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加里·贝克尔:穷人生孩子是把孩子当作了“耐用生产品”穷困群体“生而不养”的策略,尽管是一种主观选择,但也有着很深刻的经济社会原因,事实上城市有产群体对孩子精心养育也不过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他们在小时候也经历过有很多兄弟姐妹,等同于“放养”的时代。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曾经解释过这种现象。他认为,孩子可以被视为一种家庭需求的特殊“商品”,不同家庭对这种“商品”的定价是不一样的:对于城市有产家庭来说,家庭抚养孩子的目的是希望从孩子身上获得精神收益和心理满足,就像购买耐用消费品(如高级音响、汽车)那样,孩子茁壮成长成材,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快乐,因此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抚养费用要大于父母期望从孩子身上获得的物质回报,即这种爱是不计较代价的;而欠发达地区的穷困家庭则正好相反,他们并不期待从孩子身上收获多少精神满足,而是把孩子视作耐用生产品,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抚养费用要少于孩子将来带给父母的收益,换句话说,即期待生孩子能带来经济收入,给他们养老。 这就是两种生育策略会有重大区别的根源,但这跟社会经济条件息息相关。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曾对富人和穷人的生育策略有过精辟的解释
一个有同情心的社会,应该致力于解决“穷人孩子无法改变命运”这一问题现在,为什么穷人和富人在生下孩子后的养育策略往往有这么大的区别,可以得到解释了。但这并不是这一现象就该存在的理由,从孩子的视角来看,生于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意味着人生路线的巨大差别,这是不应该的。人类的同情心希望所有孩子在起点得到尽量多的公平,当然,不是柏拉图笔下那种把孩子生下来就交给国家的绝对公平,谁也不能否认富裕人群有给自己孩子提供更好条件教育的权利,但至少,我们都希望能让穷人的孩子生活在“能有办法改变自己未来”的环境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