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941 回复:4
发表于 2002-2-6 22: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这一段时间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类发展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里面,我们应该写一些什么,文学的发展方向是哪里?
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学的是外国文学,具体说也就是英美文学。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英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其实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走向衰落。从十八世纪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亨利,费尔丁突破了传统小说梦幻体写作,开创了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写作的实践之后。在英国文坛涌现出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如火如荼的发展了将近二百多年。看完了狄更斯和萨克雷,任何人都简直不知道怎样再写出超越他们的现实主义力作。看完了三姐妹和奥斯丁等人的作品,你真的不知道对人以及对环绕人的情景的真实刻画怎样才能比他们更为细致。
这一传统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被一个叫做乔伊斯的大作家所打破,他在英国开创了一种叫做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方法被弗吉尼亚,吴尔夫在他的一篇短短的文章,《现代小说》里面所总结。看尤利西斯固然是看不太懂,达罗卫夫人也无法使我们完全理解。这一种文学潮流在当时盛行一时,但是直到今天,也没有谁能够完全解释得清楚,只知道传统文学注重描绘可见之物,而意识流文学注重描绘内心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十八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劳伦斯,斯泰恩倒是更想这一派的鼻祖,二十世纪的大卫,赫,劳伦斯更像是一位比乔伊斯更实际的现代派文学的开创者。
欧洲的普鲁斯特和后来的卡夫卡是公认的现代派的源头,在一段时期内他们名震天下,风头甚至超过了乔伊斯和吴尔夫之流。表现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完全对立起来,从传统的“复制世界”到卡夫卡的“表现世界”,这一论点和吴尔夫把小说家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主义者(现实主义),一类是精神主义者(意识流)异曲同工,没有原则上的分歧。但是我想知道,在我们当中,到底有几个人真正明白什么是现代派呢?(我反正不太懂)现代派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跌跌撞撞,历经了诸多变化,被颠覆,被赞扬,被模仿,被扬弃。在中国八十年代的作家当中,以意识流为一种时髦的写作方法,在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中,夹杂了不少的狂人呓语,但是实践证明,这些赶时髦的做法是非常不成功的。但中国作家对现代派文学的探索和尝试仅此而已,已经不能再更深入的探索下去了。进入九十年代,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盛行一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看这只是前现代派的一个最终成果而已。意识的流动,变成了合乎情理的自由想象,小说家可以对某一个意象自由发挥,大做文章,让读者随着小说家的思路自由飞驰,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读者有一种新奇的吸引力,但是有时候也未免有着矫枉过正的嫌疑。
在上世纪中叶,萨特等的存在主义文学占了上风,但是看过加缪,觉得还是能从里面看出很多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子,所谓存在主义,也只不过是贯穿于文学写作中的一个指导思想而已,仍旧未能摆脱现实主义的枷锁,最多也就是超现实主义,他们比现实主义走得更远,用荒诞表现现实,这是一种源于表现主义的创作传统。给人感觉妙不可言。
在波尔赫斯的大旗迎风飘扬之际,中国的作家们好像除了赞美和评论,并没有出现与之相近或者哪怕有一点相近,可以与之归为一类的作品。不仅如此,好像中国作家的脚步一直就比外面的世界慢很多。我不说在中国文坛被评论界吹捧得神乎其神的“新写实主义”其实就是一种对于左拉,哈代以及德莱塞的自然主义的剽窃,仅仅看看那些被写得惨不忍睹的意识流还有几乎写得臭了大街的魔幻现实主义,看一看它们在它们的发源地盛行的时期,再看一看在中国盛行的时期,算一算里面的时间差距,我们就不难看出来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好像有些滞后。既没有自己的特色,学别人的还学不像。既然在过去文坛才俊辈出的年代,发展的苗头被无情的扼杀,那么在现在这个心浮气躁的环境中,我们还怎么能指望纯文学的发展会走入一个新的时期?
现在的网络文学好像是一个异军突起的新生力量,但是我们在里面看到了什么呢?大胆的性交,堕胎,女人抽烟,夜行,带血的玫瑰。这些用新文学的外衣包装的现实内核,毫无新意,有时候任何人好像都是情场老手,但好像任何人又都不懂爱情。靠一些情节的取胜,靠一些颓废消极的虚假的内心体验,靠一些无厘头的搞笑,靠一些拍砖,打闷棍,靠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阴险创作意图。我不知道文献业发展的新生力量会是这样的。我也不知道被人们称作用身体写作的那些作家写出来的东西是不是文学,能不能在文学史上留下他们的一笔。我也不知道那些靠辱骂,嚎叫,完全否定传统,完全否定他人的如三重门一类的小说是不是我们今天应该看的东西。从表现上来看,他们没有新意,从表现手法上来说,则好像是一百年前的方法,最起码也是五十年前的。我们这些网络作家们,已经不会给自己书中的主人公起名字了,是叫建国,宛柔,丽敏还是威安?以至于干脆就用一个字,比如藕,娟,薇,蔷,来作为主人公的名字,据说这样可以增加小说的一种深沉感。
在200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做完了“文学的理由”的发言之后,我又糊涂了,文学真的能脱离读者么?看完灵山,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除了是用中文写成的以外,除了发生的事情是在中国的四川以外,除了作者是一位华人外,其它的地方和中国完全没有关系。你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位难以超越的作家,难以超越的不是书里面包含的信息,不是他要表现的一切,而是他那种我们听说过但是没有真正搞懂的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写作手法。而这位作者,他搞清楚了,所以他得了诺贝尔。
在文学发展的十字路口,我迷惘了,失去了方向,不知道往前的那一步该迈向何方。为什么现实主义的影子像魔鬼一样笼罩在我们的头上,为什么现代主义发展到现在我们还是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为什么在文学网站里面最热的主题就是我们并不太懂的爱情,为什么我们敢于尝试和创新的勇气是那么的脆弱,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来说,上天啊,给我一个理由吧。
|
|
|
|
|
|
|
|
文学就是娱乐,现在
没有方向?
要有方向?
没有方向是一个大方向了。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8 06:22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原文由 cs枪神(1) 发表
这一段时间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类发展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里面,我们应该写一些什么,
我不信这个问题是你考虑的。。。。。。靠1~!~!~!~!~!~!~!~!  |
|
|
|
|
|
|
|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02-2-6 21:32:10
|
只看该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