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查看:810 回复:4 发表于 2003-10-9 09:45

该用户从未签到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10-7 18:12: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若听一曲,已过半生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反反复复地听一首老歌儿,直到感觉淡如白开水,不再有什么味道。

  但,只要那种旋律在耳边飘着,仍会很舒服。

  有一句没一句地,体会着往日的生活,你不知一首歌会掩埋什么,有一天你发现它替你记取了所有的细节―包括当时的气候,经过的朋友,呼吸的气味,或欢快或郁闷的心情,以及街边或屋内的光线。

  常常会为路边商店正在播放的歌曲而驻足,呆呆地看着或大或小黑洞洞的音箱,神识已被完全吸引进去了。那些充满灵性的音符或黯哑的歌喉在尘土飞扬的半空中暗涌,总是不明白那些曲子有怎样的一个姓名,那些歌儿到底唱得什么也不太清楚,当时也不想去打听,那些都是无关紧要的。

  牢牢地钉在一层台阶或几块地砖上,随着音乐的律动呼吸。音乐渐落之后总是轻轻叹一口气――

  唉,怎么会那么忧伤呢?

  终于发现,自己是只为忧伤的曲子而停留的。

  街角有一个狭窄的酒吧,细细长长的,像一节节车厢。从前门要后门,大约有五间屋子,只有恋人们才钻到最深的巷道里窃窃私语,那是一个恋爱的角落,在昏暗的光线帮助下,男孩子们战胜了羞怯,说出人生第一句爱的誓言。

  这家酒吧终年飘荡着若即若离的爱尔兰风笛。酒吧外的灯光全部用艳俗的红色,仿佛一颗颗烂熟的草莓,沉甸甸地扶不起头来。

  这幢楼已经很老了,楼上居住的也大多是老人。每到夜晚,楼上的灯火逐一熄灭,楼下的音乐开始低诉,酒吧的巷闸门呼呼啦啦地开到一半儿,清冷的月光偷偷斜照进去,又一夜开场了。

  深情的乐器或歌者,像是要吐尽最后一口气般缠绵悱侧,舒缓的节拍中有一种无言的哭泣,随着音乐眼泪低飞。似乎和我敏感的心弦有着同样的频率,我能接收到来自歌者心海的消息,因为懂得,所以无方以对,只能相看泪眼。

  喝吧,唱吧,一饮而尽或一吐为快。

  我常常去那里坐一会儿,既不要酒也不是为了向谁倾吐什么。我喜欢喝他们的咖啡,黑黑的,浓浓的,有些像凌晨的夜色,浮着一层奶白,从不加糖,这样的苦咖啡只能在一个人的时候才能品出浓郁和沉默。

  我总坐在临窗的一张桌子旁,窗外比屋里还明亮,闪烁的霓虹灯不知疲倦地跑着接力赛,行人的身影被抻得很瘦,很长。

  如果窗外放上桌椅,我更愿意坐在廊前,离现实近一些,与酒吧略显夸张的情调远一些。

  拒绝倾诉,本身就藏着一个失望的前提。说的人喋喋不休,听的人呵欠连连,那些陈谷子烂芝麻再频繁的晾晒,也做不成可口的食物了,不如抖抖扔掉算了。

  有时遗忘是为了成长必须要做的努力,一个八十岁的老人仍在成长,因为他已经习惯了遗忘。

  抬眼仔细看了看灰墙上的老式挂钟,时间已经是另一天的凌晨两点十五分了,刚开始我还以为是三点十分呢。看来,我将在睡眠中抵达这一天的中午了。

  酒吧里又传来听了无数遍的老歌儿,是一首用爱尔兰风笛重新编配过的美国乡村歌曲《丹尼男孩》,唱歌的男人深情地告诉一个男孩怎样的爱他。声音很厚实,胸腔里有空旷在共鸣,那个叫丹尼的孩子多么幸福啊!

  我还特地向播放音乐的男孩借了这碟CD,拷贝在电脑里,经常作为上网或写作的背景音乐,旋律早就烂熟于心了,可常常听着听着还是愣了神儿,沉浸在一种温柔的感动里。

  文人常将忧郁比成蓝色的,我想这些歌曲如果能够发出颜色的话,一定是暗红色的――那种杜鹃啼血的颜色。

  惟有赤红,才证明心仍是热的;惟有余热,才能感觉到痛;惟有痛,歌声中难逃一抹或深或浅的阴影;惟有黑暗中的赤红才更加令人动容。

  两位日裔美籍,互为伴侣的舞者,高丽与永子有两组以慢动作演出的舞蹈,前者是《记忆》,后者为《锈》。他们的舞蹈是一种有形的音乐,有时寂静无语,有时洋洋万言。高丽回想“(乡居的)夜晚来得特别早,特别黑。习惯了以后,看得见黑暗中还是有东西的,也有不同层次的黑。”

  路边的声音也常常或浓或淡地,渲染了这不同层次的暗红,有些暗得美丽,有些暗得绝望。

  它们不是为谁而歌的,只是在独自吟唱时轻而易举地俘虏了我,在一刹那地进入过程中,我缴械投降。

  我发现,自己置身于一条幽深的巷道,既进退维谷,又左右逢源。

  一扇故做潇洒的门悄然关闭了,一些日久尘封的小窗却逐一敞开,透进夕阳红,走到黎明前一秒的深夜里。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自传名为《说吧,记忆》,像是一种持久地诱惑,让记忆举起双手,向今天和将来投降。

  这是一本讲述时间与回忆,创造与现实,魔术与美的书,是“一道短暂的光缝”。不是所有人陷于语词和意象之中,都可以写成一部书的,读别人的自传像是隔岸观火,无论他多么真诚,多么坦荡,从读者眼中都是一团恍惚的火光。

  有亮度,没有温度。

  总是半首歌谣,总是无意遇到。我不会歌唱,但懂得聆听。

  有一种聆听,听完之后有许多话喋喋不休;另一种聆听,更期望倾诉,但却什么也没说。何况,记忆也不是一个可以无限依赖的朋友,“时间地扭曲近于思想”,另一个时空也不是原来的那个,它具有“易弯,半透明的质地”。

  倾诉是更不牢靠的家伙,你以为越说越明白,其实越听越模糊。话不投机时尤其“无聊”,不如坐在街角的酒吧,别说爱,也别想过去。

  这样挺好。

  有一种歌谣,只听半首,就足以感动。

  若听一曲,已过半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03-10-7 19:46:53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在放的<半生缘>
外公每天早上都会看
林心如的歌倒是反复听到一句:回首半生匆匆。。。
不看连续剧
因为电影给我的印象是那么深刻
曼桢呵气成霜:“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平静似水的语气,慢慢滑落的泪珠。
背景音乐沉重的响起
周围的嘈杂无法改变那一刻
那一份半生的无奈

也许故事如此让人感动
只是因为那份不完整吧


一直不喜欢悲剧的故事
因为我不是个热情的人
却是个容易动情的女子
总是为那些感人的镜头潸然泪下

叙事感人
感动的不是别人
还包括着自己

总记得有位朋友告诉我
不要总是反复听一首歌
那是另一种心理暗示

不知道那位朋友自己还记得么。。。
       

此贴由 阿宝丫头 在 2003-10-09 09:45:48 最后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03-10-7 21:06:19 | 只看该作者
很诗意的感觉。

这是一种不能让人去理解的东西,我不会永远听一首歌,因为觉得自己会累,更因为不想让自己去厌烦自己喜欢的歌。我想让自己去找到自己的快乐,让那些永远经典的歌不会退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03-10-9 08:11:14 | 只看该作者
一直在想如果有机会的话
一定要去品尝一下苏格兰的曼特宁;
但是上海是个生活节奏很快的城市
那种几乎要达到让人窒息的快

在管制大厅的休息室里,
同事们正在抓紧一切时间睡觉,

看着跑道头慢慢滑出的飞机,
cd机里放着张学友的老歌;

紧张之余的半点悠闲
在这个时候整个世界都凝结了……

我很少听老歌,因为我不喜欢怀旧
但我却一直在哼唱《挪威的森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03-10-9 09:33:01 | 只看该作者
我很认真的看完

听着笛声

高高低低 深深浅浅

我神情温婉

心里的爱情象遍野的杜鹃摧枯拉朽烧下山去

我说 清晨的风让人有凉意
我说 我喜欢着你文中的喜欢

在秋天的上午时分 我思维如此清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