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过川端的《千只鹤》和《睡美人》
和村上比感觉有点拖沓..
而且不太喜欢他文章中表达.病态.衰老.死亡.之类的东西
当然或许以后年龄增长以后会对这类词有更多的体会
但毕竟现在我还年轻...
:)觉得如果《千只鹤》中的菊治能有这想法或许就不会一直生活在自己死去父亲的阴影之下..
还有感觉现在大家好像都养成了用种批判的眼光去看东西..
要挑毛病肯定能挑的出来
应该更多注意眼前东西的闪光点..
就说王朔那家伙..虽然也觉得他浮躁..
但如果能耐下心来..仔细看他的文章..肯定会发现自己有些东西是和作者有共鸣的..不能什么都带批判眼光..
以前文坛怎么混的不知道..总感觉现在的文坛也不是很差..
至少没有到没书可看的地步...
看那篇文章的作者在一长串90年代作家中没有余华的名字
感觉这就是作者对余华一种默认的肯定..
只是为了此文章总体的气势.又不愿违心.所以省去此人..
倒是觉得文革对中国文坛冲击很大
经历文革的作家..好像他们的文章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文革的影子..当时那种感触不是凄凉.不是悲哀..找不到什么合适的词来形容..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