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查看:2648 回复:5 发表于 2005-9-20 12:52

该用户从未签到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9-9 23:1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握红小札:宝玉之死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

    关于红楼梦的结局,在原作者的笔下,似不脱于宝玉的幻梦。这幻梦是未完,还是已经就破掉了,具有古星相学家的神机妙算、并且还深通谶纬之学的红学家算是知道的了。然而对于曹雪芹“原意”的挖掘,也就越发地旺盛起来。至于那些三生石上的旧精魄们,虽然在续作者的微吟和低诉声里,仓促地渡过彼岸。但太虚幻境毕竟不是真如福地,续作者那类似于“阴谋家”的活动,在一些红学读者的眼里,依旧鉴不了真圆不了梦,而金陵十二钗那样的册页,至今还在“迷津”的旋涡里滴溜溜乱转。而说的更多,还是宝玉。

    宝玉或许是死掉了的,很多时候我都这样有意地想过。

    这样的想法,可能是来自电视里那个一样仓促的结局:雪地上渐行渐远的脚印,嘴唇上粗短的胡髭,虽然还有一领大红猩猩毡斗篷,那明显是破旧了的。而在那时宝玉的眼里,不一定完全就是死亡,或许还有希望的微光。但在那沉沉的背影里,究竟是一种明白过后的超脱,还是一种痛苦后的决然,甚至是在凛冽的北风下席卷过后的一种怅惘,一种深深远远过后的恐惧呢……

    一切都很可怕,就象在小时候做梦一样。

    二

    对于梦的诠释和解喻,实在是太多了。面对大脑皮层划擦着火柴那样一刹那闪现而过的“兴至”和“意会”,很多生机盎然的现代人都可以象复活记忆基因一样展现出那个繁华时代的全记录,这当然是一种“科学性”的求证罢。在那一幅幅犹如新闻写实的图画破碎地串连在一起时,梦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结果才发觉,“群芳髓”无非是烟;“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终究是一杯咸涩的可乐;“花冢”无非是一些碳水化合物的消逝;至于“情榜”,也不过是一方有些字迹的石头……十二个舞女身上蓬起时一个个鼓满风的衣袖以及长长的飘带都围绕着宝玉旋转,那块雀卵大的石头,则在舞的最中心。

    石头不会死亡,只会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里磨得渐渐的平滑,然而,“好事多磨,美中不足”,“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这种繁华过后浓浓的悲凉,却又无声无息地将这一切和它的感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所以大观园间或和谐的幻景,只不过是石头的一个盹,苍松白石间一次短暂的午睡而已。“可卿救我”,究竟是梦中说梦,问何处有“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渡之彼岸可否?

    三

    佛家以涅磐为圆满,道家以尸解为长生,儒家以立德立功立言为超凡至圣,而警幻仙姑案上的那一干风流冤家,以“造劫历世”为“销号”,为“了结”。通灵宝玉背后的三行小字,“一除邪崇,二疗冤疾,三知祸福”,也是在和尚道士的锦囊里预备好了的,但是一说到什么“芳龄永继”,什么“仙寿恒昌”,总觉得和尚道士鼓捣出戏法骗人。

    至于今生今世,仍旧没什么好法子可想。

    由此可以佩服续作者那好大的一个诳子,确实也是在“仙寿”“芳龄”这些字眼上下工夫。宝玉中了举,当了和尚,却被皇帝封了一个道教的尊号。如此三教都有挂绊。这样一来,僧不僧,俗不俗,道不道,比起那个在雪地里兀自湮灭的结局,确实十分庄重,十分好看!

    而那个真正的宝玉,或许在第五回的幻梦中就已经死了。而尔后的第一次捧上书本,第一次明白“情有分定”,第一次踏入洞房,都只是这次漫长死亡中无休止的一部分。这种漫长的死亡,却又是如此细微而又琐碎,有着许多麻木的痕迹,许多等待和衰老的痕迹,许多腐烂和消亡的痕迹……然而,每一天都是如此地接近,却又是如此地遥远。也许就象某人在《轱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影后说过的一段话,“对于个人而言,它还是一本记录苍老自何时开始的记事簿,一本追忆青春夭折于何日的回忆录。”

    所以宝玉总是给我们提起,那个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

    那么这一副或好或坏的皮囊,总有一天是腐烂的。

    四

    以永恒的未知的寂灭的替代短暂的尘世的喧嚣的,这就是遗失在大荒山无稽崖前的那块顽石在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过后给我们做出的唯一回答。

    这样的迁徙无非是病入膏肓。当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两个并不存在的人物历满三劫后站在北邙山上面对着那一块好大的坟场时,我们也许很容易地知道,石头在红尘里兜了一个大圈子以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一切都没有变,只是这记忆已让我们不在梦中。

    而“石头”——也就是作者——以他高拔而孤绝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一次灵魂漫游里,得到的理解和感激断不会多。在形形色色的红尘里,他看见的只有腐败、糜烂、污秽、争抢、陷害、嘲笑乃至于更多。所以他宁愿把自己孤独的背影完整地踩进雪地,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希望更多地寄托于全人类。而在那个渺渺茫茫的“大荒山”,他漂泊的灵魂得到了无休止的永生。

    就象帕斯卡在他的《感想录》上说过的那样:“人只是一根芦苇,世间最碎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这不必要世界武装起来,才能毁坏他,只须一阵风,一滴水,便足以弄死他了。但即使是宇宙害了他,人总比他的加害者还要高贵,因为他是知道他是将要死了,知道宇宙的优胜,宇宙却一点都不知道这些。”

    带着这样的话语去理解那块石头的思想,不知何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4-11-3 15:44
  • 签到天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沙发
    发表于 2005-9-10 09:32:45 | 只看该作者
    近代有“怒向刀丛觅小诗”的名句,看来“刀丛的小诗”果然不同凡响。等今后帖多了,建议梳子为刀丛板油起个序帖,做个汇编,方便大家集中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05-9-10 18:19:12 | 只看该作者
    寺庙后来藏了很多东西,纯粹的信仰也是好的,翻了《石头记探隐》看不下去了,这样的书也能出版,学术怕真是该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7-29 15:19
  • 签到天数: 14 天

    [LV.3]偶尔看看II

    地板
    发表于 2005-9-12 06:00:19 | 只看该作者
    看红楼梦还是要同时看脂艳斋的版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3-6-24 09:45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5
    发表于 2005-9-19 22:00:55 | 只看该作者
    "宝玉或许是死掉了的  "
    不知道为啥 看到这一句  让偶想起鲁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05-9-20 12:52:12 | 只看该作者
    有人看了《顾准日记》领悟的
    有人读了《百年孤独》而知道内心的虚拟容器
    而小刀,确是得了鲁迅先生之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