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多年前有《洛丽塔》,二十五年前,又是《窗边的小豆豆》,掀起全球新一轮的注重/尊重儿童心理健康和思维、行为特点的教育热潮。貌视外国都比我们中国先进和快一步,但事实上,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些微和逐步变化,不晓得LZ和大家注意到了没有?
其实在现在的中国,就说上海好了,大家应该已经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这种注意小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各年龄阶段儿童思维、行为特点的教育引导变化了,我们的教育界其实已经做了一些关于孩子们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和融入性教育了:在入园前,有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可以有机会清楚、现实地接触和认识幼儿园的内部,包括老师、设施、课程内容安排在内的一些非常实质性的东西;在入小学前,有的小学也会安排差不多一个月左右时间的小学校适应学习生活。
现在家长们也都明白过来了,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小家伙们在一起,跟他们玩,带他们外出,让他们接触、认识家庭以外的人、社会和外部世界。外出游玩,逛商店,参观,坐地铁、轮船、火车,飞机,,,即所谓开眼界、见世面;做游戏,看画报,回答他们各种奇思怪问,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梦想,还要配合跟他们一起“编”故事;画在墙上、床上、地板上就不管啦,反正是在家里;随便他们画什么,只要你认真地问他们,他们也会认真地告诉你,他们画的究竟是什么内容,因为以我们大人的眼光来看,往往你是看不明白的。。。这时也是极佳的和孩子们建立平等、友好、合作、坚固的相对健康、理想的亲子关系的时候。
而在当代的中国,也并非没有出色的关于小孩子世界的作品,和黑柳彻子同时代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她的著名作品《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是我小时候,喜欢看的。还有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家有小丑》,等等都是相当出色的作品,而且也走向了世界。至于动画片,仔细想想吧,根本是多如牛毛的,并不乏优秀作品。
其实LZ也是好意,而且极可能LZ也并不是想要批判什么,又推崇什么。好的东西是不分国界的,只要它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就会起到一定程度的适用性和借鉴性效果。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也不喜欢主观片面地渲染一些东西。取人长,补己短,同时也要敝帚自珍。
^^^^^^^^^^^^^^^^^^^^^^^^^^^^^^^^^^^^^^^^^^^^^^^^^^^^^^^^^^^
呵呵,以下是补充:
坏的东西,也是没有国界的。。。
哈哈哈。。。。
此贴由 小楼东风 在 2006-12-05 17:00:43 最后编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