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查看:13076 回复:0 发表于 2015-7-10 08:56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2-29 13:03
  • 签到天数: 553 天

    [LV.9]以坛为家II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08:5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上海各区TOP50小学初中高中名校升学成绩统计与分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或许很多家长还在为选择读上海哪个区哪一所名小更好而烦恼,下面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说明虽然不能代表一切,但能大体清楚勾勒出全上海各区小学初中高中的名校升学实力排名全貌,顶级大学与顶级高中,顶级高中与顶级初中,顶级初中与顶级小学什么关系,这是个俄罗斯套娃找爹的游戏规则,数据统计与分析非常详尽可做为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重要参照

    特此感谢网友alinfini 对全上海市名小详尽数据分析,以下数据来源均来自网友alinfini 的版本



    2014届毕业生五年级赛季学校排名.pdf
    如图及附件所示是2014届小学毕业生五年级赛季学校排行,我按主要的分数段把学校分成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区(后三区见PDF附件)。这里需要说明几点:
    1、本届获奖名单的小朋友总共1100多位,能查明学校的小朋友共783位,排名靠前的基本都能对上学校。783位小朋友的获奖总分占全部总分的83.4%,所以这个样本分析跟总体差别很小。

    2、本表中“获奖总分”指该学校所有小朋友四大杯赛的得分的总和;“人均奖等”则是用人均分数除以了4,由此3分则相当于平均下来该校每个小朋友均获得了四大杯赛的三等奖,2分则相当于获得了亚太的优胜奖和其他三大杯赛的两个三等。

    3、这表是几天前做的,如果没记错的话像闸北实验的叶神、六师附小的顾神,我都考虑了实际实力来给分(叶神肯定20满分,各位没异议吧?),一些其他三大一等奖而明确没参加走美的统一加3分。这样的调整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出学校实力。只是遗憾的是,由于信息渠道有限,几位排名可能比较靠前的四年级小朋友的得分数据未能剔除,就当他们的跨级考为学校挣分了吧。

    4、本表中排名前列的宏星是3个班,扬波外4个班,明珠A、B、C的班数分别为5、4、4,而福外、六师附小的班数则远超6个,大家了解到即可。

    5、该表中平均奖等是1.8,所以逸夫、宏星和阳浦的平均获奖等第偏低(靠人数取胜),而浦东的明珠等学校及闵行的七外奖等较高,说明牛蛙比例相当高。上外静小更是特例,5个小朋友四大杯赛平均都是二、二、三、三等的水平,清一色牛蛙!

    这张表大家随便看看,更好看的是下一楼!
    这一楼是对近两年上海数学竞赛学校“生态”分布的一个简要分析,除了主帖数据外,其他数据来源如下:
    http://jzb.com/bbs/thread-1883289-1-1.html
    http://jzb.com/bbs/thread-1888244-1-1.html
    在此首先对jiebaofeizhi、PolyGram、shawn_li去年的工作表示感谢!没有您们的努力,我是不可能有这样完备的数据来作分析的。
    (顺便向PlyGram道个歉,由于不想让有关机构轻易获取学生数据并藉此赢利,故此未上传Excel等原始数据,如您需要,请PM我。谢谢!)

    具体而言,这次的数据基础是2013和2014两届小学毕业生在他们各自四、五年级四大杯赛中取得的成绩,也就是说,本帖主楼的数据其实只占了1/4。




    上传
    下载附件 (966.34 KB)




    上表是根据13、14两届学生各自的12、13和13、14赛季成绩整理出来的沪上TOP50小学排行,排名依据是各校两届学生的总分。相关说明如下:

    1、为了与jiebaofeichi对13届学生的统计口径相一致,14届学生剔除了所有"孤奖"获得者,即只有获得两项或以上奖项的学生才纳入学校计分。

    2、“四大总分”就是指参加四大杯赛获得的总分,“人均等第”即251楼解释的人均奖等,“总分占比”,这个总分占比指的是学校的四大总分占所有学校总分的比例,直接反映出学校的“江湖地位”。

    3、“14vs13 占比变化”指的是现在的14届毕业生为学校挣得的“江湖地位”相较13届的情况变化,这一项对个别学校而言,因为每一届学生的强弱等差异,这个变动并不能真地反映出学校数学能力变化趋势,但对某一个学校群尤其是总体来讲,意义就大了。

    先看下根据上表TOP20学校数据做的一张很古老的气泡图,老是老,但很能看出问题





    说明:
    1、本图横坐标代表14vs13的变化情况,右侧代表发展势头迅猛。该指数对单个学校意义不大,比如最后面的盛大,下一届(现在的四年级)就相当强。但对一个学校群体而言,有一定意义,比如红色的浦东集团军。(对整体意义就更大,详见结论)
    横坐标的"原点"是0.54%,也就是这20所学校平均的14vs13变化率。在原点左面的,都是没达到平均水平的。

    2、纵坐标是“获奖等第”,越往上代表牛蛙占比越高。像这届的闸北实验,虽然有叶、张、唐三大超蛙甚至神蛙,但就他们三个了。他们给学校带来的总分与跟在他们后面的十几个小牛蛙加起来是一个数量级。13届情况也类似。(也许老师们要注意分层教育?)相反的,上外静小80%都是大牛蛙或超蛙。
    纵坐标的"原点"是2.33%,也就是这20所学校平均的奖等。在原点下面的,都是没达到平均水平的。

    3、气泡/星球大小代表总分占比(或者说总分大小)。位置正好居中的“上外附小”是一惯以来的、唯一的“豪门”,我就给了个“土豪金”的颜色来表示。

    4、颜色基本跟所在区对应,其中红色/橘红色代表浦东的学校(红色专指明珠三校);蓝色表示徐汇民办为主的各校;紫色是闸北各学校;青色的是静安二小;最后的绿色表示了分别位于闵行、虹口和杨浦的三所学校。

    5、图中宏星是3个班,扬波外4个班,明珠A、B、C的班数分别为5、4、4,而福外、六师附小的班数则远超6个,大家了解到即可。鉴于难以全面知悉各校2013、14两届的班级数和平均班级学生数,故此暂不因班级数差异而做相关修正。


    结论:
    根据以上两张图表,得到如下几个大家或许原来并不知道的重要结论 -

    1、强者恒强、马太效应。奥赛资源/氛围显示出惊人的集中化趋势。
    2014届排名前十的学校,夺取了全市41.8%的四大奖项,而2013届还只是29.9%,仅仅一届的差别就高达近12%。
    (某人暗呼侥幸:还好还好,终于快告别小学阶段了。。。)

    2、一"豪"居中、三足鼎立。浦东、徐汇、闸北三大区各牛校三分天下,中间还有个小"神仙"。

    2.1 都说神仙乐逍遥,成仙之路却不容易,看看"小神仙"就知道做神仙需要什么了。听说12年因为成仙率低了,后来的家长组团狂那个啥,呵呵,确实辛苦。

    2.2 同样,初中的要求直接传递到小学,不能不说徐汇、闸北的HY和SBL,是这二区各校这么牛的主要原因。而像闵行等有些名校主要靠小五、推优甚至TZ等招生,奥的动力就不那么足。

    2.3 要说哪里苦,浦东第一苦。浦东三大牛,真的好牛,虽然这要归功于mz等的教学模式,但似乎更多是因为浦东的中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竞争极其激烈导致。现在的浦东,总让我想起江苏的南通。“女王饶命,不是说你啊。。。”

    3、顺势而为,勇选"黑马"。择校是要会追星,但顺势而为,甚至去发现大黑马,就更为重要。

    谁都想当小神仙,但大家都知道那有多难,甚至不亚于120。而我们现在看到,综合前两届,七外俨然已是颗最亮的明星(右上象限,你懂的),现在要追这颗星也不容易了。而这届七外的BBMM,在当初七外还没有毕业生甚至没有高年级拿像样竞赛奖项的情况下选七外,无疑是选择了一匹黑马,尤其是那些当初难挤进世小等的徐汇家长。
    这其中我认为第一是顺势而为,比如你看徐汇四大民办和四大公办的此消彼长,所以这批BM当初选择了民办。第二就是为了孩子自己也要试着当当“伯乐”,比如看看TOP50这张表里,后面的学校有没有未来的明星,关心学校氛围、教学理念等等。

    我的分析就此告一段落,从这些数据里还可以找到其他一些点,小升初的BBMM可能不太care了,幼升小的自己努力发掘吧。
    幼升小的版主如果有时间,不妨把此帖转过去,我就懒得跑过去贴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1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