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2719 回复:6
发表于 2005-7-30 18:29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洪承畴作为明末第一能员,文韬武略,堪称精英。祖大寿作为锦州总兵,当时为洪承畴手下第一王牌。可后来为什么三个藩王却是吴三桂他们。 |
|
|
|
|
|
|
|
楼主听说过范蠡吗?功成名就何不抽身离去,闲云野鹤,太平余生。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1-8-20 21:41 |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
|
|
|
|
|
|
偶咱记得洪是病亡的.
记得以前在史书上看到过康熙说过这样一句话:洪承畴幸好是自己死了,他要不死,朕也要杀了他.
当时魏东亭非常吃惊,说道:圣上,洪承畴可是大清的功臣呀.
康熙回答:如果每一个功臣都是这个样子的,朕这个皇帝还要怎么当?
得出结论:洪就算不是病亡也是自然死亡,死于康熙亲政前后.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4-11-3 15:44 |
---|
签到天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
从洪承畴降清后,也是位极人臣的,他做了清朝的大学士,兼任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贵六个省的总督。他的具体官衔是:太保兼太师,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
但洪毕竟是个汉臣,在清初,对汉将的猜防还是颇重的。他作为清政权统一战争的操作者,在战争时间不得不掌握大权,但全面战争结束后,应了“鸟尽弓藏”这句话,洪被调回北京。
回到北京后的洪,学会了低调,学会了与人为善。他大力保荐吴三桂,以期望掌握兵权的后者能给予他以支持。洪死于康熙4年,死后所受封的爵位是相当低的,仅是一个“三等轻车都尉”,这是所有贵族品级中的倒数第三级。可见,如果手中无兵权,汉臣的日子在清初是非常难过的。好在洪是个知足的人,晚年他被赏了一所大宅院,在里面安享晚年,倒得了善终,结局比后来的那位年羹尧要好上许多。
个人认为,这种结局,原因有三:一是清廷对汉将的猜防;二是洪本人在清初统一战争中的锋芒太露。他当初的地位远比吴三桂来得高。三是洪性格上的原因,当初降清也是为生计顾,作为在儒家忠义思想下走出的汉臣,毕竟有一丝羞愧在其中。
如果说洪承畴是清统一战争的总指挥,那么吴三桂则是一个急先锋,他的光芒不像洪那样炙烈,但无数的战功让他兵权牢牢在手。最后解决南明政权,俘获永历王的,正是吴三桂,这一举动远比喊上一万个“忠”字更能博得清廷的信任。
作为首功一件,吴的大军便在云南安顿下来,朝廷也看到了吴军的作战力,而且吴三桂已经成了事实上的“云南王”,如果这支虎狼之师再从云南调回北京,一是北方无战事,军队安置是个问题;二是让一支降军安插在首都四周,总是一件头痛的事。南方的匪患不断,也需要一支部队镇守南疆,朝廷也乐得让吴三桂当一条看门狗。加上洪承畴与鳌拜的大力保荐,他终于后来居上,成了势力最大的藩王。
另外,我觉得,洪是穷途末路下降清的,吴是主动打开城门降清的,清廷显然更信任后者。洪从一开始就是统领全局的人物,给清廷的感觉是威胁较大;而吴是一支方面军的将领,即使叛了也不至于损害全局。官场上,开始的领先者被拉下马,而养晦者后来居上,这是很正常的事。
此贴由 yeshuwei 在 2005-07-27 18:53:16 最后编辑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1-8-20 21:41 |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祖大寿,在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辽东将士中,他是唯一亲见自己主帅在殿前被捕下狱,一怒之下领兵反叛,毁山海关东走。可是袁崇焕在狱中的一纸书信又把他招了回来,他的母亲及孙承宗劝他奋勇杀敌以赎出袁督师。在辽东将领中,他是营救袁崇焕最力一员,曾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袁督师性命。但袁崇焕最终还是被他奋勇保卫的人千刀万剐了。之后祖大寿率领袁崇焕旧部,这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驻守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祖大寿突围不得,援军又被击退,只能闭城坚守。皇太极不断地送信劝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坚守了叁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的互相残杀了。无论如何,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于是祖大寿长叹一声:“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叁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于是杀了誓死不从的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然后他向皇太极献策,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皇太极满心欢喜。但祖大寿进锦州城后就抵抗清军。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都无功而返。祖大寿又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城中又开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仍没有杀他。只是没给他部队,没再重用他了。史书中记载他投降以后的唯一事迹,是曾经写信劝他的外甥吴叁桂投降。吴叁桂当时还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劝降信自然毫无作用。祖大寿平平安安地活到了顺治十叁年,老死。可以说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
|
|
|
|
|
|
|
|
7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5-7-30 18:29:46
|
只看该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