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嗯。做个预告(现在都兴这个。。埋伏啊埋伏。。)
——懒了,最近懒的很。
白灵果真很嗲,获得金马的最佳女配角。
祖祖死在烂片里,也好歹捞个最佳男配角。
看了一下天涯的八卦,原来白灵一直以“胸”为卖点的……怪不得,饺子里演的的确是好,把这种险恶小人演的活灵活现,其实就是将生活还以之本色。
我这就去找《安娜与国王》,白灵也有参与演出。
nod
——————————————————————
去年10月看的片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当少年遭遇成人节
——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对于这部片子所享有的声誉,我想我就不必多作说明了。影片向来都是导演的灵魂所在体,《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也是如此。它的创作背景是杨德昌幼年时期发生的一桩真实事件,发生在牯岭街,一个14岁的男孩杀了一个女孩。我们可以说是童年阴影带给他如此巨大的冲击,所以才导致了此片的诞生。
先介绍一个故事情节:建国中学夜间部男生小四是一个置身学校帮派对立之外的好学生,父亲是奉公守法的公务员,母亲在小学代课。小四与家事不幸的小明十分投缘,暗生情愫。“小公园帮”的老大哈尼也倾心与小明,小明同时周旋于几个男生之间。数学考试,因滑头抄袭,小四被记大过。哈尼回台北,要小四好好照看小明。哈尼被“217眷村帮”老大山东害死,小四参与围剿“眷村帮”替哈尼复仇的行动,山东被杀。小四父亲涉嫌政治问题被带走写交待材料并被解聘。小四冲撞校方被勒令退学,转学日间部。小明母亲到马司令家帮佣,小明又移情于小马。小四陷入友情和爱情的矛盾,与小马吵翻。在牯岭街旧书市碰到小明,再次表明心迹,小明断然拒绝,小四接连向小明捅了七刀。小明当场死去,小四被拘捕。朋友小猫王录了他唱的英文歌《阳光灿烂的夏日》送给小四,被警员随手丢进垃圾桶。
影片真实传达了上世纪60年代初台湾两代“外省人”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感悟。对他们来说那是灰暗绝望的年代:台湾在政治高压下动荡着,充满危机。如果说台湾本土人孤单无依,那么“外省人”则心里更加失落无助,充满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渴望与忧虑。导演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普通的小人物,以个人经验把握几十年的台湾现代史。
本片是杨德昌的第六部作品,承袭了他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一贯关注和对负责叙事技巧的特殊喜好,结构繁复,故事曲折,人物众多,光编织、理顺各种线头就很需功力。那么多帮派,错综复杂的关系,生如浮萍的小明周旋于几个男孩子之间,小四不觉间无法保持平静心态而卷入争斗,一步步偏离轨道,最后酿成悲剧结局。笔调凝重舒展,质朴沉静,冷静旁观却不漠然。电影语言丰富深邃,有复杂的结构和开放式的结局,对时空跳跃的衔接流畅统一。
后半部分稍嫌拖沓,但气氛营造细致沉着,在不置一辞的“低调”叙事中适当出现情感高潮,比如小四在校园里向小明表白,背景是喧嚣的音乐,他讲到关键时刻忽然所有声音都停滞,一下子寂静下来,他的表白听起来声音大得惊人;而各个帮派之间的恩怨纷争则在平缓的节奏中融入紧张场面。杨德昌以熟练巧妙、似散实密的技法,把性格各异、来自不同社会和家庭背景的少年串联在影片中,纵横交错而达到内容和结构上的平衡。
影片的格调基本上是沉郁内敛的,明暗对比强烈,讲究造型感,而且充分利用人们在城市的生存环境,采用了“框架性构图”割裂空间,房间、墙、门、窗、框、帷幕、帘、桌子……这些框架性的空间造型形式,让观众看到影片中人们被压抑和欲突破而不得的焦虑。
看一个人,不能光看他的光鲜外表,要从细节开始注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也是如此。看杨德昌的影片,不应从一般的角度着手,而是要从细节着手。因而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觉得杨德昌不是在用胶片拍电影,而是拿一架放大镜冷静观察,所以细节都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示,导演却仍旧躲在暗处不动声色。他很少用煽情的特写和背景音乐,对少年人的爱情和青春几乎没有任何外露的渲染,只是静静填在一个个零碎的镜头里。
大姐的青春是入世和光明的,她漂亮的长裙,流利的英语,戴手表的姿势,还有教训弟妹的家长口气,就像是她妈妈留在上海的韶华。老二的青春混沌而压抑,在家中永远处于被忽视被责罚的位置,留恋于弹子房也可解释为内心中被接纳被承认的渴望。二姐把青春的信仰奉献给了上帝,她的声音一直都是低沉而平静的,但最后得知小四杀人时歇斯底里的尖叫,却充满了对神的愤怒和绝望。小妹衣服上的纽扣总是掉,裙子总是嫌短,不知不觉中其实那是她迅速成长的青春。
被杀者小明时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杨德昌在她身上的文化指代意义已远远超出十几岁少女的负荷。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她对残酷现实的体会远比小四透彻,贫穷、动荡、寄人篱下,时刻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不稳定状态中,这使得小明身上体现着矛盾的美感,既有少女的清纯羞涩,又有成熟女人的冷酷。如果说,在小四由明转暗的青春里,小明是他最后的亮色,那么,小明早已在黯淡无光的青春岁月里,小四就是她唯一的一抹星光,当然这光亮,最后还是由她自己所掐灭的。
这部影片最大的冲突在于正当享有明媚阳光的少年突如其来地遭遇了过早来临的成人节。暴力的青春、纯纯的爱恋,纷繁的社会……牯岭街中的暴力少年,已经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不管前后时代的少年是因为什么参与了暴力,但是杨德昌,他明确而又冷冷的用小四的眼睛,用小四捅向小明捅向世界的尖刀,告诉人们,这些少年,就是在这么一个残破的社会里,在一个单纯与复杂交织的时代里,早早的开始接触人世的丑陋,而理想,而梦想,而象小四和他的父亲那样执拗又不懂得弯曲的人,惟有灭了自己。 现在想起来,小四为什么要杀小明?他就是不明白,不明白这个世界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承诺不可以坚持呢?为什么坚持了就一定是错误呢?他不明白,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只有永远的改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杨德昌描述的暴力,不是少年的暴力,而根本是成人的暴力,这暴力不是那么单纯,已经没有鲜血的纯度。 所以,我说,让少年过早地接触了成人节,只能是血腥的结果。
从社会学理论的角度来看,社会分化,意味着个人在网络社会的位置上的不同分布。无法区分小四、小明、哈尼这些人的社会地位,看来有些混沌也有些不明朗。“不平等和异质性是分化的两个一般形式”。对于前者而言,是一种等级序列的显性构成,如社会经济地位和权力;对于后者来说,呈现出不规则、甚至无序的状态,宗教和性别就是如此。阶级阶层的凸现,常常表征为前工业社会或者现代性进程中社会的醒目标志。这时,宗教信仰的差异、男女性别的区隔,还处于被更大的不平等的强行统合之下,社会各群体的界限相对分明,个人地位的流动、升降更多受到主观进取、能力习得以外因素的干扰和胁迫。从社会结构的角度透视,愈是开放的社会,个人才愈有发挥一己才能的空间,才愈有通过奋斗、节俭等方式,获取发财致富的机会;愈是封闭性的社会,身份、权力、地位往往沿袭再生产的运行规则,贫富之间的悬殊会越来越大,社会中个人或阶级集体的职业流动会极为滞缓、乃至静止固化。
至于人格分化方面,有两个社会机构强有力地影响着个人的人格成长。第一个是家庭,建立美好的家庭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小四的家庭人口众多,父母也都有着自己的矛盾,家庭的冲突无处不在,影片开头提到的“小四是一个好学生,从来不出去混”,以至于后来小四持刀杀人。这就是人格分裂的一个表现,由此可见,家庭问题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是多么重要。第二个是学校,这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小四由于考试中被人抄袭等种种原因由夜班生转为日班生,他的苦处我们明了。他是迫不得已,父亲对于孩子成才的冀望都很高,让小四有抬不起头的压力。双重压力使小四活的很累,只有从小明身上他才能感受到那么一点点的爱(如果那能称之为爱的话)。后来小明的背叛使他痛心疾首,于是他在绝望中就造就了牯岭街杀人事件。
全片长达四个小时,但一点也不觉得时间就这样一晃而过,跟少年的青春一样,不知不觉中,杨德昌的历史重现使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现实。青少年的暴力,难道只局限于青少年吗?它所折射出的成人世界,才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地方。
此贴由 angela93 在 2005-03-05 14:54:20 最后编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