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相信最近大家被楼主的“罗丹”刷屏了,那么今天楼主为大家带来他的一个作品的故事。
![]()
▲罗丹《行走的人》,约1899年,青铜,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罗丹这件《行走的人》,最初是因为《战败者(青铜时代)》雕塑在法国艺术沙龙上受到评审团质疑时,为了证明自己的水平,将评审团请到他的工作室里现场创作的。罗丹在即兴创作中,脑子里浮现了一个叫佩皮诺的意大利人,他那健美而优雅的走路姿势曾给罗丹留下深刻印象。于是,罗丹根据回忆塑造了这个意大利人像。他说:“这个农夫从没有给人当过模特。他微微抬起头,身子向又转过一下,两腿像圆规似的张开。我情不自禁地喊道:‘这个姿势真是太准确,太有特色,太像了!这是个行走的男人嘛!’我决定马上把他的样子表现出来。”罗丹自如地塑着,人物的结构源源不断地从他的想象中涌现出来。他甚至忘记了还有个评选团在场,忘记了时间,发疯似地创作着,直到把躯干和两腿塑完后才停了下来。这时,他茫然的心理和遭受委屈的感情都随着创作激情的爆发消失了。
这尊看似未完成的塑像后来被命名为《行走的人》。后来,他参照《青铜时代》的思路,又重新塑造了这尊雕像。这是罗丹最具现代感的作品,《行走的人》虽然是一座无头无臂的雕塑,但在罗丹看来,这个残缺的人体表现了运动的完整。正如奥地利诗人里克尔所说:“这尊雕像什么都不缺。站在它面前,你会感到它确是已完成的作品,没法再往上面加任何东西了。”
![]()
▲罗丹《青铜时代(战败者)》,1877年,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罗丹的心中,行走是一段时间的动态,是一个完整的动作。他将行走的连串动作分别呈现在人体各个部位上,观者视线随之移动,产生雕像活动和行走的感觉。作品表达的是一段时间内的行走动作,而非我们行走的某个瞬间状态。
另外,《行走的人》还展现了罗丹雕塑的一个重要创新之处——即注重材料自身的质感表达,这对后来的现代主义雕塑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作品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创作者塑造材料的特殊手法,青铜在这种处理手法下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细腻、流动的质感,这与他接受了印象派画家的影响有关。罗丹也非常注重传统,致力于复兴古典雕塑的神韵。
▲罗丹《行走的人》,约1899年,青铜,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罗丹博物馆的馆长卡特琳·舍维罗(Catherine Chevillot)女士告诉我们,贾科梅蒂、德·库宁等人都从这件习作中找寻灵感,他们并没有在形式上与罗丹一脉相承,但在如何运用雕塑抓住人体动态的研究中,学习了不少罗丹的理念。
▲贾科梅蒂(Giacometti,1901-1966)《行走的人》,青铜
它描刻了一个细瘦的男人跨着步子往前走,右脚前伸,昂着脑袋,双臂下垂。人物形象细长、脆弱,如同漂泊的孤魂,在空气中留下一种游走的姿态,恍若一个人的虚空幻影,直立在铁制的底板上,仿佛是从这里生长起来的生命。细瘦修长、似烧焦的火柴,在不同场景中行走的青铜人体雕像是贾科梅蒂的代表作品的形象,这一形象形成于二战之后。他自己曾表示是因为受够了躲避战火时人与人的拥挤才有了这样的理念。
▲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挖蛤人》,青铜
这件作品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运动中最重要的雕塑,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卡萝尔·沃吉尔(Carol Vogel)将这件作品描述为“一个粗糙而有触觉的男性,小脑袋、眼窝深陷,大脚丫子的,和穴居人有点像”。雕塑《挖蛤人》背后的寓意其实也正是艺术家德·库宁本人的现实写照,该件作品也常常被认为是艺术家库宁本人。雕塑所具有的唯一性以及独特性受到了艺术藏家们的无限喜爱。
我们可以说,罗丹本人就是一个行走的人,一个在西方雕塑史中,从古典走到现代的大师。他既是古典雕塑集大成者,又是现代雕塑的开创者,他是欧洲雕塑史上继菲迪亚斯与米开朗基罗之后的第三座高峰,他让沉睡了数个世纪的雕塑重新焕发了艺术活力。
|