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1458 回复:3
发表于 2005-8-23 22:21
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3-8-28 09:53 |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沪语民谣近年来蛮吃香,配上乐,编成歌舞,登上了大雅之堂。笔者也想来凑凑趣,说说上海民谣。
上海民谣(包括儿歌)有的非常浅显易懂,例如:“小弟弟小妹妹跑开点,打碎玻璃么老价钿,问捺姆妈么讨两钿,讨来钞票赔玻璃。”相信所有的家长都非常赞同这样的儿歌,教育孩子在玩疯了的时候也别忘了安全,别给家庭开支添乱。
有的颇怀旧。“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蒲桃四斤壳。”旧上海串街走巷卖各类点心的小贩,是现在的上海人怀旧情愫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心里,怕就会以这作为褪色画面的背景音乐。还有“新民夜报,夜饭吃饱”,活画出满街报童卖晚报的情景。当时,晚饭过后一张晚报,竟成市井民俗。在出版业高度发展的今天,任何一张报纸都不可能火到这个地步。这首民谣用上海话读出来,富于音乐美节奏感,还有绕口令的意趣。
有些民谣在当时通俗之极,几十年过去后,就要以做学问的态度来研究研究了。这些民谣,虽不能象京剧那样由最通俗流行的艺术随历史的演变而成高雅艺术,却也因文化人的介入,沾上了“高雅”的边。比如“阿三,老鹰来了”,反映的是旧上海租界的情景。阿三,是“红头阿三”的略称,也是英语“阿色尔”的沪语俗读。旧上海英租界所用巡捕为印度人,以缠红色包头为特征,市民称为“红头阿三”。这些巡捕很凶,在市民面前以“阿色尔”自居,可一看到英国主子,就卑躬屈膝,点头哈腰,一口一个“也是,阿色尔”。于是“阿三,老鹰来了”便成市民蔑视这些巡捕的口头文学之一。老鹰,指当时的英租界当局。现在的上海人若没有一点做学问的精神,怎会明白这句民谣的含意?而历史学家和革命家们,能否从这里面听出当年上海人的反抗情绪呢?
解放后的民谣,自然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比如一首儿歌:“老师叫我刘胡兰,其实我是黄继光”(老师叫我留下来,其实我是忘记光.蓝天注)就肯定出现在抗美援朝之后。这首儿歌用上海话一读便知是顽皮学生不服老师管理的意思,家长老师自然对这样的儿歌持否定态度,将英雄人物的名字编入这样的童谣也确实不合适。但最先创作出这首童谣的孩子,机灵而时尚,是无庸置疑的。
“落雨喽,打烊喽,小八腊子开会喽”这首民谣,反映出解放初期会多的情况。干部们随时随地都在开会,根据你参加会议的多少,老百姓就能判断出你级别的高低,所负责任的大小。普通群众,会少,天落雨不能出工,单位打烊下班,领导往往利用这些时候召集群众开会。小八腊子,沪语中没有地位的小人物之谓也。
朋友:在你的脑海里是否还有风趣,搞笑,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民谣呢,念来听听,让大家快乐一记.
——☆欣★
此贴由 ☆欣★ 在 2005-08-21 12:10:31 最后编辑 |
|
|
|
|
|
|
|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吴好宝宝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7-5-6 22:24 |
---|
签到天数: 372 天 [LV.9]以坛为家II
|
靠~~~写上“转帖”不会啊  |
|
|
|
|
|
|
|
原文由 猪猪爱花香 在 2005-08-22 17:01:45 发表
靠~~~写上“转帖”不会啊 
她哈拽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