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2104 回复:0
发表于 2005-11-29 11:36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这两本书本应好找,上海古籍书店或者上海图书馆均能买到或者借到。因一直懒散,悬于心内倒也不急着看。近日去本区图书馆网络浏览,未想嘉定早有高士研究陈垣先生,自上海图书馆借了过来,如此倒好,省我脚力,以后亦步亦趋地跟着此君一同阅读,也是一桩乐事,冥冥中也不管是谁,只遥遥拜谢了。
蒙元一国,疆土广袤而疏于文治,以至传了短短的几代遂被南人赶了回家。一方面是因为吏治残酷,人分十等,种种税徭剥夺人性;另一方面宋儒理学被轻视如弃,缺少驭人思想安邦定国的经学准绳。如此一看,倒像有元一朝似个全然缺乏文化的野蛮之国,至少史书上的累累凶行让人误以为真。然中华文化毕竟烟火多年,没那么容易断,即使在等级制度空前的元朝,不但没有消弭,并且随着蒙古大军的铁蹄传播到了西域。陈垣先生的《元西域人华化考》著于西化思潮涌进,群众文化低迷徘徊之时,譬如他坚如磐石地说:从来消灭一个民族,必先从消灭一个民族的文化开始,自是铮铮金玉良言。只看满清一国攻下北平之后,自此南风熏习,乃至到雍正乾隆时期,汉学文化早已深入帝王贵族之心,当初的铁骑南下终于睡在了温柔乡。如此,反清复明到后来变成口号那般豪无实际意义。
《元西域人华化考》卷首有句:此书著于中国被人最看不起之时。不仅民族主权,文化艺术更是百废待兴,而反观同时期的法国,也是政治军事力量薄弱,仅以文化一脉犹博得欧洲其他国家的尊重。《元西域人华化考》便借了文化气息最单薄的元朝来阐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这种魅力没有因为军事的蛮横而被西域人摒弃,相反,那时亦涌出了精博中华文化传统的西域人并且以此为风尚。陈垣先生选择了如此课题,实在如释家当头棒喝,把那些全盘西化的种子打为了原形。
中西合璧是极好的,也是趋势。然而前提条件是得分别吃透这两座山,这谈何容易,往往鉴赏水平的低下而使中西合璧误入歧途。文化、艺术、教育学术这些年研究来研究去都只是浅尝辄止的点水蜻蜓或者继承收集的抄写员,而看《元西域人华化考》可得知千帙万卷里得一句的鉴赏真谛。当然,越是有规模有针对性的考证往往有纰漏,这也在所难免,摆脱了泛泛之谈而涉及的错讹都是可以原谅的。这也是我将《陈垣书信》与《元西域人华化考》并谈的原由。
看《陈垣书信》终知大师君子风度。文化辩疏历代都有,一直崇尚围绕学问本身,看陈垣先生与王国维、陈寅恪书信辩文,如身在云端丝毫没有火气。如对方没有某书做考证还要不辞辛劳寄与对方,不仅仅停留在故作客气的世俗客套上,更是惺惺相惜的知己情投。不似今人专爱鸡毛蒜皮,貌似民族大义地大打文化官司,或者考证喧宾夺主,还顶着已故恩师之名,撸袖愤慨,一副梁山好汉讨回公道的样子,实在是滑天下之稽了。
精妙学术让人识得大美,亦可对时下文化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元西域人华化考》正在辨析赏读,每卷分开而谈似乎累赘,抄陈垣先生所得也不是文化积薪,没有益处。六篇里固然已经各说得精要,也是陈垣先生治学的风格。然而西域华化后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内容还是稀却,只是先生早已远去,无人能补,今人无那本事,能看得多少是多少了。《陈垣书信》算是身临其境倾听大师的对话,学问细致,礼数周全,读书为人亦是长了诸多裨好。寓书之情而不是留书之情才不枉读书人一场。
此时灯下挑读,冗杂难记,想来还是要买来藏于家中以便查阅。只叹我未得三味,不能离物。想起先于我借书的那君,他是否早已超脱迷惑,过书一遍而撷取到了个中精髓,还望一得妙音,矫正我片面的不二法门的修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