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查看:2477 回复:6 发表于 2006-5-23 00:29

该用户从未签到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5-17 13:5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亚平的影评--多重矛盾的《青红》——评王小帅其他作品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当电影放映到最后的时候,片中人已经是乌云压顶的存在状况,终于被一场暴雨从头到脚浇透,那个叫青红的姑娘跌跌撞撞满身泥土神思恍惚回到了家中,她居然被一直坚定不移的追求者强奸了,而这个约会前就已经冷得浑身发抖的苍白小伙子,在爱,自卑,愤怒,等待,恐惧中被判了死刑,所有的矛盾都激化为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悲剧事件,在满眼压抑的青灰色之间,那一抹本该是靓丽的红色却已经带上了死亡的征象。
  
  父辈与儿女
  在此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父辈对儿女强有力的影响,这与电影《孔雀》或是《站台》不同,后者中的儿女,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成长,并在成长中自我教育,而父辈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缺席的,虽然这几部电影的时代背景和地域背景都差不多,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此片的英文名翻译成中文应该是“上海梦”,这里的父辈在很多年前为了响应某种豪迈的号召,就是从那个远方的大都市—上海来到这里的,这里是贵州山区,地处边远,阴湿的气候使一切看上去都是青灰色的,父辈们很快就后悔了,于是怨气与烦躁的心态绵延了很多年,绵延到了子女身上,遥远的故乡上海逐渐变成了父辈们的一个梦想,“我们早晚要回去的”成了无时不在的梦中呓语,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父辈们实际上是把希望理想强加于子女身上,在影片开始时,我们就看到了父亲请家教教小儿子在拉手风琴,他热切而专注的目光和姿态近乎执拗。
  “我们是从上海来的,我们早晚要回上海”这句话成了父辈的一句颠不破的真理,在这句真理背后又有一句“我们已经无所谓了,主要是儿女”,但是儿女在这个年纪必然反感这样的权利话语(听说此片最初定名为“我十九”,这不禁使人想到了王小帅的另一部作品“十七岁的单车”),片中的青红从最初的跃跃欲试到逐渐被父辈压抑,仿佛一朵将开的花朵在未开时便已枯萎,而青红的朋友小珍,她最激烈的行动是与心爱的人私奔,但最后仍是被父辈找回,这样看似荒唐而无效的举动,却也暗示了父辈与子女在此时是一对异常尖锐的矛盾,而此片被王小帅题现给曾在三线工作的父母,使人误以为那是一种矛盾的和解,其实要说和解也是一种多年后的缅怀,真实的是影片所表达的父女矛盾之下另一重矛盾。
  
  上海与非上海(或城市与农村)
  前面说过,我们所看到的几部影片中父辈对子女的影响,有很大的不同,实际上,《孔雀》等片中的父辈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农村中国的映照。
  在上海这个大都市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所下的力气是出了名的,他们很早就有这个意识,要子女比自己强,而教育就是必要的手段,无论是学艺术,或是学英语,总之是要上大学,而在此片中的父辈,处在上海阴影下的三线职工,除了有出身的骄傲外,更重视对子女教育,几乎达到了偏执的地步,因为他们就处在非上海的地域之中,稍不留神,就混同于农村中国了,但是子女在农村出生,已经没有了上一辈人的故乡记忆,青红就不屑于“回上海”,而她与那个当地青年的朦胧恋情,也是对这种“地域血统论”的漠视,当然,青红被压抑了,因为父亲的暴怒,因为与生俱来的异质矛盾,所以父亲找到这个小伙子,委婉地表达了由于他与青红两者出身的不同,因而是不可能的,这次谈话,我们可以看成是城市对农村的一次发言,父亲侃侃而谈,小伙子嗫嚅着,不时被打断,当青红最后一次和小伙子约会,她泪流满面说着“我们是不可能的”,但是无奈而痛苦的矛盾心态却被小伙子看成了又一次凌辱与拒绝,他说:“是不是我不是你们上海人就看不起我,谁规定你们上海人就不能跟外地人结婚了……”长时间的等待迎来了这个结局让他不能承受。
  在王小帅的另一部作品《 十七岁的单车》中,时间是为当代,农村人到了城市,在最下层的生存环境中,农村少年只能远远看着高楼上的城市时髦少女,当得知这个城市少女只不过也是从农村来的小保姆时,农村少年就恨恨地说:“我要知道她也是从农村来的,我早就……”
  
  青春与现实,个人自由与集体话语
  《青红》中的爱情微乎其微,其实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青春萌动,青红与当地青年,小珍与吕军都是如此,矛盾重重的现实并没有给爱情以发展的空间,我们不能说责任在谁,现实就是这样,父辈想要孩子和他们一起回上海,因为他们注定不属于这里,但是工厂又迟迟不放人,当地青年爱上青红,而十九岁的青红仍处在父辈的阴影下,在中国两极化的背景面前,城市与乡村的矛盾使青春演化成一场悲剧,当地青年强奸青红后被抓进牢里,“被强奸”已经既成事实,而情感却还分不清该爱该恨,父亲的暴怒和男友的入狱,家庭,脸面,这一切的矛盾与重压终于使青红在自杀未成后失去了清醒的理智,这同时也使狱中人失去了生存的最后理由,他承认“强奸”从而使自己被判死刑。
  父辈们明显浮躁不安,姚安廉扮演的父亲整天对着家人吼,那是一种游离于环境之外的不安,他们已经不能见容于当下的环境,个人自由苏醒了,却由于集体话语而不安,影片开头的广播体操就暗示了无处不在的集体话语,这话语的阴影在今天仍然笼罩于所有个人的头上,这些重重矛盾到最后造成的悲剧里,每个人都是受害者,父亲把当地青年送到监狱里后,还惴惴不安地打听“强奸罪”会不会判重刑,知道不会后,大家都稍稍心安,但是影片最后青红一家偷偷擅自回上海时,恰逢公判大会,那是个死刑犯宣判会,广播里念着所有人的名字,当念到他时,父亲和母亲的脸色早已变得苍白,车子开过去了,没听到最终宣判结果,但毫无疑问是死刑,现实锋利的刀刃早已割开了人们自我保护的薄膜。
  
  王小帅的电影作品
  矛盾其实早已经在王小帅以前的作品中出现,《今日冬至》中艺术理想与艺术圈中现实之间的矛盾,《二弟》中出走与故乡的矛盾,《十七岁单车》中青春与当代城市背景之间的矛盾,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一种势单力薄的个人与大的集体势力之间的矛盾,王小帅的写实笔触力图展现这些矛盾之下必然产生之悲剧。
  王小帅学画出身,至今还喜欢混迹美术圈,《青红》就是皮力做的制片(这位艺术策展人,批评家也开始涉足电影圈了吗?)他的早期电影也关注美术圈之内发生的事情,如《今日冬至》 《 冬春的日子》,后者由他在美院附中的同学刘晓东和喻红扮演,这两人如今都是画界的大腕,前者是根据当时戏剧学院一个艺术家的真实故事改编,由贾宏声扮演,这两部电影大体能反映作者当时关注的东西和自身所经历的事情,那是一个受压抑的地下艺术家的写照,就像《今日冬至》里的行为艺术家,一种持续的自摸导致了理想轨道的偏执。使我感兴趣的是《今日冬至》里出现的幽默和鲜活,那些表现行为艺术的有趣场景,这些东西只在王小帅后来的作品偶尔闪现,很可惜,他没能发展壮大。
  从《十七岁单车》开始,王小帅开始关注现实,并想以一个有良知的电影人发言,这是好的,题材的拓宽应该使他的电影世界更为生动有趣,并不失深度。但是我所不满的是,王小帅并没能把段落场景变得更使人欣赏,幽默和生动反不如以前,而且在影像上,在视觉上也没有进步,他可以辩护说这是写实主义的艺术态度使然,但是这并不能作为不思进取的借口,此外,演员的表演也不能使人满意,诚如刘晓东所说:“画画就是画画,活儿要漂亮。”而拍电影,也要有很多技术因素支撑的。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06-5-19 19:10:39 | 只看该作者
一直很喜欢这类的片子,因为那个特殊的年代。在一片虚实的光明之下,压抑着动荡及矛盾。当触及镜头,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姿态,只是每个姿态都以挣扎为基础。
还有几部很喜欢的,也一并推荐《天浴》《芳香之旅》《茉莉花开》《红颜》《美人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06-5-20 11:37:13 | 只看该作者
不觉得文革的东西 多看会吐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6-5-20 15:10:23 | 只看该作者
文革的东西相信很少人会喜欢,但作为一个电影题材也无可厚非。虽然不能和二战题材的影片相提并论,但是文革题材,作为某些所谓主流文化人群,他们的亲身经历,所延伸的困惑和挣扎,自然应该有受众的群体,你我,大概都不属于这类受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4-11-30 19:24
  •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5
    发表于 2006-5-20 23:32:55 | 只看该作者
    黑暗时期的作品,并非人人适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06-5-21 14:19:0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文艺工作者把文革当成摇钱树
    都快过去30年了
    还是有人不断的试图重现那时候扭曲的人格和怪异的形态
    难道不觉得这种重现本身就是一种病态?

    王小帅 我还是支持17岁的单车
    虽然那部电影很多地方还不圆润
    修饰的太过明显
    但他把镜头对准了现代都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06-5-23 00:29:2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文艺工作者品格只能局限于此。
    徒增话资罢了。
    你看王蒙老先生讲地头头是道,殊不知文革中他是整人整地最凶的,不过这人聪明啊,风往哪边吹他往哪边倒。所以他的书就只值读一遍的价值。小聪明的东西,终究经不起考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