨克露出微笑。
伯格曼有着很丰富执导舞台戏剧的经验,用光线营造氛围是他的拿手好戏,另外,此片中出现的环境,风景,有时候也有一种舞台道具般效用,树,山,云,湖,近者清晰,远者模糊,黑白影像排除了色彩,反而带来一种想象性的空间,如同中国水墨画理论“墨分五色”,而伯格曼的黑白影像也会在狭窄境地里发挥无数作用,他利用光线,音乐,拍摄角度,剪辑等一切手段,诗意地表达幻梦与现实交织的影像世界。
|
|
|
|
|
|
|
|
还是我来回帖吧...
说实话我看野草莓的时候不是特别有感觉
刚才翻了一下 放在硬盘的那个文件夹下面都记不起来了
大概是大三时候看的那时候正好还在读普鲁斯特的《寻找逝去的时间》
都是讲回忆的.儿时的回忆.
普鲁斯特的回忆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美丽的多 也详细的多
野草莓里的老人好像只是作为时间的见证.
有点像川端康成写的《睡美人》
流露出对青春的怀念
但不强烈 感觉最后老人还是坦然的接受了老去的事实
也许不怎么有感觉是因为揣摩老人的心里比较难吧.
还是比较喜欢他的沉默三部曲.尤其是《穿过黑暗的玻璃》还有《处女泉》和《第七封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